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姓在家门口更有“医”靠!解码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粤东医院十周年发展之路

2024年,是中山大学100周年校庆,也是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以下简称“中山三院”)托管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粤东医院(以下简称“粤东医院”)10周年。粤东医院发展取得的实效和口碑“双突破”,是中山医深度融入梅州、服务革命苏区群众、助力地方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生动实践。

从“速度”向“效益”、从“数量”向“质量”、从“立院”向“强院”……十年时间,在梅州市委市政府、梅县区委区政府的“强支持”下,粤东医院从牵手“国家队”到成为“国家队”。中山大学、中山三院的“强输出”,全体中山三院粤东人的“强实干”,推动了粤东医院医疗水平和综合服务能力得到跨越式发展,优化本地区医疗格局的同时,优质的医疗资源不断向外辐射延伸,服务更多山区群众,区域影响力与日俱增,极大推动本地及粤闽赣边区医疗进一步发展,广大群众“家门口享受大医疗”从理想照进现实。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粤东医院正大力推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

以人为本

医院发展“跑起来”


诊前,患者可通过平台轻松预约挂号,了解医生信息和就诊须知;诊中,简化的流程让患者无需到处奔波,一站式完成缴费、检查等环节;诊后,平台提供报告查询、用药指导等贴心服务……今年4月起,粤东医院在门诊大楼运行一站式服务中心,优化就医流程、提供便捷服务等,让温暖始终伴随患者的整个就医过程,不断提高患者的就医满意度。

一站式服务中心方便市民前来就诊。

让群众满意,是粤东医院实现既快又好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近年来,粤东医院坚持以人为本,持续强化“以患者为中心”这一服务理念,始终把“做有温度的百姓放心医院”融入医疗服务的各个环节,提升医疗服务质量与水平,为患者打造一个温馨、高效的就医港湾。“看病到粤东医院,既‘好就医’又能‘就好医’,真是省心又省力。”在家门口就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的患者王女士满口称赞。

粤东医院的医疗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成为当地百姓信任的医院,这一切都离不开中山三院的真帮扶、真服务。作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广东省高水平医院,粤东医院更是把中山医深厚的文化底蕴、强大的医科实力平移播种到梅州革命苏区。

中山三院院长戎利民(右一)为患者施行手术。(李璟潞 摄)

十年,并不漫长,却足以见证粤东医院从平凡走向卓越的一步步蜕变:2018年,成功晋级三级甲等综合医院;2019年,获评国家级胸痛中心、国家级综合防治卒中中心等;2021年,获批为广东省高水平医院重点建设单位,感染性疾病救治中心大楼动工建设;2023年,获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年诊疗总人数、门急诊量同比增长一倍有余,三、四级手术量增长超4倍,平均住院日已优化到5.73天,药占比、耗占比以及均次费用等持续优化。费用更低了,效率更高了,治疗效果更好了,老百姓就医获得感显著增加。

依托中山三院,粤东医院开设了梅州市唯一一家儿科重症监护病房(PICU)、首家鼾症中心、首家疼痛睡眠中心、首家重症康复病房、首家脂肪肝门诊,拥有国家级胸痛中心、国家三级卒中中心、国家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国家级甲状腺微创介入建设中心、广东省二级创伤中心、广东省县级牙病防治中心……各学科建设百花齐放,专科特色明显,刷新了医疗服务的“幸福指数”。

如今,中山三院能够提供的诊疗服务,在粤东医院同样可以同质化实施,患者在“家门口”就能看名医、看好病,享受到来自医疗“国家队”的高水平优质医疗服务。据统计,粤东医院的患者群体覆盖粤闽赣边区,其中28%以上的患者来源于梅州以外的粤闽赣边区,区域影响力与日俱增。

筑巢引凤

人才技术“兴起来”


“我想干出一番事业,粤东医院刚好向我抛出了橄榄枝,相信在这里事业上会有更多可为的空间、更好的发展机会和信任我的领导。”看好粤东医院的发展,核医学科带头人李启民与妻子乔惠萍博士今年8月选择加入粤东医院。“粤东医院对人才的礼遇温暖了我们,让我们有信心扎根在这里,在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同时,通过团队共同努力推动梅州核医学的发展,希望能给更多的患者带来福音。”李启民说。

引进人才李启民主任医师在规划核医学科布局。

栽得“梧桐树”,引来金凤凰。粤东医院深刻认识到人才强院是根本,始终坚持把发现、培养、使用、凝聚优秀人才作为医院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筑巢引凤,不断填补医学人才的缺口,打造人才高地,努力为医院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石。

十年来,中山三院共派驻专家近800人次,其中常驻专家共158人,涵盖管理、临床、医技、护理近60个科室。粤东医院共享中山三院全部临床医技科室的医疗资源。粤东医院医务人员的潜力也在不断迸发,从“要我发展”到“我要发展”,人才结构得到极大优化,锻造出一支带不走的专业人才队伍。为强化人才引进和培养,粤东医院不断深化人才管理和服务,通过制度建设吸引人才,共引进学科带头人等38人(含2名博士后)。目前,医院共有硕士以上学历近80人(含博士7人)。粤东医院实施人才培养工程,分类培养学科带头人、中青年后备人才,近五年共选派近100名优秀人才到中山三院等高水平医院进行培养。

人才队伍的培养和发展也为医疗技术的创新与进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医疗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粤东医院紧跟医学发展步伐,不断引进前沿技术,鼓励临床开展各项新技术,为患者提供更加精准、高效、安全的医疗服务。十年来,粤东医院在医疗技术水平、疑难危重症救治能力、特色技术规范化等方面均有突破,引进高新技术近800项,填补了50余项梅州乃至粤闽赣边区医疗领域的技术空白。

在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粤东医院坚持临床与科研并重。为进一步激发科研创新的一池春水,粤东医院不断优化科研创新环境、健全科研创新激励机制,使医院科研能力得到质的发展,成立中心实验室、临床研究中心,十年来,共有近400项科研立项,其中国家级项目实现零的突破,省部级项目近50项,获科研经费超过500万元。发表学术论文800多篇,其中SCI论文50多篇。获得授权专利43项,全面提升医院科技“竞争力”。

眼科主任罗丽丹(左)在为患者做眼部检查。

十年托管,中山三院在管理、技术、专家、资源等多个维度向粤东医院倾囊相授,助力粤东医院实现了从二甲医院到三甲医院,再到广东省高水平医院,乃至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华丽蜕变。如今,乘着梅龙高铁开通的东风,粤东医院将继续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优质医疗资源紧密合作,不断提高综合服务能力,通过共建共享医疗资源、推动医疗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等措施,让优质医疗资源惠及更多群众。

辐射基层

优质资源“动起来”

“专家定期来我们乡镇出诊,大家看病方便多了!”每周四上午,粤东医院院长助理、心血管内科副主任谢志辉都会在梅县区丙村镇中心卫生院出诊,前来找他就诊的村民络绎不绝。每次下基层,谢志辉在为群众治病的基础上,还积极做好健康科普,帮助更多人建立起运动、饮食、情绪的健康管理体系,实现从“治病”到“防病”的转变。

专家到基层坐诊是梅县区深化医联体建设、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的一个缩影。自2017年起,在梅县区区委、区政府及梅县区卫健局的坚强领导下,粤东医院作为牵头单位与梅县区18家乡镇卫生院建设医联体,2019年还全面接管畲江镇中心卫生院。在此过程中,粤东医院始终将人才培养和技术提升作为医联体建设的核心任务,自2018年起每年均选派超过150名中高级临床专家深入医联体单位,开展各类指导工作累计超过800次,有效提升了基层医疗机构的诊疗水平和服务能力。

在分级诊疗体系构建上,粤东医院携手梅县区各级医疗机构,遵循“首诊在基层,急慢分开治,双向巧转诊,服务不间断”的核心理念,实现了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与患者的有序就医。基层医疗机构承担起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重任,而粤东医院则聚焦于疑难重症等方面,这种分工有效提升了医疗服务效率与质量,也缓解了患者的就医压力。

如今,一个覆盖全生命周期、涵盖全健康服务流程的医联体网络已在梅县区成型,为群众带来了更加优质、便捷、高效的医疗服务体验。今年,粤东医院创新性地实施了划片六大区管理,采用“1+2”管理模式(即垂直管理与组团式管理相结合),通过专家下沉、远程医疗、绿色通道、同质共管等多种手段,构建起了“中山三院—粤东医院—乡镇卫生院”跨区域医联体模式,为梅县区医联体的纵深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除了辐射带动梅县区基层医院,粤东医院构建了“市卫健局主导——中山三院输出——粤东医院落实”的粤闽赣边区专科联盟网络,深入赣州、龙岩、潮州、五华、丰顺等地开展区域合作和专科联盟建设,常态化开展义诊和健康宣教活动有效缓解广大群众“看病远、看病慢”的困难,并通过举办培训班、研讨会等形式将先进的医疗技术和理念传授给更多基层医务人员,让优质的医疗资源不断向外辐射延伸,进一步提高粤闽赣边区的医疗技术水平。

当前,以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为契机,粤东医院正依托中山大学和中山三院的品牌优势和强大的医疗资源,重点深耕神经精神疾病、感染性疾病、消化系统疾病三大优势学科群,补齐学科短板、强化人才梯队、引进医疗技术、提高科研产出、推进信息化升级及建设区域医疗网络,带动区域医疗、预防和保健服务水平提升,全力打造“立足梅州革命苏区、面向粤闽赣山区,服务三省边区百姓”的区域医疗高地,为群众健康保驾护航,为“中山医”服务革命苏区的动人故事谱写新的华章!

梅州日报记者:吴丽伶

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吴腾江摄

编辑:罗欢欢

审核:张英昊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