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六得三十
●钟志良
老伍和老陆原本不认识。
老伍瘦高个,皮肤白净,花白的头发有点自然卷,像某个艺术家的发型,戴一副金丝眼镜,给人的第一印象就俩字,儒雅。也难怪,老伍原是内地某地级市文体旅游局的副局长,主管全市的文化工作。业余时间笔耕不辍,常在市报副刊发表一些散文,偶尔也能在省报副刊露个脸。由此,成为当地著名作家,出版了两本散文集,加入了省作协。
老陆和老伍刚好相反,长得矮胖,皮肤较黑,光头。乍一看,有点像唱《朋友》那首歌的歌者。原在内地某县担任工信局局长,接触的多是企业家,也算是见多识广的人物。
老伍和老陆退休后,都来到H市“再上岗”,主业是帮忙带第三代,比如孩子上下学接送啦。副业是买买菜啦。然后到附近公园溜达溜达,日子过得倒也舒坦。
周一到周五,上午十一点二十分和下午四点这两个时段,老伍和老陆都会坐在学校大门侧大树底下的石凳上,等候孙子放学。
老伍和老陆坐在石凳的两头,偶尔用余光瞥一眼对方,架子都端得高高的。老伍心里想,黑胖子有啥了不起,好像是什么大人物一样。老陆思忖,难不成你是高干?就算以前是,现在也退下来了,平头百姓一个,有什么好牛的?
某日,老陆不知头脑里哪根筋松了,居然主动示好,从口袋里摸出一盒烟,抽出一支递给老伍,手伸出去的同时问,抽烟吗?来一支。老伍冷冷地说,不抽,我看你也最好别抽,影响你的身体是小事,污染环境,强迫别人抽二手烟才是大事。老陆一听,心里非常不爽,你不领情也就算了,凭什么教训我?把烟叼到嘴上,点上火,走开,躲旁边抽去了。
老陆心想,此人牛啊,还是敬而远之吧。刚转身走开,只见老伍从石凳上站起,快步往校门方向走去,也许心里着急,没注意脚下,结果踩到一块西瓜皮,尽管老伍想尽力控制已经失去平衡的身体,但一切努力均无济于事,“咚”的一声,硬生生摔了个四仰八叉,后脑着地,血即刻就流出来了。老陆见状,马上扔掉烟头,以不可思议的速度跑向老伍,他用手臂托起老伍的头颅,从口袋里掏出一包纸巾,抽出一叠捂住出血的伤口,然后对旁边的人喊,快,拨打120。
到医院后,老陆跑前跑后,挂号,交费,忙得气喘吁吁。待老伍的家人来到后,叮嘱了几句,便悄悄地离开了。
半个月后,离上午放学还差一个小时,老伍便早早来到学校旁边等候老陆。当老陆出现在视线中时,老伍快步迎了上去,紧紧握住老陆的手说,兄弟,谢谢,谢谢你及时出手救我,这恩德,没齿难忘。如不嫌弃,抽空到寒舍喝两杯,或去尊府也行,总之,你这位兄弟我认定了。老陆淡淡一笑,小事一桩,不足挂齿,若是我不慎摔倒,相信你也会出手相助的,是吧?老伍想起前段时间自己有些瞧不起老陆,不觉脸上发烧,尴尬地笑笑,那是那是,人嘛,都需要互相帮助。
从此,老伍和老陆便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每天等候小孩放学这段短暂的时间,都是两人过得最愉快的时候。周末,老伍和老陆轮流做东,请对方一家人上门做客,两个上小学的孩子也因此成为要好的朋友。
老伍把自己出版的散文集送给老陆雅正,老陆也把自己的专著送给老伍指正。老伍从来没想到老陆也能写书,看看书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存在问题及对策初探》,老伍惊呆了,大声叫道,陆兄,真人不露相啊,想不到兄弟居然是经济学家,佩服佩服。老陆笑答,伍兄不也是著名作家么?我可是望尘莫及啊。老伍哈哈大笑,好好好,我们兄弟就不要互相吹捧了,不过,说实话,你能在经济领域有研究并取得成果,真的不容易,我写的那些都是东拉西扯虚得不能再虚的东西,怎么能和陆兄的大著相比呢?
三年后,老陆罹患脑梗死,半身瘫痪,嘴眼歪斜,说话含混不清。老伍常去医院看望老陆,老陆拉着老伍的手泪流满面,拿纸写道,自己可能不久于人世,希望老伍能坚持锻炼,心情要开朗,过好晚年。老伍佯装愠怒,陆兄说什么呐?我是伍,你是陆,我们相乘是多少?五六得三十嘛,我们最少都要再活三十年!
两双大手紧紧地握在一起。
在丰收的稻田里播下种子
●图/文 黄伟金
金秋时节,稻穗飘香。这段时间,正是水稻喜迎丰收的季节,一簇簇饱满的稻穗铺满了稻田,微风轻拂,掀起层层稻浪,绘就了一幅美不胜收的丰收画卷。
假日的一个下午,我和几个家长带着孩子们来到兴宁市刁坊镇桐坪村的一处田地。田地的主人是两位老人,他们说,他俩老耕作的田地不是很多,往年都是由机器收割的,但今年因为机器不能赶过来,怕误了农时,只能自己下田收割、打稻。也正是因为这样,我们才有了体验收割的机会。
老人为孩子们示范打谷脱粒。
在两位老人家的带领下,孩子们怀着兴奋与好奇的心情踏入到金黄稻田,认真观察稻谷形态,倾听大人讲解稻谷生长过程和收割方法。在大人们的指导下,孩子们拿起镰刀,小心翼翼收割稻谷。“两脚分开站稳站好,用左手抓住稻穗,然后,右手握住镰刀,顺势斜向下拉,这样既不会伤着自己,也能割好稻谷。”有经验的家长细心传授。
“现在的孩子很多没见过稻谷,不知道每天吃的米饭是怎么来的。让孩子们来到田间体会劳动的快乐与艰辛,有着特殊的意义。”有家长表示,自己的孩子从来没有种田割稻的经历,现在体验农民伯伯耕种的辛劳,更懂得爱惜粮食的道理。孩子们一边收割一边堆放整齐,在稻草人的陪伴下,稻谷被收割了一大片,孩子们满头大汗,不亦乐乎。
孩子们和自己割的稻谷合影。
在打谷机旁,孩子们争先恐后拿起稻穗,脚踩机器,看到稻谷脱落在地上,慢慢堆积如山,成就感油然而生,孩子们都笑得合不拢嘴。
割稻、打稻这些农活,虽然辛苦,但看到那一粒粒饱满的稻谷,是不是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值得了呢?夕阳西下,我们和老人告别后,踏上了回家之路。这次体验,希望在孩子们心底种下一粒尊重劳动、爱惜粮食的种子,希望这粒种子在他们心中开花结果,成为丰盛的粮仓。
文字的力量
●王柳萍
在上海这座繁华都市的一隅,静默地矗立着一座承载着厚重历史与文化底蕴的建筑——鲁迅纪念馆。当我踏入这片圣地,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隧道,回到了那个风云变幻、思想激荡的年代。
小时候,读鲁迅先生的文章,总是觉得晦涩难懂,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深沉与尖锐,让我这个涉世未深的孩子感到无所适从。然而,当我真正置身于鲁迅纪念馆之中,凝视着那一幅幅珍贵的照片、一件件饱经风霜的展品,以及那些镌刻着历史痕迹的文字,我忽然发现,鲁迅先生的文字,竟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心百态,也让我对文字的力量有了更深的体会。
“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是《故乡》中的一句,小时候我只觉得这是一句普通的描述,长大后才明白,这是对人生道路的深刻思考。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条未知的路,只有勇敢地走下去,才能开辟出属于自己的道路。文字,在这里,成为了启蒙的工具,引导我们去思考,去探索。
鲁迅先生的文字,是对旧社会的深刻揭露,是对人性的无情剖析。在《狂人日记》中,他以一个疯子的视角,揭示了封建礼教的残酷和人性的扭曲。“从来如此,便对么?”这是《狂人日记》中的一句,它如同一记重锤,敲打着我的心。是啊,传统不一定就是对的,我们需要有质疑的勇气,有改变的力量。文字在这里,成为了批判的武器,激发了人们的觉醒。
“希望是附丽于存在的,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是光明。”这是《热风》中的一句,它给了我无尽的力量。在人生的旅途中,无论遇到多少困难,只要心中有希望,就有光明。文字在这里,成为了希望的源泉,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
漫步在纪念馆,我仿佛听到了鲁迅先生的声音,他在对我说:“青年们先可以将中国变成一个有声的中国。大胆地说话,勇敢地进行,忘掉了一切利害,推开了古人,将自己的真心的话发表出来。”这是《无声的中国》中的一句,它让我思考,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该如何发声,如何为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纪念刘和珍君》中的一句,它让我明白,真正的勇气,不是逃避,而是面对。面对困难,面对挑战,只有勇敢地面对,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文字在这里,成为了启示的灯塔,指引我们前行的方向。
鲁迅先生的影响,远远超出了文学的范畴。他的思想,他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他告诉我们,要敢于批判,敢于改革,敢于追求真理。
“时间就是性命。无端地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的。”这是《门外文谈》中的一句,它让我意识到时间的宝贵。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更应该珍惜时间,做有意义的事情。文字在这里,成为了影响的力量,塑造了我们的价值观。
走出鲁迅纪念馆,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鲁迅先生的文字,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进的道路。他的精神,如同一股力量,激励着我不断前行。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鲁迅先生的自勉,也是对我们的期望。让我们以鲁迅先生为榜样,做一个有思想、有担当、有勇气的人。
文峰塔赋
□曾汉权
嗟乎!醉美画卷,古塔文峰!联曰:“塔势凌云开笔阵;人文启秀唤春风。” “文峰塔下英贤会;宁水之滨诗赋吟。”
壮哉!文峰!文峰古塔兮,文星村中。巨笔喻其兮,锋刺云空。清嘉庆建兮,黎庶仰崇。筑塔井锁金龟兮,人才出商贸荣。对应神山之形胜兮,遂龙虎榜之愿隆。凌云高耸十一层兮,入史已逾二百冬。远瞻雄伟兮,内蕴玄功。循阶登望兮,四维葱茏。斗拱鸟飞兮,檐角瑞拱。光承日月兮,际会云风。广视山川之秀丽兮,远瞻乡邑之繁荣。九五重修兮,决策功隆。省级文物保护兮,遐迩万姓敬崇。
噫吁!文峰!广东省第七批文保兮,兴古八景之一声隆。文塔雄姿兮,杰构精工。宁水倒影兮,画靓诗吟。邑民欲瞻兮,车步程通。俊彦辈出兮,飞凤翔龙。
嗟乎!文峰!祥光万道兮,瑞气千重。春日采风兮,景淑霞红。夏临斯境兮,骀荡薰风。秋高气爽兮,雁飞长空。冬有寒霜兮,闪亮霓虹。一六年修缮兮,历史风貌同。文化象征瑰宝兮,学术研究精深。参观体验宝塔兮,独特魅力无穷。
岁在甲辰,欣沐秋风。天高气朗,旭日临窗。颂赋文峰,借韵冬东。诗云:
邀朋胜日采风来,古塔凌云气象开。
百里山川辉锦绣,四维峰岫展崔嵬。
步登塔顶祥云拱,眼望穹苍淑景恢。
鬼斧神工芳史册,文峰催客赋章裁。
襁褓
●曾向红
88岁的罗兰婆婆走了,她躺在一口早年做的由整棵大杉树挖空而成的棺材里,静静地睡了,犹如躺在襁褓中的老婴儿,又像睡在一个包裹得很好的摇篮里,很安详,很舒适。
这杉木,是罗兰婆婆的父母种的,听兰婆婆说,她还是女孩子时,她的父母就指着房子前的一棵杉树对她说,“妹里,爸妈没什么礼物送给你,就把这棵树送给你,先寄生在妹家门前,再过三十年,等它长大后,你就带着你的丈夫和孩子,把树砍下来载到你家里,给你做个长生方。这树料子好,多年不腐”。当时还兴土葬,老人也不忌讳讲“生死”。父母长长的安排,给罗兰婆婆长长的幸福、长长的思念,仿佛一直生活在父母编织的摇篮里。
后来,罗兰嫁到邻镇,丈夫是知事明理,宽厚善良的小伙。罗兰生养了四儿三女,孩子小时,过完年都闹着去外公外婆家,很情愿地走十几公里的山路去见疼爱自己的长辈们。在那里住上一段时间,山前山后跟着表哥表姐去玩,一个个也都知道了外婆家门口的那棵树。在罗兰50岁的时候,夫妻俩去把那棵粗壮的杉树砍下来晾干,请人开拖拉机载回家里,委托专门的师傅挖凿成一口棺木,贴上“福”字,放在老屋巷子上面梁架上。这个事情当年惊诧了整个村子,尤其是艳羡了村子里的大婶们。大家都赞兰婶有娘家的关爱,又有丈夫的疼爱,还有孩子们的乖巧懂事,兰婶心里甜甜的。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曾听过在海南地区,父母在生下女儿后,会在房前屋后种植母生树,待女儿长大出嫁时,用其木材制作嫁妆。因母生树木质优良,可用于建筑和家具制作。也曾听过绍兴地区有一个风俗:女儿出生时,父母会用糯谷酿酒,酿成三坛子“女儿红”,然后将酒坛深埋在后院,等待女儿出嫁的那一天,再取出来宴请宾客,以表达对女儿深深的爱。对父母为女儿植树做寿材的事,少有所闻,或许,这是山里人对子女的特别的爱。
罗兰婆婆走了,服侍她十多年的儿子也出门干事去了,其他儿孙也都在外工作生活,留下一个偌大的房子,孤独地矗立在那里。蓦然回望,这屋子,可不就是罗兰婆婆和丈夫为子女们营造的爱的家园、孩子们幼时的襁褓,成长的摇篮么?屋子为孩子们遮风蔽日,虽然没有豪华的装饰,可也为孩子们提供温暖的家。孩子们长大了,也为人父母了,他们传承着祖辈们的好精神,像蒲公英一样,落到哪个地方,就在哪个地方开基创业,打拼天下,为下一辈营造爱的襁褓、美好家园,华夏大地上,一辈辈人循环往复,周而复始,生生不息。
真的,父母之爱,山高水长。爱在襁褓,爱在身后,爱在孩子成长的点点滴滴。
编辑:李舒宇 徐露(实习)
审核:蔡颜颜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