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飞速发展的短视频成为知识、文艺、体育等多种信息的载体,也成为不同年龄人群获取信息的渠道。近日,共青团中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重大课题“新时代少年儿童政治引领机理与方法研究”课题组发布的《未成年人短视频使用与学习研究报告》显示,近八成受访未成年人使用过短视频学习轻知识。
如何看待未成年人“刷”短视频这一现象?怎样合理引导、正确利用,让新一代“数字原住民”健康成长?近日,记者带着这些问题对教师、家长进行了采访。
(张兰 绘)
现象:低龄学生更易受短视频影响
抖音、快手、火山小视频……这些都是近几年来新兴的短视频软件,这些软件的视频内容包罗万象,不仅包含科普类、人文知识类的轻知识内容,也有一些令人放松的影视剧解说、无厘头的搞笑视频等,丰富的内容俘获了一众未成年人的心。
“我儿子现在上高中,选科选的是历史方向,对文化类知识感兴趣,偶尔放假在家就会拿手机看历史解说类、国学类短视频,看完还会跟我讨论。”梅州中学教师温文斌说,他发现,不仅高中生爱看短视频,低龄的学生更爱看,不同的是高年级学生较善于自主利用短视频获取知识,低龄学生则更喜欢看幽默搞笑类视频并模仿其中的动作和语句。“我现在带的初一年级学生普遍心智还不够成熟,经常口中冒出网络热词和做一些无厘头动作,一问原因都是通过短视频学的。”
在采访中,多位小学教师表示,短视频对小学生的影响不可小觑。小学生分辨是非能力差,且大多数都会玩父母手机,往往短视频平台推送什么内容他们就看什么,良莠不齐的内容很快就被爱模仿的小学生们全盘接收。“比如,前阵子短视频平台兴起的‘科目三’魔性舞蹈,最近下课时间我就发现有不少学生在跳,还有骂人的网络热词‘老六’等,也在学生圈使用频率很高。”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广梅园小学教师丘瑶垚说。
担忧:家长怕影响孩子学习和健康
短视频为何能如此火爆?“短平快”的特点是其“出圈”的重要原因之一。流量时代,注意力即资源,为抓人眼球,越来越多的视频风格都偏向于短篇幅、平文风,快节奏,配上动感的音乐或深刻的画面,以给观众留下记忆点。
在短视频充斥着我们生活的同时,不少家长也表示了担忧。“短视频上面的内容,虽然能够提供一定的娱乐和信息服务,但是由于其过于碎片化的特点,容易让人流连忘返。一些成年人都会忍不住地去看,何况没有自控力的小学生。”家长曾秀芬表示,短视频阅读正成为一种新的阅读方式,短视频特有的“声光电”刺激,使得人们不断在手机上“刷完”一集又一集,孩子习惯了这种“快餐式”的阅读习惯后,就很难适应看书的慢节奏,久而久之就会对阅读失去兴趣,进而失去读书的动力。
记者与多位家长交谈了解到,很多家长对孩子刷短视频、玩手机很无奈,可在实际生活当中,又无法阻止。“最近我家上二年级的孩子喜欢拿我们手机看《火柴人战争》的游戏解说,天天学着比划里面打打杀杀的动作,有时候吃饭也要看视频,气得我立马把手机里所有视频软件卸载了。”家长张启强说,一条短视频,短则几十秒,长则几分钟,虽然里面也有知识性内容,但也有暴力、性暗示等不良内容,孩子看多了不仅容易学坏,也容易上瘾,沉迷其中危害身心健康。
建议:家校社齐发力清朗上网环境
对于未成年人而言,网络的确是一把双刃剑。有的未成年人因为不够自律、信息素养不足,很容易沉迷其中,荒废了宝贵的光阴。也有的未成年人将网络作为学习工具,充分利用网上的优质短视频资源,如跟随名家线上古诗词课程,积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等,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对此,温文斌认为,“一刀切”式地隔绝未成年人与互联网之间的连接既不现实,也不合理,解决问题的基础是要理解、尊重并接受当前未成年人对互联网的需求,家校社齐发力才能引导孩子正确利用网络。一方面,家庭、学校应教育孩子正确认识网络世界的精华和糟粕,引导孩子通过网络获取一些与学习相关的知识,并适当控制孩子使用网络时长,降低成瘾的可能性;另一方面,短视频平台和相关部门应加强平台内容审核,通过设置平台“青少年模式”等方式,清朗网络空间,为未成年人推荐更多涉及人文艺术、体育健康、科学知识等学科领域精粹的内容。
丘瑶垚建议,家长作为监护人,应允许孩子有效地利用互联网这个工具去学习、去开阔视野,但家长一定要陪伴在侧,谨防孩子出现“打赏”主播、看不良视频等行为。可引导孩子关注有利于学习和成长类的账号,培养健康的网络阅读习惯。其次,家长还应多关注未成年人的精神需求,可通过带孩子外出活动和参观博物馆、科学馆等方式,拓展增长课外知识的渠道,满足他们对大千世界的好奇心,才不会导致孩子过度依赖网络来获取知识。
本报记者 吴海清
编辑:廖玉芳
审核:廖爱玲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