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汉剧知多少】广东汉剧的“身世”

编者按:



广东汉剧是我国南方地区优秀传统剧种之一,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曾被周恩来总理誉为“南国牡丹”。“传承不守旧,创新不离根”,三百多年来,一代又一代优秀汉剧人接力,不断吸纳优秀文化元素,创排了众多优秀剧目,推动广东汉剧的传承和发展。

为落实中共梅州市委办公室、梅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的《广东汉剧振兴发展工作实施意见》、实施“361工程”,更好展现广东汉剧魅力,推动广东汉剧“古韵新生”,《梅州日报》文娱栏目开设“广东汉剧知多少”专栏,系列讲解广东汉剧的历史沿革、文化特征、代表剧目等的相关知识,敬请垂注。


广东汉剧《秦香莲》剧照。

广东汉剧的“身世”

广东汉剧是我国南方地区优秀传统剧种之一,原称为“外江戏”。明末清初,中原地区诸省许多皮黄戏班流播入粤,数百年间,外江戏与本地民俗文化相互吸纳和交融。1933年,粤东乡绅联合业界,把长年扎根于潮、嘉、惠及韶关等周边活动的戏班称为“汉剧”,从此,“外江戏”有了剧种名称,因长期活跃在粤东北客家人聚居地,也被称为“客家人的大戏”。

新中国成立之初,文化部开展全国戏剧普查,为了区别于福建、湖南、湖北、陕西等地的汉剧剧种,正式定名为“广东汉剧”,当年是广东四大剧种(粤、潮、琼、汉)之一。2008年6月,广东汉剧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956年,广东汉剧团(分一团、二团)以大埔民声汉剧团和梅县艺光汉剧团为基础成立。1959年广东汉剧院成立以来,先后涌现出以黄桂珠、黄粦传、梁素珍、曾谋、罗恒报、范开圣、林仕律、李仙花、杨秀微等为代表的老三代著名表演艺术家。新世纪以来,还先后培养出张广武、钟礼俊、徐青、李焕霞、嵇兵、黄丽华、万瑜、管乐莹、邓振鹏、叶林等为代表的新三代优秀艺术人才。

汉剧院成立以后,曾多次在全国各地巡回演出。1957年5月15日,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上演《百里奚认妻》,党和国家第一代领导人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观看演出并接见演职员,广东汉剧被周恩来总理誉称为“南国牡丹”。

1982年6月赴香港演出,1983年7月,赴新加坡演出,1997年4月赴台湾演出,先后在台北、桃园、新竹、苗栗、台中等地上演经典剧目及一批客家风情歌舞节目。广东汉剧院的组团出访演出将《秦香莲》《徐九经升官记》等剧目带给各地戏迷,均得到高度评价。此外,广东汉剧院李仙花、张广武、李焕霞等艺术家先后受邀,多次参加全国和省内相关部门组团,赴欧美各国巡回演出,倾情演唱广东汉剧,受到各国戏迷的赞赏。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汉剧曾多次参演中国艺术节和中国戏剧节,参加全国许多艺术赛事,均获得优异成绩。广东汉剧创作一大批优秀剧目,曾多次荣获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和“广东省鲁迅文艺奖”。建院以来,广东汉剧《齐王求将》《一袋麦种》《白门柳》《蝴蝶梦》《金莲》等优秀剧目先后拍摄成戏曲电影。

2013年1月,广东汉剧院更名为广东汉剧传承研究院。近年来,广东汉剧传承研究院始终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不断克服种种困难,集结资源,补齐短板,先后创排出《金莲》《梦@时代》《诗娘》《李坚真》《酒乡纪事》《王昭君》等一大批优秀剧目,荣获国家和省级各种奖项。

为更好地普及推广广东汉剧,2013年,广东汉剧传承研究院开展“周五有戏”,并陆续开展“周六艺苑”和“五进”(进校园、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进军营)公益惠民演出,每年均超百场以上。与此同时,还在非遗传承保护、文化艺术交流、广东汉剧(汉乐)驿站活动等方面奋力而为,做出了骄人的业绩,体现了新时代“汉剧人”的责任担当。

梅州日报记者:林仪

编辑:罗欢欢

审核:张英昊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