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时的罗九香在演奏客家筝。
刊印于明嘉靖九年的大埔县志称:“埔之在潮弦诵媲邹鲁。”在“家诵户弦”的大埔县,“和弦索”(又称弦索乐,即汉乐演奏)活动十分兴盛。客家筝因其表现力丰富、音色古朴典雅,在广东汉乐的器乐合奏中处于核心地位。它与广东汉乐共存共进,又从中脱颖而出一枝独秀。
如今,客家筝派已经成为我国传统古筝四大流派(客家、潮州、河南、山东)之一,离不开历代古筝艺术家的匠心锻造和赓续弘扬。著名古筝演奏家、教育家罗九香就是其中一位“大咖”:与曹正、曹东扶、赵玉斋并称“中国古筝四大名家”,有“客家筝一代宗师”“南派筝王”之美誉,是在高等音乐学府教授客家古筝的第一人。
今年是罗九香先生诞辰120周年,让我们追忆他的人生历程,感受他的艺术风范。
博取众师之长 终成演奏妙手
大埔县枫朗镇坎下村是中国传统村落。1902年,罗九香出生在这里。兄妹九人,他排行第七,男孩中最小。其父罗告蒙,从事烟叶、酱油生意,常来往于大埔、潮汕、广州等地,为人知书达礼且思想开放。1906年,乡人罗仙俦倡议兴办日新学校时,他大力支持和协助,并担任多年校董。
罗仙俦系晚清秀才、参加过辛亥革命,善弹古筝、三弦,兼擅诗书画。童年时,罗九香一方面在日新学校接受现代科学知识和新思想启蒙,一方面跟着罗仙俦学习筝艺。1923年罗仙俦离世,罗九香在家乡拜一位肩背古筝走街穿巷的盲人为师。他勤耕不辍,打下扎实的筝乐基础。
习筝同时,罗九香在学业路上不断精进。1921年他从潮州金山中学毕业后回大埔,在日新学校、广德学校当教师。两年后,又进入广州增埗工业学校修业,后到上海复旦大学预科班学习半年。在广州时,罗九香遇到了一位对他艺术成就产生深远影响的老师——有“乐圣”之誉的何育斋先生。
何育斋原籍大埔湖寮镇莒村,于1930年春来到广州,先创办“潮梅音乐社”,后创办“广州音乐社”,吸纳了不少优秀音乐人才入社,通过组织“和弦索”活动,使客家筝乐在省城声名鹊起。1932年春,他前往上海创办“逸响社”,结交音乐名家,开展演奏交流,广东汉乐、客家筝乐又在沪上打响了名气。
据大埔县广东汉乐研究会永远名誉会长罗启煊介绍,何育斋在博采众长、南北相容基础上,搜集、整理了民间口传身授、杂乱无序的汉乐乐曲,汇通集成选编出有“太古元音”遗韵之称的《中州古调》和《汉皋旧谱》,首创了声字并用的“工尺谱谐声字谱”,早期的客家筝谱由此而来。何育斋还总结、归纳了客家筝弹奏的方法和规律,编为《弹筝八法》。
“罗九香先生国文功底深厚,且写得一手好字,所以人到广州时,曾在多个政府部门当任文书、办事员。”罗启煊说,因为迷恋音乐,罗九香常被上级斥为“玩物丧志”“不务正业”,家人甚为苦恼。然而,在何育斋先生身边学习古筝和民间音乐的五年时光里,罗九香却如鱼得水,甘之若饴:经先生精心指点,加上在“和弦索”活动中磨砺日久,他的传统音乐文化素养有了深厚积淀,对筝乐的理解愈加深刻,演奏技艺也愈加成熟,成为何育斋先生客家筝流派的重要传人。
两度晋京演出 筝艺守正出新
新中国成立后,人才成为百废待兴的“宝贝”。1954年,经著名戏剧家欧阳予倩推荐和省委统战部介绍,罗九香进入大埔县“民声汉剧团”(后与梅县艺光汉剧团、文光汉剧团合并为广东汉剧团)任古筝、三弦演奏员,从此走上专业音乐道路,打开更加宽广的艺术空间。
两次晋京演出,在罗九香的艺术履历中留下重要的笔墨,奠定了他作为客家筝乐杰出代表人物的地位。
1957年,罗九香先生(客家筝)与饶从举(椰胡)、饶淑枢(琵琶)、管石銮(洞箫)合奏广东汉乐。
据星海音乐学院音乐博物馆资料显示,1956年,第一届全国音乐周在北京举办,这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最隆重的、规模最宏大的一次民间音乐盛会。罗九香(奏古筝)和饶从举(奏椰胡)、饶淑枢(奏琵琶)三人组成“客家音乐小组”,作为广东代表团成员参加,这是罗九香第一次晋京演出。他们演奏了《单点头》《乱插花》,首次向来自全国各地的音乐家、评委推介广东汉乐、客家筝乐。其间,在古筝观摩交流会上,罗九香演奏了《出水莲》《将军令》两首乐曲,其技巧娴熟、台风稳健、音色典雅,将广东汉乐的神韵和客家筝曲的特点展露无遗。演奏时,他那一触即按的按颤功夫、变化莫测的滑音技巧、随情而发的演奏气度,令人叹为观止。著名戏剧家欧阳予倩评价罗九香:“(演奏)神功至极,匠心独具,堪称岭南一绝。”
罗九香、饶淑枢、饶从举合影。
第二次晋京演出是在1957年,罗九香随广东汉剧团在中南海怀仁堂作汇报演出,受到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和鼓励。罗启煊告诉记者,此番在京,罗九香特意将何育斋先生传下来筝谱遗稿《中州古调》《汉皋旧谱》六十首和其他遗稿《词曲拾遗》《小曲汇存》手抄本以及何育斋先生生前使用过的古筝,转交其孙子何松。因此才有后来《何育斋筝谱遗稿》的出版,被誉为“客家筝史上的一件大事”。
1957年,罗九香先生(四排中)随广东汉剧团晋京演出时与剧团主要领导、主要演员拜见著名戏剧家欧阳予倩先生(中间戴眼镜者)时的合影。
罗九香悟性如洪炉点雪,传承不泥古,守正而出新。据彭熙云、薛祖军《客家筝派文化渊源探析》所言:“他(罗九香)潜心钻研古琴理论且颇有心得,遂把明末古琴家徐青山的《谿山琴况》精缩为琴筝通用、行文精妙、艺术境界深邃的《琴况二十四则警句》,成为现代客家筝演奏美学的精辟论著,影响深远。”
除了在客家筝演奏中借鉴古琴艺术,罗九香还吸取“太极”“八卦”的运气规律,使发音矫健有力,音色古朴圆润。“我初学客家筝时,经常听罗九香先生录制的客家筝曲演奏音频,受益匪浅。”客家筝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梅州客家筝艺术团团长范永奋认为,罗九香的演奏古朴大方、抒情优美、音如珠玉,尤以落指果断、快速减字重按之法颇具功力,非常精彩。
育得桃李芬芳 身后风范长存
1957年,罗九香被打成“右派”,被遣送回乡劳动。幸而两年后经古筝演奏家曹东扶引荐,进入天津音乐学院执教客家筝,走上古筝专业教学之路,成为在高等音乐学府中教授客家筝的第一人。1960年10月,罗九香调入广州音乐专科学校(星海音乐学院前身)任教,后经多番奔走,省委宣传部同意在学校增设汉乐班。次年,罗九香与潮州筝名师苏文贤一道赴陕西西安,参加第一届全国古筝教材会议,他演奏并推介了《崖山哀》《出水莲》《昭君怨》《平山乐》等39首客家筝曲。会议期间,由他整理的客家筝曲被编入全国高等艺术院校古筝教材,标志着客家筝乐从民间个人传授的发展形式走上高等音乐学府的专业教学轨道。
1961年,罗九香先生(前排右3)参加全国古筝教材会议。
1963年7月,广州音乐专科学校(星海音乐学院前身)教师合影,二排右2为罗九香。
“缓而不怠、紧则有序、古朴淡雅、重在写意”这“十六字诀”是罗九香经过长期实践、研思而归纳出来的客家筝演奏要领。他反对“形似”,提倡“神似”,认为音乐应随情而发,以情带声,方可悟出神韵。罗九香将以上心得体悟运用到教学活动中,培养出一批可造之材:李婉芬、何宝泉、史兆元、陈安华、饶宁新、罗德栽、杨始德、罗曾优、林坚……等一批客家筝演奏家和教育家,为客家筝派的传承和推广做出了卓越贡献。
1974年12月,晚年的罗九香先生在大埔故居弹奏客家筝。
1978年6月9日,罗九香因肺病在老家仙逝,享年76岁。1981年得以平反,恢复名誉。
斯人已去,筝乐长存。首次晋京演出时,罗九香曾接受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国唱片社邀请,录制了《出水莲》《昭君怨》等十余首广东汉乐和客家筝曲;著名音乐学家、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教授袁静芳,曾慕名到广州采访罗九香,录下了他晚年演奏的《出水莲》等10多首客家筝曲,这些都为客家筝演奏技艺传承留下了宝贵资料。后来,罗九香的学生们将其客家筝演奏乐谱、传谱整理出版,并将客家筝乐曲进行演奏、刻录成录音带、密纹、镭射唱片等流传国内外,影响甚广。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如今客家筝派已经成为中国古筝流派的一支劲旅。2001年,鉴于罗九香在我国音乐界上的独特造诣和贡献,世界著名的《新格罗夫音乐和音乐家辞典》将罗九香、华彦钧(阿炳)、刘天华三位中国民族音乐大师的名字收入其中。2002年,星海音乐学院将罗九香定位为“客家筝一代宗师”,中国音乐家协会在致该院“纪念岭南客家筝大师罗九香百年诞辰学术研讨会”的贺信中予以认可,强调“罗九香大师是我国筝界特别是客家筝乐的一位代表性人物,堪称一代宗师。”
今年是罗九香诞辰120周年,大埔县广东汉乐研究会发文评价他:先生为人正直、谦逊,淡泊名利,宽厚待人,从不与人争高下,正因为他秉持了这种做人、处事的原则,所以能静下心去研究筝艺,使客家筝艺术不断升华,“德艺双馨”四字当之无愧。
梅州日报记者:林德培
图片由星海音乐学院音乐博物馆提供
编辑:李舒宇
审核:蔡颜颜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