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宁文峰塔漫谈
●陈奇峰
文峰塔在古代被认为可以“补山水之形胜,助文风之盛兴”,所以明清两代在全国兴起一股修建文峰塔的热潮。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现存的文峰塔仍多达一百多座,而鲜为人知的是兴宁曾经也兴建过三座文峰塔。
现存的一座文峰塔位于宁新长陂岭,建于清嘉庆十九年,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该塔为菱角牙子叠涩出檐的楼阁式砖塔,八角攒尖式塔顶,上置宝葫芦塔刹。
关于这座塔的层数,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兴宁进士曾荣科在《建塔序》中曾倡议“宜建九层高塔”;又有人说是十层,应该是从塔外的檐级计算所得;也有不少人说是十一层。如果按传统风水塔的营造方式,塔层一般为单数,因为单数为阳,代表旺盛。为了追本溯源,我向相关部门申请,批准入内参观。本塔实为十一层,奇怪的是第十一层,也就是大约在塔顶攒尖部位,仅有四根大木梁,组合成“井”字形状,并未封铺楼板和架设塔梯。关于这种情况,我有两个猜想:一是建塔之初原本是有楼板和塔梯的,因后期损毁而未再修复,据说在“文革”时期塔腔内木构件更是曾被盗窃一空;二是兴宁风俗喜吉语,大胆推测是取“上不封顶”的口彩特意而为,遗憾的是史料缺失,已无从查考。
以本塔为十层的说法是外行的,错误地以檐为层。实际上,塔层和檐级的数量并不一定是对等的,比如非常著名的应县木塔便是“五层六檐”的结构,密檐式塔的檐级甚至远多于塔层。相较于“密檐式塔”,“楼阁式塔”则常有层比檐多的形式,本塔便属于“十檐十一层”。其中第一二檐为四方形,第三至十檐内缩为八角形,也即是北宋《营造法式》中提到的“方圆”形式,象征着古人“天圆地方”的宇宙观。
本次实地考察的另一收获是:发现网上所传的“塔梯为壁内折上式”也是错误的。本塔塔梯与塔心室在同一空间内,两者中间并无塔壁相隔,所以应该是“壁边折上式”才对。
说起此塔,本地人常会津津乐道“塔镇龟尾”的故事。相传术士们认为兴宁古城是“龟形”,主兴宁平安,为防金龟游走,便在城内龟脚部位打了四口井,钉住龟脚,并考究出龟尾在现塔处,建了这座文峰塔,以震住龟尾,其实这种传说大概率是由外地传入后稍加本地化的。
据华南理工大学东方建筑学院吴庆洲教授研究,龟因其长寿,且有坚甲保护,古代的城池村寨等,有较多以龟为营造意象,已知龟形城多达二十多座。很多“龟城”都有类似传说,比如远早于兴宁古城的赣州宋城,其城形如龟,有“浮城”“上水龟城”之说,并考据出龟尾在北郊的龟角尾(原称龟尾角),元末时被刘伯温用五根巨型铁柱钉住,帮助常遇春攻破城池。就连远在西北内陆的平遥古城也有修建城关和大桥套锁神龟的传说。
“塔镇龟尾”的传说虽然寄托着普通百姓的美好愿望,但选址并非如此缘故。文峰塔的选址在古代是有一套理论依据的。据清代《阳宅三要》记载:“可于甲、巽、丙、丁四字方位上,择其吉,立一文笔尖峰,只要高过别山,即发科甲。”而大多数的文峰塔也都会选择建于巽位(即后天八卦的东南方),是因为北宋著名地理书《入地眼全书》中说“巽为天帝文章之府”,是传统的文昌位。《易·说卦》也有“巽为木,为风”之说,建于巽位可增强助长“文风”。兴宁古城地处盆地,地势平坦,位于东南的长陂岭是城周为数不多的小丘之一,又恰在宁江的北面附近(古人认为水北为阳),可兼具“关锁水口”的作用,曾荣科也在《建塔序》里指出“若鲤鱼石,若长陂岭,龙势蜿蜒,波澜壮阔”,是建文峰塔的上佳之选。
另外一座文峰塔则坐落在今水口盐米沙村宁江河出口与琴江汇合处的鲤鱼石美女山顶。据载此塔与长陂岭的文峰塔是请同班潮州工匠在相近年份兴建的,可惜的是,该塔已于1949年5月倒塌,所幸的是,尚留两张照片于世,可略窥其风貌。
水口的这座文峰塔正式名字是“化龙塔”,大概是因为建在鲤鱼石之上,取其“鲤跃龙门,化龙飞升”之意。而事实上,也并非所有的文峰塔都会被命名为文峰,只要是为祈祷文运兴盛而修建的塔,都属于文峰塔。
我还看到一些网文煞有介事地说此塔是明代某个县太爷认为修建此塔可用来“压制水口出官人、文人”,这纯粹是不负责任的胡说八道。据《水口区志》记载,此塔为“清嘉庆七年,邑南乡人建塔其上”。也就是说在清朝嘉庆年间才由本邑南部的乡人自己募捐兴建的,并且还在塔前多建了一座文昌祠,以助文风。
除上面两座由县里众乡绅倡建的文峰塔外,在大坪镇药王寺内,也曾经有一座文峰塔,遗憾的是,何时建造何时倒塌已无从可考,并且也没有留下照片图画之类的可略知其大致形式,仅留名于方志。
时过境迁,人们早已不再相信这些迷信之说,而其所蕴含的崇文重教精神却传承至今,现存的文峰塔也成了市民休闲的一个旅游景点。
坚守
●曾向红
又到周末,习惯性回老家,拿出钥匙,打开房门,因是初秋,房子在下过间断的雨后也没有显得潮湿,进去还是挺干爽的,没有霉味。但是,饭桌上、茶几上积了一层尘灰,门旮旯边已有蛛丝缠绕,只有婆婆住过的房门口,一直亮着一盏小灯。那是以往服侍婆婆的民弟“照夜”起床要看的灯,大家离开家时都没有关掉它,就让它亮着吧!或许,中元节的时候离世的公公婆婆“回家”来了。
一到家,丈夫就拿镰刀去家门口菜园里割草给饥饿的鱼吃,菜园里的草疯长着,野薯苗长着粗大的叶子,长长的藤蔓覆盖了整块菜地,已经把民弟原来种的薯苗、茄子苗完全遮住了,青草也见缝插针地长着。镰刀割下去,抓住大的草根一拖,能拖出一大摞草来,丈夫把草拖到塘里,那十几条鱼很快得知讯息,立即抢着吃,水面上不时看到草被拖动的情形。这一拖也惊醒了一大群饥饿的蚊子,隔着衣服都把人叮几个大包。哎呀,近几个月回家,只要去原来的菜地里劳动一下,就会被蚊子咬得满身是包,最可恶的是那红火蚁,被它咬过后铁定要肿几天,得吃抗过敏药才能消除。这次我不敢进园子,虽避免了红火蚁的伤害,可也没少被蚊子咬。
记得今年五一节回家,我还即景吟了一首诗:田家度日闲,举目绿丛环。桃李青枝结,瓜苗篱竹攀。鸡鸣林果地,鸭戏翠萍湾。自给生鲜味,公休不肯还。这可是真实场景哦,以前每次回家,去得最勤的是民弟的菜园,郁郁葱葱的,我喜欢去做摘菜拔草的事,在菜地里走走转转非常满足。也有好些朋友见证过我的农村老家,都很羡慕呢。
但如今,经常停车的老屋,三扇大门敞开着,墙根下的马齿苋长得绿油油的,开着金黄金黄的小花,拔上几丛,都可以煮出一盘好菜了。我真体会到“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的味道。昨日热热闹闹的果树林,三四十只大大小小的鸡在追逐打闹,两只强悍的公鸡在傲慢地逡巡,只允许喂食的主人进去,但凡我们生人靠近栅门,那两大只就“咯咯咯”骂骂咧咧地跑过来,害得我想去看看自己种的夏威夷果,都需要撑伞做挡箭牌。婆婆走了,民弟上班去了,鸡也遣散了,原来没有一根草的鸡舍,有了鸡粪的营养,草长得比人还高。我还是不敢进园子,蚂蚁、蚊子、蜘蛛、蟾蜍,都在茂密的草丛里安乐地生活呢,我不敢去打扰它们。
现在一想到回老家就畏惧这些东西。我突然意识到,家,再也不是以前有人打理的,温暖舒服的家了,因为,婆婆都走了几个月了。那让我们“公休不肯还”的家归功于民弟辛勤的坚守。这份坚守,是服侍老人的无微不至,是灶头锅尾的煎炒蒸煮,是田头地尾多收的三五斗。作为一个男人,确实不易。
但民弟的坚守源于老人,可这个家又何尝不是躺在病床上的婆婆的坚守呢?她默默无语,久卧病榻,苦撑十多年,这十多年,兄弟姐妹聚得最勤,见得最多,让儿孙们都见证了手足情深,家族团结,大事相帮,婆婆用无声的言语延续着母亲对子女的再教育。
婆婆的坚守一如她年轻时候,家庭生活困难,公公在外谋生,靠丈夫寄点钱财,一个人拉扯着七个子女度日。公公回来后,子女长得正好,家庭正常运转,这该是多大的功劳啊!这个坚守,是条件艰苦时没有充足粮食的煎熬,是外出务农时没有劳力的窘迫,是农活劳累后饥饿的孩子围着自己找食的无奈……
我们夫妻在离家近的单位上班,也是见证着这一切,从老人步入晚年到公公婆婆去世,也就是我们从到城里工作开始,周末的任务就是回家,挺习惯的。我们感受着老人的爱,感受着家庭的温暖,见证并协同着民弟一起奉养老人,我们的坚守在新家老家两点一线的路上,在外的兄弟姐妹亦是心心念念着老人,眷恋着养育自己的老家,他们的坚守在节假日的奔赴上。
一个家,就是全家所有人心的维系,是爱的港湾,只有大家对自己的根本、爱的阵地的坚守,才能更淡定和更有底气地发展自己,让自己成长得更好。
稻海翻金
●丘远彬 摄
春华秋食虎老豆
●郭华群
虎老豆又称狗爪豆、虎爪豆,外形似狗爪虎爪,厚实多肉。只要在房前屋后,或者在山凹边,栽上一株,藤条要么缠绕树枝,要么攀附山野,粗管或者不管,都能茁壮成长,有“懒尸菜”的戏称。开的花像紫白色的风铃,待秋天成熟季节,一串串饱满的果实,产量比其他瓜果豆类都来得轻松。
采摘时往往带上箩筐去装,量大,回家起大锅放水煮开烚透,捞起趁热趁软对半撕开。然后清水漂养,中途需换水多次,如用竹篮装着放置流动溪水中则最佳。浸泡两天左右,没有苦涩褐水完全“养净”即可。
烚好后送左邻右舍,分享丰收喜悦。旧时也常拿来晒干,曾经有过与梅菜干同等地位的辉煌历史。这是山区人民的贮藏智慧,待青黄不接时泡胀再炒。笔者小时候的体验感是,秋季是属于狗爪豆的季节,经常吃,貌似天天挂帅出场,自小就埋下“怨恨”的种子。
传统的家庭手法,把豆荚切成“日”字件,豆籽整颗,配上姜蓉、糟汁、蒜蓉、猪油炒制。与其说炒,不如说焖煮入味,再勾芡而成。成品鲜美可口,散发出乡野食材的特殊清香。
饭店的师傅,烹饪就相对精良些。一、豆籽单独焖煮成菜;二、把粗糙的豆皮剥除,只留下厚实澄黄的豆荚肉;三、豆荚切成柳条状,方便烹制入味,又不失其嫩滑爽脆口感;四、除姜糟蒜外,还加碧池、肉茸赋味,驯服其“野”性,呈现出浓郁醇厚的兴宁乡土风味。
虎老豆的加工、烹饪,与蕨菜极为相似。同样需要沸水烚煮、清水漂养、姜糟蒜猪油炒,口感和味形一致,也有厨师把虎老豆和蕨菜混炒,两者相得益彰,风味合拍别致。虽是种植,但食客常把虎老豆划归野菜类,“春食蕨菜,秋食虎老豆,两者皆最爱”是寻鲜者的共识。
此道客家人的专属菜肴,换其他民系可能易出食品安全事故。据本地一位退休老师回忆,改革开放前,一炊事班的年轻小伙子在城内市场采购虎老豆,回去没有经烚水就直接炒,导致大伙吃了又拉又吐,闹出怀疑菜贩投毒的乌龙事件。
虽说虎老豆有毒性,但烚后漂养干净,可放心烹制食用,兼有刮油除湿等养生保健之效。深圳广州的客家餐厅,虎老豆是地域特色食材之一,并没有因为物质丰富而没落,反而深受食客的追捧。今年上半年,马来西亚嘉联会成员来兴交流,用餐时对糟汁碧池炒的虎老豆情有独钟,味蕾留下难忘的记忆,赞赏有加。
合水水库我的梦里桃源
●王小琼
合水水库位于兴宁中北部,宛如一颗璀璨耀眼的明珠,又似“仙女落凡尘”,安然地依偎在我的家乡,散发着独特的魅力,让我时刻牵挂。
从城里出发,路程约13公里,便到达这片如梦幻般的地方。1957年,合水水库在党和政府的部署下、在老百姓战天斗地的精神中应运而生,其集雨面积约600平方公里,总库容高达1.1亿立方米。因黄陂河与罗岗河的水流在此交汇融合,于是便有了这诗意的名字——合水水库。
登上坝顶,极目远眺,那磅礴的气势让我心潮澎湃。主坝高达 21.5米,坝面宽7米,还有14座副坝。这一组组数字的背后,绝对不是简单的度量,那是人类智慧与力量的结晶。坚固无比的大坝,成功锁住了奔腾呼啸的江流,绘就了绵延百里的湖光山色。
湖面宽阔无垠,清澈的湖水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一阵微风吹过,湖面波光粼粼,犹如无数条银蛇在游动。亭台楼阁错落有致地点缀其间,与湖水相互映衬,相得益彰。湖心亭中,有人凭栏极目远眺,将那湖光山色尽收眼底;有人静坐沉思,让心灵在这宁静的氛围中得到片刻的休憩。而那鸳鸯亭里,仿佛随时能看到情侣们相依相偎的甜蜜身影,互诉着绵绵无尽的爱意。
湖区之内,林木繁茂,四季瓜果飘香。那挂满枝头的柑橘、荔枝、龙眼等佳果,散发着诱人的芬芳,令人垂涎。湖中鲜鱼欢畅嬉戏,不时跃出水面,溅起朵朵水花,给原本平静的湖面增添了几分盎然的生机与灵动的活力。
高耸入云的花塔,静静地矗立在那里,仿佛在默默诉说着岁月悠悠的故事。八角亭那飞檐翘角的独特造型,充分展现着别具一格的建筑之美。而那庄严肃穆的革命烈士纪念碑,巍峨地矗立在主坝西面的山巅之上,铭记着先烈们的英勇事迹。它不仅仅是一座屹立的石碑,更是一座闪耀着精神光芒的灯塔,为后辈们照亮了前进的道路。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我们,当下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那是无数革命先辈们用宝贵的生命和滚烫的鲜血所换来的。
库区那副门联:“堤锁江流,百里湖山仙入境;树环宝塔,四时佳果桔占先”,可谓是精准而生动地描绘出了水库的魅力。著名作家秦牧畅游合水时,当即赋诗一首:“兴宁有水库,合水美名扬;粉黛敷西子,歌声动八方。”合水水库的美名,就这样广泛传扬开来,并被列入《中国名胜风光大辞典》。
信步在合水水库的岸边,尽情地感受着微风的温柔爱抚,沉醉在鸟儿奏响的美妙乐章中,你会深切地体会到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世外桃源之中。这里没有城市的喧嚣嘈杂,没有尘世的纷纷扰扰,惟有的只是那份至纯至真的美好。湖水清澈透明,倒映着湛蓝的天空和洁白的云朵,让人恍惚间难以分辨何处是天,何处是水。
合水水库,你是我的梦里桃源。你的每一滴晶莹水珠,每一片青葱绿叶,每一道迷人风景,都承载着我们深沉的眷恋和无尽的热爱。
编辑:李舒宇 曾颖(实习)
审核:蔡颜颜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