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座丨偿还50多年前医疗费不只是诚信故事

■ 木须虫

“你好,我是来还钱的。真是不好意思,我曾经欠了医院的钱没有补上。”最近,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江南大学附属中心医院)来了一位“特殊”的患者,她带着两三千元现金,步履蹒跚走到住院处收费窗口。老人章奶奶告诉医务人员,这是52年前欠下的诊疗费用,现在她终于可以如愿以偿“还钱”了。

在老人家的讲述下,众人才得知这个温暖的故事。1972年,当时26岁的章奶奶在该院做手术,出院时需缴纳300余元费用。她家没多少积蓄,向亲戚朋友借钱也仅凑出200余元,仍有100元的缺口无法补齐。医院同意她先出院,等手头宽裕后再还款。在此后的50多年的时间里,医院没有催问过这笔欠款,但章奶奶总是不时会想起这件事。最终,今年快80岁的章奶奶决定趁还能走得动路,要把这笔钱还上。医院也决定,只收取她100元。

这是一个诚信的故事,欠费还钱,朴素而坚定。尽管当初没留下一张欠条、一纸承诺,甚至医院早已不记得她的这笔欠款,也尽管她的生活艰难,但一直没有忘记还钱的心愿。52年,随着时间的发酵,让诚信对医院信任的回馈显得弥足珍贵,它的价值显然又不是债务额度所能衡量的。

然而,这又不只是诚信的故事。彼时的她,因无法支付治疗费用,医院却同意其先出院,等手头宽裕再还款。但是,信任需要代价,这也是医院无法回避的。现实生活中像这位章奶奶一样,因治疗耗尽家财的不在少数,尽管医院有理由对他们予以信任,但如果都允许患者治疗欠费,对医院而言也确实难以负担。正因如此,现在医院均采取预收费的模式,以防范医疗欠费。这也让52年前偿还医疗费的故事更显稀缺。

显然,信任也好,诚信也罢,都不是无条件的,唯好的制度,才能让人变得更好。让类似蕴含的正能量的故事得以延续,需创造条件让民众看得起病。必须看到,随着保险、信用消费的发展,也让医院与民众在应对看病之急,有更多手段,如看病缴费的信用支付机制等等。接下来,要完善机制让特殊患者能够渡过难关,使得真正看病欠费只是极少数,诚信才具备自我救济的价值。只有融救济与帮助于一体,救穷与救急相结合,才有助于释放出弱势群体诚信的力量。

编辑:林晓萍

审核:陈显东


(作者:木须虫)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