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江桥(吴腾江 摄)
● 饶小舒//整理
20世纪60年代,建于民国时期的梅江桥为梅城梅江河上唯一南北通行的桥梁,也是当时广东省屈指可数的一座钢筋水泥大桥。
兴建之初,梅江大桥并没有考虑到现代车辆的通行,加上经济限制,以木板铺设桥面。
随着城市的发展和机动车辆的出现,梅江桥木板桥面很快不适合通行需求了,1960年政府出资将桥面改为钢筋混凝土,1964年,梅县人民政府决定对梅江桥进行修整,扩建为适应车辆与行人的交通要道。
修整大桥会断绝南北交通,行人要过江呀!在工农业生产的发展阶段,靠为数不多的渡船显然不能满足江两边居民的通行需求,怎么办?政府决定用船在水打伯公码头(今望江楼处)处架设浮桥,定点为北岸水打伯公,南岸原岭梅财经学校位置。
架浮桥需要船呀!当时正是百废待兴时刻,老百姓积极性很高,政府向各水上运输单位发出征船通知,共抽调到梅县专业船17艘、兴宁专业船7艘,五华专业船11艘,共35艘。
船从南北两端一字排列横跨在河面上,船与船相隔2米,船面上架大梁两条铺上横板作为人行道,其中在北岸有两艘船连成活动浮船,作为“通航缺”使用。
“通航缺”规定上午9时之前、下午4时之后开放,客、货船、打鱼船均可在开放期间通行。
被抽调的专业船舶的船员,原班人马留下护船,并随时检验桥板与船的连接,保证浮桥上行人安全。
直至梅江桥修整完成,人、船通行均极为顺畅,未出现一例安全事故,得到政府及社会各界好评。
——“文化公园”投稿邮箱:mzrbwhgy@163.com
编辑:曾秋玲
审核:陈嘉良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