一条条宽阔道路干净整洁,一栋栋乡村民居错落有致,一个个致富产业势如破竹,一张张幸福笑脸灿烂绽放……漫步在梅县区大地,处处能看到百姓安居乐业的美好景象,乡村美丽宜居,产业欣欣向荣,充满生机与活力,“环境美了、腰包鼓了、生活幸福了”成为村民们的肺腑之言。
近年来,梅县区集全区之智、举全区之力,着力谱好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五部曲”,聚焦深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绘就了一幅幅乡村振兴的秀美画卷,先后获评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县级国家森林城市等。
党建引领
奏响乡村振兴“主旋音”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党员,党员看支部。”石扇镇松林村深知要想村级经济快速发展,必须不断提高村党组织的凝聚力、组织力、战斗力。近年来,松林村坚持以村党支部为引领,充分发挥当地盛产芥菜的优势,成立合作社大力发展石扇咸菜产业,在推广芥菜种植的同时建设了咸菜加工厂房,并成立了咸菜和预制菜研发部,研发推广石扇咸菜包、梅菜干牛肉酱、梅菜扣肉等产品,不断提高咸菜产业附加值。
松林村以党支部为引领发展咸菜产业。(吴丽伶 摄)
“党建+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让松林村走出了一条标准化、规模化的特色产业发展之路。去年,松林村芥菜种植面积达200亩,年产咸菜30万斤,年产值约300万元,预制菜产值约50万元,联动带农100多户,农户人均增收6000多元,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10万元。
“我们今年还成立了梅县客家预制菜(石扇)产业党支部,探索‘1(党支部)+1(产业村长)+N(企业、合作社、种植基地)’的客家预制菜产业发展模式,以党建引领带动形成产业发展多元化、可持续的强村富民之路。”松林村党支部书记邓荣生说。
松林村的发展是梅县区坚持党建引领,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有力抓手的一个生动缩影。近年来,梅县区大力实施“头雁”工程,精心培育一批带富能力强、有技术特长、群众威望高的党员担任村级党组织书记,带领群众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统计数据显示,梅县区已培育党组织书记乡村振兴能人253人,村级党组织书记带头成立合作社304个、带头发展致富项目352个。
党建兴则事业兴,党建强则发展强。梅县区强化党建引领,坚持区镇村三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由区委书记担任“总指挥员”、镇党委书记担任“一线指挥员”、村级党组织书记担任“施工队长”,形成了指挥有力、上下贯通、协调推进的工作格局,同时深入实施党员先锋工程和广泛开展红色教育,不断提高党建工作质量,切实将党建势能转化为发展动能,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乡村全面振兴。
壮大产业
奏响乡村振兴“基石音”
金秋时节,在松口镇大黄村,漫山遍野的柚树上挂满了金黄的蜜柚,微风拂过柚林,阵阵柚香散发开来,村民们正忙着采摘柚子,一派丰收喜人景象。“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柚子个头大,价格较往年有所上涨,可以说既增产又增值。”柚农古枳亮说,自己家里一共收获了近10万斤蜜柚,全部卖给了产业园,不用再为销路发愁。
古枳亮口中的产业园是梅县区金柚产业园,已有32家企业和合作社进驻。目前正值蜜柚销售高峰期,每天都有三四百万斤蜜柚从该产业园发往全国各地。“近年来,我们因地制宜,不断探索‘党组织+合作社+企业+农户’模式,大力发展金柚(蜜柚)产业,推动产业园建设,构建了流转土地得租金、入园打工得薪金、家庭经营得现金、入股分红得股金的‘一地生四金’多元增收机制。”大黄村干部杨治福说,大黄村接下来将加快推进乡村产业社区建设。
在梅县区金柚产业园,工人们忙着分拣柚子。(林翔 摄)
大黄村的产业发展是梅县区壮大金柚产业集群的一个生动体现。近年来,梅县区持续扩大种植规模,引进新品种,发展精深加工,延长金柚产业链条。目前,全区金柚种植面积27.2万亩,产量62万吨,总产值达到48.5亿元,金柚深加工企业有12家,已研发生产柚苷等20多种高附加值产品,金柚人均年收入近1万元,占农业人口人均年收入的40%。此外,梅县区还建成省级、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正在创建首批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
产业是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近年来,梅县区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做强乡村产业,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我们重点是壮大金柚产业集群、打造农业品牌、推进产业强村、促进融合发展,如今已完成43个‘一村一品’专业村创建,梅县金柚品牌价值达113亿元,遴选出第一批产业村长25人,有力有序推进松口镇大黄村、南口镇侨乡村2个乡村产业社区建设,同时大力推动‘柚旅融合’‘茶旅融合’,打造一批乡村休闲旅游精品,使乡村发展活力不断释放,乡村振兴动能更加强劲。”梅县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
示范带动
奏响乡村振兴“美丽音”
走进雁洋镇塘心村,整洁靓丽的道路、错落有致的农家小院、设施完备的休闲场所让人赞叹不已,清新雅趣的田园风光随处可见,还有不少绘有“我在这里,很想见你一面”等大字的网红打卡墙。“住在农村确实好,环境优美空气好。”72岁的塘心村村民梁元珍见记者来访,哼起了自己写的歌。她说:“现在村里到处都很干净整洁,再也见不到‘脏乱差’的现象,今年自家房屋还穿上了‘新衣’。”
塘心村美丽蝶变的背后,是梅县区创建丙雁乡村振兴示范带的成效。在持续推进“1+N”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示范创建中,梅县区先后打造了三宜阴那、富美芦陵、厨乡玉水、宋湘故居创乐等67个示范村,基本实现美丽乡村“点上开花”。为进一步实现“线上成景”和“面上出彩”,该区坚持多镇多村联动,按照“三色同辉、三产融合、三线同美”思路,集中资源打造“叶帅故里·大美梅县”丙雁乡村振兴示范带,示范带动全域乡村全面振兴。
经过多轮攻坚,“叶帅故里·大美梅县”丙雁乡村振兴示范带创建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林翔 摄)
乡村振兴示范带,是以中心村为节点,圩镇为枢纽,串点成线、连线成片、集片成带,统筹推进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的先行示范区。丙雁乡村振兴示范带涵盖丙村镇溪联村、红光村和雁洋镇文社村、对坑村、松坪村、雁下村、雁中村、雁上村、大坪村、塘心村、南福村、阴那村、长教村、雁洋圩镇,全长23公里,其中精品段16公里。
去年以来,梅县区坚持全域统筹谋划,结合区域发展布局,制定出台了《“叶帅故里·大美梅县”丙雁乡村振兴示范带创建工作方案》,成立6个专项工作小组,举全区之力打造特色鲜明、辐射带动能力强的丙雁乡村振兴示范带。经过多轮攻坚,如今,丙雁乡村振兴示范带创建成效明显:客韵浓厚的塘心村,乡愁满满的耀祖阁,古色古香的寨背村……一个个美丽节点被串珠成链。
“接下来,我们将继续延伸推进松口乡村振兴示范带创建,盘活松口古镇侨客文化资源,擦亮‘南洋古道·千年古镇’品牌,实现古镇与良田共存、产业与乡村共兴的乡村新貌。”梅县区相关负责人表示。
干群联动
奏响乡村振兴“绿色音”
在程江镇古塘村,党员干部、志愿者拿着扫帚、铲子等工具集中对村道的垃圾、落叶、卫生死角等进行大清扫;在畲江镇杉里村、水车镇安和村,镇村干部或沿路清扫,或拿着夹子清理水沟杂物,或向村民派发倡议书,还出动挖掘机、扫地车助阵……在梅县区各镇村大扫除现场,随处可见干部忙碌的身影,一批卫生死角、积存垃圾得以清理整治,镇村面貌焕然一新。
党员干部、志愿者在古塘村大扫除。(吴丽伶 摄)
这是梅县区在推进“百千万工程”走深走实中开启的新探索:在全区开展集中大扫除活动,让干部沉到一线、干在一线,以此带动群众携手动起来,凝聚长治长效合力。今年6月,梅县区委农办发出《关于在全区开展集中大扫除活动的通知》,定于每月1日、15日在全区范围内组织开展集中大扫除活动,全力打造强富绿美新县域、美丽兴旺新城镇、宜居宜业新乡村。
“集中大扫除活动覆盖全区各镇(高管会、办事处),集中镇村干部、志愿者、群众等力量,利用半年时间,全面彻底清除卫生死角、积存垃圾、黑臭水体,全面清理山边、路边、田边等区域的生产生活垃圾,清理河道溪流、沟渠池塘等水体的漂浮垃圾,清理房屋内外杂物杂草、积存垃圾,引导农户生产工具、柴木等有序摆放,让乡村持续‘美下去’。”梅县区委农办相关负责人说。
党员干部的示范带头让许多群众从“旁观者”转变为“行动者”,开启“全民大扫除”模式。“作为村民我更应该要行动起来,环境卫生好能让人心情舒畅,生活在这里也会感到更加幸福。”看到随处可见的“红马甲”忙得热火朝天,石扇镇村南村村民李春荣也忍不住拿起扫帚加入其中。
截至9月25日,梅县区已开展集中大扫除活动163次,发动镇村干部、志愿者、群众9827人次共同参与,清理农村生活垃圾758.85吨,清理沟渠585.85公里,开展入户宣传735次。此外,梅县区还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项目化、清单化推进“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同时制定出台农房风貌改造提升、“四小园”、美丽庭院、“拯救老屋行动”等奖补政策,充分调动广大群众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不断刷新乡村“颜值”,提高群众幸福指数
梅州日报记者:吴丽伶
特约记者:冯森达 王雅 曾勇
通讯员:卢晓燕
编辑:张晓珊
审核:练海林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