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水学堂丨把“三礼”教育与劳动教育课程融合

“三礼”育人劳动教育课堂模式是目前课堂教学中自由度最大、空间广、实施最灵活的课程。新课程改革的亮点在于如何将“三礼”与“劳动”两者相互融合,让课程继承原有特色的情况下,彰显其更灵活的本色。

一、学做一体,搭建礼育与劳育的共性课程

“三礼”教育与劳动教育具有一个非常鲜明的共性就是知识点上的传授方式均可借助课堂进行。为此,我们可以借助二者之间的“共性”去架构课程。

“礼育”课堂中学“劳育”

充分利用课堂,引导学生在原有“三礼”基础上重新认识新时代下的劳动教育。让学生意识到劳动教育其实就在我们身边。我们身边的人和事均可以借助,尤其是榜样的力量是“劳礼”课堂融合创新的首选,让学生在崇拜与模仿中感受到“劳礼”之光。

信息技术辅助“劳礼”课堂成长

借助信息技术,在“三礼”课堂上贯通信息技术,将劳动教育微视频播放出来引导学生透过形象化的动漫认识劳动,体会劳动的快乐与艰辛,从而珍惜劳动,热爱劳动,进而辅助巩固“三礼”课堂的同时延伸劳动教育。

行为规范实践课推动“劳礼”课堂发展

课堂上,我们要充分发挥“三礼”教育的行为规范实践课堂实效性,让学生讲劳动之事,赞劳动之荣,写劳动之声。用“三礼”课堂去引导教育学生的劳动态度。如:可以引导低年级学生进行语言行为规范实践课。学生从老师的引导实践,到班干部的带学,再到学生的自学,逐步放手,逐步认识“三礼”教育课中的劳动教育是齐头奋进的。

二、活动架设,推进礼育与劳育的共性课程

新课程的学习不仅仅是学习劳动技术,还承载着要以“三礼”为基调,引导学生去完成一个制作,一棵树苗的种植,一张好画的描绘等等,要引导他们去完成一件事,形成一个样品,进行一项简单的劳动。

故事演讲比赛。故事演讲比赛在融合了劳动教育课堂后,我们的演讲话题会变得更宽广,不仅可以讲故事,还可以让同学们把自己在劳动过程中发生的有意思的地方讲出来,同学之间比的是谁讲得更生动,更有趣,更能打动人心。同学们在绘声绘色的演讲中不仅展现了自己的口才,更让“劳礼”教育融合到了课堂实践中。

文明用语pk赛。学生可以借助文明用语笔试与口试两种方式进行pk。在最短的时间内,仪态好、答题快的同学获胜。

手抄报大赛。结合“三礼”与“劳育”特色,引导学生通过手抄报的方式,激励他们讲文明爱劳动。

手工大比拼。剪纸、废物利用等都是学生劳动技能的展现。看,他们借助废弃的红包袋子,将此制作成灯笼,以此庆祝元宵佳节,这个活动非常有意义。

班级卫生挑战赛。班级卫生挑战赛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还锻炼了他们的劳动能力。老师带动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比的是耐心、细心、用心,孩子们在实践活动中感受最真挚的劳动情感。

整理衣物挑战赛。每学期,班级少队课可以开展此类比赛,学生分组进行比赛,赛中选取一人填写叠衣服表现评价表。先自评,再小组评,最后是老师评比。活动激发了孩子们热爱劳动的热情,也丰富了“劳礼”课程创新。

三、贴近生活,推进礼育与劳育的共性课程

把“礼”带回家,送“劳”出家门

家是温暖的港湾,是实践最好的场所。所以,我们的新课程模式之一就是家校合作,让学生用学到的知识在家里实践锻炼,通过不断尝试后方知出门在外的艰辛。如这两年我市一直在推行垃圾分类,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纷纷把所学带入家庭,奔向社会。

带“礼”进社区,用“劳”服务社区

我们的新课程不能局限在一个地方,要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让学生的所学有用武之地。只有亲身感受,才能体会到劳动的酸甜苦辣。社区是“三礼”育人下劳动教育成效展现的最佳场所。我们充分发挥社区作用,通过家校合作平台、微信群、短信、小管家打卡等方式引导亲子活动,让孩子在社区体验劳动的过程中感受到快乐,感受到人际交往之间的温暖。

(梅县区程江镇中心小学 王文彬)

编辑:廖玉芳

审核:廖爱玲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