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60周年,亲历者梅州人李寿南讲述那段峥嵘岁月...

掌上梅州讯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新疆罗布泊上空的巨响和升腾而起的巨大蘑菇云,向世界宣告: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力量,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

近日,记者来到梅江区鸿都社区,探访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亲历者,82岁老人李寿南,有幸听他讲述那段隐秘而伟大的峥嵘岁月。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亲历者,梅州人李寿南

“宣过誓,再苦再累都不退缩”

“东方巨响”震惊世界,而这颗让中国人民挺起脊梁的原子弹诞生于青海省金银滩草原,这里是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均从这里研制、总装出厂,因而该基地也被称为原子城,另有名称“221厂”。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资料图)新华社发

1963年,21岁的广东梅州人李寿南还是一名中学生,组织一声令下,他背起行囊随着叔父一起,毅然踏上了金银滩。李寿南说,他依然清晰地记得,那是一片无边无际的茫茫草原,海拔高,氧气稀薄,自然条件很艰苦,生活物资也极其缺乏。“住的是沙漠里搭建的帐篷,吃的是窝窝头、青稞馒头,从青海湖里打捞上来有鱼的话,就是最好的加餐。”

李寿南(第二排右二),年轻时参加共青团青海省委干部培训班留影

除了饮食上的不习惯,对于来自南方的李寿南来说,更艰苦的是要适应当地的风沙。“漫天风沙吹起来是很可怕的,昏天黑地。有一次组织安排我呈送一份文件,我骑着自行车,半路突然就刮起了沙尘暴,差点连人带车一起吹翻了。”李寿南告诉记者,在221厂,他被分配到团委部门工作,负责厂里员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当时的保密工作极其严格,尽管我的工作和原子弹制造没有最直接的关联,也不能和外界的任何人透露丝毫,包括最亲近的家人。一直以来,他们只知道我在保密单位,干着一份保密工作。”

“当时在221厂里工作的都是国家从各地挑选过来的拔尖人才,为了原子弹,从上到下都在拼命干,无私奉献着。”李寿南说,在221厂里的每一个人都一心为了祖国,对着国旗宣过誓,再苦再累都没想过离开。

“很意外,党和国家记得我们”

“没有任何资料,没有其他国家的帮助,完全白手起家,我国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了!对西方国家来说,这是惊人的速度。”六十年过去,李寿南依然对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而感到激动,回忆时眼眶含着泪花。“除了为了自己的奉献而自豪,也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打破外国核垄断,武装我国军队,壮我国国威、军威而自豪,再多的艰苦也是值得的。” 老人说。

原子弹爆炸成功后,李寿南继续留在221厂工作,后期随大部队迁址四川绵阳,直到1976年回乡,他把自己的青春无怨无悔地奉献给了221厂。如今,已82岁高龄的李寿南退休在家,除了耳背外身体依然硬朗,平日里最大的爱好就是在自家院子里养花种草,陶冶身心。

今年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60周年。近日,他欣喜地收到了一个来自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的包裹——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60周年纪念章。“我很意外!即使我已经离开221厂40多年了,党和国家还记得我,没有忘记我,很感恩!很知足!”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60周边纪念章正面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60周边纪念章背面

李寿南对着这枚奖章爱不释手,随着快递一并寄来的保护套和气泡纸,也被他收藏着。“快看!奖章的正面,这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代号596组成的蘑菇云,爆炸时间1016这里也写着,周边还镶嵌有五角星、高山、祥云、原子反应和长城。”他笑眯着眼向记者介绍道,奖章的背面,写着“铸国防基石 做民族脊梁”和他的名字。

采访过程中,老人还反反复复地说,这枚奖章不仅属于个人,更是告慰了千千万万为了研发原子弹而牺牲生命的英雄们。相比起他们的付出,自己的工作算不了什么。“‘两弹一星’精神是我们宝贵的财富,要一代一代传下去。没有‘两弹一星’,就没有我们的盛世中华啊……”

文/图/梅州日报记者:何梓瑜

通讯员:吴晓雪

编辑:李子莹

审核:张英昊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