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百千万工程”加力提速推进、实现全面突破的关键一年。梅江区西郊街道精准发力、集中突破,协调推进重点领域专项工作落实,立足“现代康养文旅产业街道”定位,因地制宜走好特色发展道路,在城市更新补短板、基层治理促和谐、产业发展稳提升等方面持续发力,努力让老城区百姓生活的环境更好,发展的条件更优,不断探索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西郊街道瞄准城乡融合发展,提品质、增动力,加力提速实施“百千万工程”。
聚焦民生短板 改造宜居新城
在西区村高峰路四巷,一条断头路正在施工(沙子墩路,现已打通)。村民梁苑琴每天看着门前的路一点点变化,心情很好,“原先一开门就是狭小破烂的路,只能通摩托车,街坊们都盼着能够打通这条路。”周边村民纷纷让出自己的土地,支持把门前的路建宽。由于西郊街道属于老城区,过去几十年都是自发建房,缺少规划,城市后续发展空间不足。因此,狭小的街道、断头路成了老百姓日常生产生活的民生老问题。但这样的城市问题,在推进“百千万工程”之后,得到加速解决。
“我们充分整合‘三清三拆三整治’清理处理的边角地块,将原1米宽的村道改造为宽5米的美丽村道,实施了罗子角至城西大道路面扩宽工程,与现有西来庵道路实现三道路连接,实现典型村重点路段微循环。”西郊街道党工委副书记朱淦文介绍。
一年来,基层干部奔走于各个项目一线,督战协调,希望尽早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今年来,西郊街道统筹推进好家园山川亭断头路、沙子墩断头路等交通堵点便民工程建设,推进城区道路、基础设施配套项目进度,完成城西大道、梅正路等8条交通主干道“白改黑”及沿线2公里人行道升级改造,和总长6公里的城区排水管网建设。目前街道已完成35个老旧小区改造,今年来共计拆除铁皮瓦4万多平方米,优化排水明沟7公里,改造黑臭水体12处,完成典型村重点路段“三线”落地路面开槽和环市路门店招牌初步整治。
“百千万工程”启动以来,西郊街道锚定城乡区域融合发展方向,努力答好环境综合整治优先题、风貌管控必答题、美丽圩镇建设加分题、绿化美化基础题,为老百姓打造宜居生活圈。“以往下一夜雨,第二天道路积水就没过膝盖了。”西区村罗子角村民丘雁卿感慨道,“现在这里大变样,臭水塘填平后得到很好利用,村民都夸这个便民工程做得好。”去年底,西郊街道统筹土地资源,将这片污水横流的臭水塘和低洼路规划建设为全民健身广场,并加建排水工程。现如今,健身广场成为老人学生的运动休闲场所,有篮球场、乒乓球台、器械健身区域,还配套了卫生间、便利店等公共基础设施。改造改得怎么样,老百姓说了算。在罗子角群众的笑容里,西郊街道收获了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最好答案。
西区村罗子角健身广场作为群众的运动休闲场所,有篮球场、乒乓球台、器械健身区域,还配套了卫生间、便利店等公共基础设施。
赓续城市文脉 擦亮红色招牌
一个西郊街道,可以窥见半部梅城发展史。作为梅江区历史文化发展重点“一城两坊”之一的望杏坊就位于西郊。
走进望杏坊的核心区域黄泥墩社区,视野豁然开朗。灰瓦白墙,雕梁画栋,蓝天绿水环绕,一座座形态完整的客家古民居错落有致。
人文秀区,世代兴学,名人辈出的望杏坊,沉淀着厚重的城市文化,延续着客家精神脉络。革命战争时期,亦涌现出众多著名革命志士,有中华苏维埃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参谋部代部长朱云卿,革命烈士杨广存、黄芸等。“一门忠烈,浩气长存”——日前,位于黄泥墩社区的革命烈士黄芸烈士故居(敦睦堂)已经重新修缮并做好陈列布展,黄芸和舅舅杨广存、母亲杨微仪的革命事迹,拥护党、跟党走、为党奉献的光辉历史、爱国精神,以沙盘、雕塑、投影、图文等方式在其故居展示。
位于黄泥墩社区的革命烈士黄芸烈士故居(敦睦堂)已经重新修缮并做好陈列布展。
今年以来,西郊街道紧紧抓住推动“百千万工程”的契机,积极争取中央、省级补助资金,按照“修旧如旧、建新如故、匠心修缮”的原则,以点带面,连片打造,对区域内红军名将朱云卿故居(百福堂)、中共梅城市委(区委)机关旧址(京兆堂)、杨广存故居(桐荫楼)、黄芸烈士故居(敦睦堂)等红色革命遗址进行修缮保护及陈列布展,统筹推进红色文化保护传承与弘扬工作。今年,一些教育机构就与西郊街道黄泥墩社区合作,在梁伯聪故居鹤和楼以及醉经楼开展以家风家训为主题的研学活动。
望杏坊历史文化片区,亦是生动的客家建筑和客家人文历史“博物馆”。据不完全统计,西区村保存完好的有客家特色古民居47座。
村民住宅外立面改造,让环境提升档次。
山川亭,是西区村的人文望族梁姓的祖居地。山川亭占地2734平方米,建筑虽老旧,但形态都还完整。推动“百千万工程”以来,西区村就有意将山川亭修旧如旧,全面规划周边环境,开发新业态,充分盘活利用。如今,山川亭外立面及周边已经完成了整修,得以重拾昔日靓丽的颜值。据了解,这座老屋,归属于47户梁姓人家,其中很多户均长期定居在国外。村委花了2个月的时间,一一和产权人沟通,积极寻求支持,获得其20年的运营权。接下来,村委会将按照规划,合理定位招商,更好地实现古民居活化利用,让山川亭这样的民居融合餐饮、民宿等业态,焕发生机。
盘活资源配置 强化产业动能
好的环境,是产业发展的基础。西郊街道树立经营城市理念,优化产业发展布局,聚焦环市路临时建筑、老旧厂房整治,扎实推进低效利用土地资源盘活和国、省道沿线风貌提升;围绕“医疗”产业和“望杏坊”文化名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强“四上”企业培育。
西郊街道树立经营城市理念,优化产业发展布局,扎实推进街道风貌提升。
新峰路的开通以及沿街的风貌整治,极大地改善了西郊产业发展的区位优势,在梅州市人民医院带动下的医疗服务行业迎来新的蓬勃发展的机会。“我们很看好西郊街道正在谋划建设的这个生命健康科技产业园的发展前景,提前在这里做了谋划布局。”梅州市善康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负责人鄢德芬表示,该公司依托西郊街道强大的医疗医药行业资源禀赋,不断发展壮大,目前为西郊街道拟培育“四上”企业,深耕呼吸和助听领域。
今年来,西郊街道立足现代康养文旅产业定位,整合新峰路周边闲置土地谋划打造生命健康科技产业园,形成医疗器械销售、医药制造销售、信息技术等产业聚集的大健康产业生态园。“西郊街道希望充分依托梅州市人民医院、深梅眼科医院和嘉应学院医学院等医疗医药行业资源禀赋优势,深入推进‘一园一带三区建设’。”朱淦文介绍,不仅要好好规划建设生命健康科技产业园,还要依托环市西路、新峰路区位交通优势,串联海吉星农贸市场、汽车市场、医疗行业等资源,引导相关企业抱团成长、做强做大,重点打造汽车城、储能等项目,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同时,围绕“三区”发展田园康养产业区、疗愈康养产业区、旅居康养产业区,让产业聚集效应逐步显现。“西郊街道重规划引导,增强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交流合作,让汽车贸易行业发展规范有序,为产业的成行成市强化壮大提供很好的营商动能。”梅州市曈曈汽车贸易有限公司(比亚迪曈曈4s店)负责人张荣表示。
西郊街道成立强镇公司1家和强村富民公司2家,增强村集体经济“自我造血”功能。以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为抓手,充分盘活村集体低效闲置土地约2.5万平方米,建成生态便民停车场21个,提供停车位848个,每年增加村(社区)集体收入60多万元。街道7个社区经济收入实现“零”的突破。作为“百千万工程”典型村的西区村,不仅动员村民积极盘活房前屋后闲置土地,将碎片化零星土地进行集约、整合,建设生态停车场,解决老城区停车难问题,带动群众增收创收,还成立“强村公司”——梅州市梅江区文韵典范服务管理有限公司,推动市场化运作,增强村集体经济“自我造血”功能。西区村已建设生态便民停车场13个,今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71万元。
夯实基层治理 聚力谋求发展
改造,是城中村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推进“百千万工程”的重要抓手,然而改造的每一步,都牵涉着群众的切身利益。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和问题解决机制,才能创新性地夯实基层治理根基。
铁皮瓦一度是城市第五外立面的顽疾,也是城市美化和安全管理工作的大难点,考验着基层干部的执政能力。西郊街道地处江北老城区腹地,铁皮瓦面积广泛,涉及群众数量大。在铁皮瓦拆除工程中,起初很多百姓并不愿意配合。
村“两委”干部就在晚上到村民家串门,讲道理摆事实给群众普及拆除工作的好处。在今年8月梅江区委常委会再次部署之后,“夜访”的频率更高了,成效也非常突出。“动员了169户群众2万多平方米完成铁皮瓦整治,群众从拒绝到听取再到参与支持,发生了很大的转变。”西区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谢治国表示。西郊街道、村(社区)两级干部下沉一线,根据“一户一策”原则对风貌管控制订改造方案,把周到细致的工作态度做到群众的心坎上,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百米”。在这期间,党员干部率先“打样”拆除改造,以良好的效果让群众看到铁皮瓦拆除后安全问题的解决和建筑形象的提升。
从被动拆除到主动拆除,从硬性要求到配合美化,西郊街道的很多居民的态度变化,根源在扎实的群众工作。
为不断强化党建引领服务保障,推动党建工作与项目建设深度融合、互促共赢,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项目建设的“红色引擎”,西郊街道组建14支党员志愿者先锋队,引导党员、机关企事业干部职工、“两代表一委员”自觉参与农房风貌管控、“美丽庭院”创建、“三拆除”工作,带领热心群众、志愿者全力参与“百千万工程”建设。
邹云娇改造自家花园,拆除老旧顶棚,捐资种树,并带动多人参与到“美丽庭院”的打造建设中来。
受到党员干部的鼓励,西来庵的邹云娇夫妇就以实际行动主动参与到老城区人居环境改善的工作中。“眼看着房前屋后的环境变好,房屋也修整得美观,臭水塘变成了便民的停车场,道路拓宽了,连菜园子都美化了。”邹云娇开始改造自家的花园,拆除老旧的顶棚,捐资种树,带动多人参与到“美丽庭院”的打造建设中来。
推进“百千万工程”必须依靠百千万群众这一主线,发挥群众力量,走好新时期党的群众路线。西郊街道老旧小区改造、人居环境提升,以及民生问题的解决,得以汇聚社会力量,得以高效地推行,正是因为在这一桩桩一件件大大小小的事情中,都穿插了这样亲民的基层治理方式。建立良好的基层治理机制体制,必将为西郊街道在“百千万工程”中闯新路争前列提供强劲的内生动力。
文/梅州日报记者:杨敏
图/梅州日报记者:吴腾江
编辑:张晓珊
审核:蔡颜颜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