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这个暑假,梅州日报社举办了小记者七彩课堂——“指尖上的非遗”活动,小记者们在充满历史底蕴的非遗艺术中邂逅客家优秀传统文化,留下了难忘的记忆。精心绘制的火龙、独具创意的提线木偶、精致的纸花等,展示着他们的学习成果,每一件都凝聚着他们对“非遗”的热爱与探索。小记者们还用稚嫩而真诚的笔触表达了对非遗文化的热爱和收获,一起来看看吧!
酿豆腐
●小记者杨妙颜(梅江区客都小学)
在小记者七彩课堂里,许多非遗文化令我耳目一新,有场面壮观的埔寨火龙,曲调优美的客家筝,惟妙惟肖的剪纸工艺……这些非遗项目让我感受到客家非遗文化的魅力。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要属做酿豆腐了。活动中,老师在桌上摆好了预先调好的肉馅和切好的豆腐块,先给我们讲述了关于客家人酿豆腐的由来,然后开始教我们做酿豆腐。
只见老师将豆腐的中部用筷子掐出一条缝,将肉塞进豆腐中。这看起来十分简单,但老师告诉我们,酿的时候需要有力度和控制好肉量,掌握不好很可能导致豆腐开裂或肉馅脱落,因此大家做的时候都小心翼翼的。我轻轻将豆腐块摊在手中,给豆腐掐一个口,把肉塞进去,后面我越做越熟练,四块酿豆腐很快就做好了。
我将自己亲手做的酿豆腐装进盒子里带回家,然后完成上桌前的最后一道工序——烹饪。我先起锅烧油,把酿有肉的那一面先贴在锅底,待煎熟后,再翻面煎,然后加入调料焖煮,全熟之后酿豆腐就出锅了。品尝着自己做的酿豆腐,感受它在唇齿间留下的清香,心里是满满的成就感。
了解非遗,传承非遗,是我们每个人不可推卸的责任,让我们行动起来,把非遗文化传承下去。
埔寨火龙
●小记者魏雨筠(梅江区鸿都小学)
埔寨火龙,是我看过的最热血的一个传统民俗活动!
每年正月十五元宵之夜,来自四面八方、五湖四海的人们千里迢迢赶来,齐聚于丰顺县埔寨镇。现场人潮汹涌,但秩序井然有序。大家都怀着满心的期待,默默等待着,只为一睹埔寨火龙那壮观瑰丽的场面。
“来了,来了!”人群里不断有人激动地大喊。随着远处一声声锣鼓喧天的声音传来,一条巨大的纸扎火龙在上百个光着膀子的男子簇拥下缓缓而来。只见火龙昂首挺胸、器宇轩昂,仿佛带着神圣的使命降临人间。烧火龙活动正式开始,刹那间,无数的烟花从火龙身上喷射而出,璀璨夺目,火花四溅。这一刻,烟花绽放如“东方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整个天空被照得如同白昼。人们欢呼雀跃,惊叹于这无与伦比的美丽与震撼。
埔寨烧火龙,不仅是一场视觉的盛宴,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它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客家筝
●小记者危芯颐(梅州外语实验学校)
这个暑假,我参加了梅州日报小记者七彩课堂——“指尖上的非遗”,学习非遗文化。
学习过程中,我了解了埔寨火龙、客家筝、客家剪纸、酿豆腐等非遗项目。这些非遗项目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比如火龙栩栩如生,象征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许。再比如酿豆腐,塞肉的时候还得注意不能把豆腐弄破,必须小心翼翼。这些客家非遗文化中,我对客家筝这项非遗情有独钟。
客家筝,弹此筝之人,没有刻意追求像弹其他古筝时一样的优美动作,而是更加重视手稳,两者弹奏手法虽然有所不同,但客家筝弹出来的曲子也一样悠扬动听。客家筝最出名的一首曲子叫《出水莲》,所以,我们就在课上做了一个以荷花为主题的古筝手工。这个手工是用纸板做的,所以在纸板上画画的时候要很小心,不能把纸板戳破。最让我得意的是纸板上的画,我特意画了几种大小不一的荷花和荷叶,还都给它们描上了金边儿,看起来温柔大气、优美温婉。
之后,每项非遗项目课堂,我们都用了美术的形式来展现它们的特点,这让我们感受到了非遗文化的魅力之大,还收获了很多非遗的知识。小记者七彩课堂真是精彩纷呈!
舌尖上的客家
●小记者蔡卓垚(梅江区客都小学)
在中国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酿豆腐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与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了客家人舌尖上的珍品。它不仅仅是一道菜肴,更是客家人世代相传的温情与匠心。
话说这酿豆腐,可不是简单地把豆腐切开往里面塞肉那么简单。豆腐光滑细嫩,一捏就碎,可到了厨师手里就成了听话的小娃娃。只见厨师用手轻轻一捏,豆腐娃娃就乖乖张开嘴,迎接那精心调制的肉馅;然后用筷子一挤,给豆腐娃娃穿上一件华美的“肉衣”,还是量身定制、严丝合缝的那种。在厨师的指尖轻舞间,豆腐的嫩滑与肉馅的鲜美完美融合,展现出无与伦比的和谐之美。最终,经过烹制,酿豆腐也完成了它从平凡到非凡的蜕变:外皮金黄酥脆,内里肉香四溢,豆腐的清香与肉馅的鲜美相互交织,软糯与嚼劲并存,形成了一种难以言喻的美妙滋味。
岁月悠悠,酿豆腐不仅仅是一道菜,滋养了一代又一代客家人的味蕾,更是指尖上非遗文化的传承,让每一位客家人都能感受到那份来自心底的温暖与幸福。
我见证了报纸的诞生
●小记者黄宸枫(梅州市实验小学)
同学们,你们知道报纸是怎么印出来的吗?在梅州日报小记者“七彩课堂”,我目睹了报纸的诞生。
走进梅州日报印刷厂,我们先参观了印刷纸储存室,里面堆放着一捆一捆的印刷纸,每捆足有500斤重。接着我们参观印刷车间,只见桌上摆放着三台电脑,电脑连着大型印刷机。“好先进的印刷机啊!”我不禁感慨道。一开机,机器由慢到快运转起来,切纸、上色、印刷、折叠,“唰唰唰”,一张张图文并茂的报纸就诞生了。这台印刷机每小时可印4.5万份报纸呢!
工作人员告诉我们,报纸的印刷一般都是晚上,印好后,第二天清晨,工作人员就将报纸送到千家万户与读者见面。报纸采编打印文稿要特别认真细致,有时因为错别字或调色不均,就可能导致几万份报纸作废。一份报纸凝聚了多少记者、工作人员的汗水智慧呀!
优秀作品选登
@小记者邹梓玥(梅江区鸿都小学):在这个七彩课堂里,我第一次听说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名称,第一次知道有客家特色的非遗项目:埔寨火龙、客家筝、客家剪纸、客家酿豆腐,第一次见证了一份报纸的诞生,第一次接触融媒体并走进演播室,体验了一把小主播……
@小记者李佳璇(梅江区金山小学):看着满满当当的一锅酿豆腐,我的口水不自觉地流了下来。豆腐酥酥软软的,吃上一口就忘不了,无论年龄老少都非常适合。酿豆腐是客家人必不可少的美食,餐桌上每逢过年过节,妈妈总会做上一份热气腾腾的酿豆腐,哥哥姐姐们在外工作回家总能吃上正宗的家乡味,那味道真是一绝。
@小记者杨骐鸣(梅江区肩一小学):丰顺的埔寨火龙是由烧火树、烧禹门和烧火龙三部分组成的,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了。在举行火龙烟花晚会时,先让“火龙”在鳌、鲤、虾、绣球等的引领下出场,绕场三周,寓意“金龙出洞”,然后由村里德高望重的长者点燃“火龙”,再由几十名赤膊大汉手擎火龙,在绣球的引领下舞动游走。一条火龙一般要由三四十个赤膊青年合力手擎,加上鼓乐手、舞虾、舞鲤鱼等人,整个队伍多达两百余人,龙身火花四溅,火花落在皮肤上会有灼痛感,如果皮肤被烫出了泡,那就意味着今年一定会发大财,这是因为当地口音中“泡”与钞票的“票”同音,也就是钱的意思,因此,被烫到的人们都是兴高采烈的,这活动也寄托了他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祝愿。
编辑:廖玉芳
审核:廖爱玲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