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到遍山白雪时
□ 钟秋
肖扬和李霞谈了十年,彼此情投意合,一起邀揽过大学校园的风花雪月,一起直面过步入社会的四顾茫然,一起描绘过苦尽甘来的长风破浪。一路相扶,一路相携,当曙光初现,春风十里之时,两人心意相通,不约生起婚嫁之心。
趁着春光尚好,两人结对拜访双方亲朋,议定日子,只等盛装之下龙凤呈祥。亲朋来往之间,偶尔谈起一事。话说肖扬有位堂叔,前几年承包了一片荒山,开垦后种上了茶、果等经济作物,在山下弯弯绕绕的坑沟里养上了几十头黄牛,前前后后投资了两三百万。眼看收成在即,谁知去年一场无妄山火从别处蔓延过来,无端的折损打乱了堂叔的规划,绷紧的资金链瞬间断裂,堂叔刚刚张开的笑颜转过头便被满山的灰烬弄得黯淡无光。失了信心的堂叔,如今正满天满地地寻找接手人,折价转让林地权属。
肖扬从小在山中长大,小时候爬过的山坡千千万、蹚过的溪涧万万千、吃过的野果不计其数,哪一处的山泉更甘甜,哪一处的菌子更肥嫩,哪一处的夕阳更火红,他都知道得一清二楚。若是要与对城市的留恋相比较,他觉得自己更为眷恋家乡的山水。经过与堂叔的多次商讨,他最后决定要对堂叔的那片山林注资,自己也要留在家乡,与堂叔一起继续把山林经营下去,并取了个“肖家农庄”的名字。
那是一个春雨迷蒙之夜,整个山村似乎在沉寂中陷入了沉沦,李霞一次次地在心底追问着自己:“究竟该不该跟肖扬一起留在这山旮旯里?”她与肖扬不一样,自小便在城里长大,对山的寂静天然就有一种畏惧,对山的深沉更是无法捉摸。与肖扬对山的眷恋比起来,她更依恋城市里的霓虹璀璨。一阵料峭寒风吹过屋后的山林,她似乎听见了自己无声的呜咽。
真的要结束了吗?
“真的要相忘于江湖吗?”肖扬的双眼尽是挽留之意。
李霞噙着泪花别过头,轻轻地应了一声“嗯”,任凭那咽下的泪水如江河一般不断地冲刷着委屈的心灵。
“还会回来吗?”一句话,似乎充满柔情蜜意却又掩饰不了心底的哀伤欲绝。
“还记得三年前我们在京城遇到的那场雪吗?可惜,京城的雪一直落不到岭南。你知道,我一直渴望着可以再相逢一场漫天飞舞的白雪。若有一天,你屋后的山坡铺满白雪,我或许就会回来了。”
李霞望着窗外在寒风中飘洒的千万缕雨丝,仿佛又回到了京城的那场雪花中。
“希望有那么一天吧。”黯然神伤中,既有一种决绝的勇气,也夹杂了一丝许愿的味道。
与山相伴的日子如泉水般清澈透明,一天一天,一月一月,无声无息地随着日月星辰有序而去。肖扬重新规划了那片山林,为了缩短收成周期,他把那被火蔓延过的山地全部补种了李树。针对农庄距高速出口不远的优势,他又将分散的三片鱼塘全部打通,投入上万斤各种十几二十斤的大鱼,把塘岸修整得顺滑平畅并栽上许多快速生长的柳树,以便尽早成荫。然后,他又广发信息,邀请各界朋友前来免费钓鱼。最后,自然也是要提供一些饭餐服务的。
季节流转,岁月轮换,春花秋月,自有那凉风传信。只是,只是那一场无法祈求的冬雪却始终压抑在心底,犹如半山处那一块亘古存在的岩石一样,每一次仰望都会让人呼吸不畅。一丝柳、一寸柔情,抑制不住的思念仿似那汩汩而出的泉水漫过幽阶,一夜苔生。
李霞重返城市,穿梭于高楼大厦之间,每日里都是筋疲力尽。然而,由于内外环境的影响,所在公司转眼间就江河日下,她不幸地成为被裁减的一员。突然丢了工作,李霞才发觉自己对这个城市依然懵懂无知,竟不知该如何去寻觅新的出路。若是肖扬还在,他一定会有千种途径替自己作出安排的。思念的洪水瞬间冲垮心中的堤坝,而眼眶中的泪水更甚于决堤的洪水,顷刻打湿了衣衫。
辗辗转转,费尽周折,李霞尝试着寻了几个岗位,却始终不如人意。她也曾学着别人开过档、摆过摊,皆因不得窍门而草草收场。一个偶然的机会,让她接触到了短视频的拍摄,不料却一夜爆火,吸粉数十万。此后,更是势如破竹,爆款频出,短期内就成为一位拥有数百万粉丝的网红大V,接着更是成为各品牌争相邀请的带货达人。
六年时间倏忽而过,又是一年春好时。李霞突然接到了来自家乡的邀请,希望她能参加即将举行的李花节,顺带为家乡作一次宣传推广。
李花,洁白秀雅,如雪天成,是李霞钟爱的花卉。在城郊,有时也能见到三两株迸发出盎然春意,但满山满坡如云赛雪的李花,李霞却是未曾见过的。
春节前夕,李霞再一次回到了家乡小城,未及整顿好行李,便有人迫不及待地邀请她前去观赏十里李花长廓。
三坑村,熟悉而又陌生的地名,那个他是否还停留在那个雨夜里,向着那个撑伞而去的她把手儿挥断挥断?
车子行至山脚,李霞一行刚踏上泥土山路,一位儒雅却不失帅气的男子便噙着笑意迎了上来。百转千回春何处,相逢只在一瞬间,李霞与男子一照面便互相呆愣住了。
问春为谁来,争知韶华太速。良久,肖扬重新泛起笑意,只是两只眼睛却不曾离开李霞半步,缓缓吐气而道:“你也是来看遍山白雪吗?”
遍山白雪!遍山白雪!
李霞刹那心神一震,那可是他们之间的一个约定。那一年,她曾说“如果屋后的山坡铺满白雪,我或许就会回来”。如今,目之所及,漫山遍野,全是李花飘舞,跟那一年京城的大雪纷飞何其相似!与肖扬那烁烁生辉的眼神一接触,李霞发觉自己情不自禁地再一次沉沦进去。当那眼角的泪花在风中脆弱地破裂之时,李霞不顾一切地向肖扬依然溢满笑意的胸膛扑了过去。
彳亍东生围
□ 黄永平
东生围门楼。
它是中国最大方形客家围屋,是了解客家文化和客家历史的化石和标本。
东生围,位于江西省安远县镇岗乡九龙山下的首批中国传统村落老围村,距离安远县城南20公里处,建于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至今已有182年历史,围屋坐东朝西,长94米,宽93米,占地面积10391米。其内共有房屋229间,有九个天井,十八个厅堂,最多可以容纳近千人居住。
东生围门楼四柱三间三楼牌坊式,门额红底金字虽然有岁月的斑驳,但依然气派典雅,从右往左认读的四个楷体大字“光景常新”尚清晰可见。门楼两侧竖立着雕刻精美的功名柱,门外一口清澈的水井,井旁有一石盆——以往用于洗衣洗菜,现在更多的是承载光阴与故事吧。
东生围规模巨大,在客家建筑艺术上别具一格,文化内涵隐匿其中。整座方围座东朝西,外墙全砖结构,被誉为“刀枪不入、水火难攻”。围内室外铺地皆用鹅卵石,桐油石灰灌缝,坚硬如铁。正中大门门额上镶嵌砖雕“东生围”三个楷字,左右两侧大门门额分别镶嵌“敦行”“承家”的楷书砖雕。大厅门额是楷体“清辉朗润”,两侧照壁圆门和客厅左右门额上分别镶嵌阴刻“树基”“敦本”“礼耕”“义种”的楷书砖雕。大厅为抬梁式和穿插式相结合的屋架,栋梁下的梁托和雀替镂雕精细,为龙凤花鸟等吉庆图案,外表抹金,富丽堂皇。瓦檐镶嵌折技菊花纹、如意纹、卷草纹等,滴水板瓦呈蝙蝠形或牛舌形。大厅内高悬“金母长生”金匾一块,据说是陈氏诰命夫人生日的时候,皇帝御赐。下面的神龛是翘头、牛腿浮雕的花板木香几桌,美观大方,古色古香。
参观的时候,在香火弥漫的正厅我们遇到一位大嫂在打扫满地的红色鞭炮屑,于是上前唠嗑。大嫂说,她是东生围陈氏的第六代传人,今天是她的侄孙子出生第三天,按照当地客家风俗,必须来这里祭告祖先。虽然老屋已没有人居住,大家都迁住了新居,但是他们还是遵循礼数,家里添丁都到祠堂里放鞭炮,用三牲礼敬,以祈愿先祖庇佑新丁健康成长有所作为。
据大嫂介绍,东生围创建人陈朗庭没有读过书,但天资聪颖,最初是盐商和茶商,因精通经营之道,年轻时候已“自置良田千余亩”。陈朗庭84岁时为争得一门缙绅称誉,花黄金万两,为自己和儿孙们捐了官。同时秉持“穷人莫断养猪、富人莫断读书”的客家传承,鼓励子孙们“学而优则仕”,在赣州府置地建“朗庭试馆”作为子孙赴考的基地,由此产生陈朗庭一家三代近30人有功名和官衔的传奇。
陈朗庭胸怀宽阔善待乡民,数次帮助灾民度过旱灾,在3次战乱中让附近几个村的村民进入东生围躲过灾劫。社会发展的春风吹来,繁荣昌盛的脚步迈进了古老的围子,带动新生代的东生围人逐渐告别祖居,走向外面沸腾的生活,奔向正如门楼门额所书“光景常新”的锦绣前程。
古朴的东生围体现了客家人的聪明才智和勤劳智慧,蕴含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彳亍其间,实在是一次震撼心灵的文化之旅。
回首谈 “知识改变命运”
□ 淡墨
20世纪70年代末,国家经历“十年浩劫”后百废待兴,培养人才成为当务之急。1977年高考制度的恢复,让年轻人看到了未来,看到了希望,他们读好书建设伟大祖国的劲头十足。
我是1979届高中毕业生,即恢复高考后的第三届毕业生。我所在中学当年毕业的共有7个班200多人,由于前期的学业均被耽误,应届考上中专的甚少,考上大学的更是寥寥无几。即便如此,我们也从未想过放弃改变命运的机会,因为都是农村的苦孩子,亲历过集体经济时期吃不饱穿不暖的日子,深悟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就是读书。一年两年甚至七年八年反复重读备考,中专考超龄了,再考大学,直至考上为止。
几十年过去了,当年朝气蓬勃的年轻人,一晃都到了花甲之年,近几年均从工作岗位退了下来。退休后的生活随意悠闲,同学聚会自然多了起来。同学聚在一起话题总是很多,从青葱岁月聊到退休生活,无所不谈,始终离不开“知识改变命运”。
一个外地同学去年刚从其所在城市国资委退休,他很平静地聊起了过往,他说,当年他家里兄弟姐妹多,父母又在农村,吃餐饱饭是奢望,打赤脚上学,衣服是大哥们穿过的。初中高中家里劳动,学校也劳动,正经坐在教室里上课的时间很少,学到的知识很有限,脑子里从未有过读大学的概念,是恢复高考后,听了老师那句“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激励,才有了用知识去改变命运的想法,开始恶补文化知识。因底子薄,补习了两年才考上普通大专。上大学后,从不敢放松学业,除了宿舍就是教室、图书馆。毕业后分配到外地国企成为一名技术员,后相继任副经理、经理,再后来国企改革,他亲自执掌,改革顺利完成后,国资委领导赏识他知识全面,把他调到国资委某办公室任职到退休。他很感慨,读大学得到了一份稳定工作,娶妻生子养父母小日子过得安稳;遇到改革,又是知识改变了他的命运。
另一位同学,当年也是历经千辛万苦才考上中专,后分配到家乡企业,当过技术员、工程师。国企改革下岗后,他牵头拉了几位同事合伙,盘下一间差不多废弃的手工制砖厂,用自己所学的建材机械知识把它改造成新型机械化制砖厂,很快就收到了效果。两年后,又相继开了几间现代化制砖厂,目前他已拥有几家大型连锁建材超市。聊到国企改革,他激动地说,当时读中专就是为了找一份稳定的工作,上了没几年的班突然企业要转制,全员下岗,人一下子就蒙了,好在学的专业知识帮助了自己,要不然,真不知前路该怎么走。
还有一位同学是补习三年后考上大专的,他说,商校毕业后分配到商业系统工作。早期商业系统转制后离岗,下岗后很迷茫,认为读了大学又有什么用?还不是照样下岗?如今做苦力又做不过农民工,去私企求职又觉得自己是大学生给老板打工很没面子。一天天在纠结颓废中度过。但终究还是拗不过生活的窘迫,他开始放下面子去私企求职,因自身学的是财计管理,私企急需此类人才,求职很顺利,进入现在就职的这家公司。几十年时间从公司会计升至公司财务总监,退休待遇在全市企退人员养老金平均水平以上。现在仍在公司留任。
第四位同学是补习班的同学,比我们大几岁,参加过八年高考,最后考上师范学院。当年他家里很穷,父母兄弟姐妹都在农村,他家是举全家之力帮他读完大学的。八年时间的不放弃,注定会成就不一样的人生。大学毕业后,他留校任教,大学教授退休。他很幽默地说:“我比较愚钝,考了八年才考上。但好在我有股不服输的劲头,有个顽固不化的头脑,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想法:就是改变命运,摆脱贫困只能靠读书。”
我是二十世纪80年代末进入机关工作的,经历了机关机构精简,公务员过渡,干部竞争上岗。每一次考试都是对自身知识水平的检验,每一次机会都是对业务能力的肯定。从办公室到职能部门,从文秘岗位到一线执法,三十多年职业生涯里,我除了处理好日常业务外,至少付出三分之二的时间用于“充电”,积极钻研业务知识是常态,在继续学习教育中不断完善自我,以公务员标准要求自己,不断成长为业务型干部服务于社会。
我们几位同学都是农民的子女,虽有起伏的人生经历,但到目前还算过得比较平稳,其间均离不开知识的加持。所以,知识改变命运的观念,在我们几位同学内心根深蒂固。
如今AI的突起,人才浪费,知识浪费,“读书无用武之地,父母靠打工含辛茹苦供小孩到大学毕业,出来找不到工作,只能又跟父母去打工,或送快递……”等等,成为社会讨论的热点。但我们始终坚信,无论任何时候,无论世界如何变化,国家都需要知识型优秀人才。只要你有知识,有真本事,就一定有用武之地。
秋天,请你慢些走
□ 黄思梅
秋天,不要急,请你慢些走
等我的孩子把作业全部做完
我要带她去郊外的开心农场
拜访红萝卜紫茄子青豆角们
让她与土地的孩子成为朋友
等我加班做好报表,我要帮
妈妈挖地里的花生和红薯
种了一辈子的土地,妈妈
舍不得撂荒。她太老了
已无力挥动锄头
等我的年假审批下来
我要带上老家的小花狗
到后山看满地金黄的松针
看大雁在蔚蓝的天空排成一字
看夕阳给我们披上绚丽的衣裳
我要像小时候一样
躺在高高的山岗上
我要闭上眼睛什么也不想
让晚风以为我是一片落叶
撩起我的衣角,缓缓地吹
秋天啊,你一年才到珍贵的
人间走一趟,你慢些再慢些
等我忙完柴米油盐酱醋茶
我就与你——时光的精灵舞一曲
剪指甲
□ 黄锡锋
指甲长了
就该剪去
小时候,不管愿不愿意
母亲一把抓住我的脏手
咔嚓一声
就剪掉了我的长指甲
后来,不知是我长大了
还是她拗不过我
就再也没给我剪过了
但一见到我的指甲长了
总是嘟囔,该剪指甲了
有过那么一回
见我的长指甲还不剪
就顺势抓住我的手
可很快就放下
老眼昏花的母亲
一定担心,剪痛我
如今,她自己的长指甲
都懒得修剪了
还常抓伤自己
儿媳见状
也常一把抓住母亲的手
就像当年母亲
抓住我的手一样
可母亲很顺从
有时还会主动配合
伸出她的手
痴呆症的母亲
好像再也不怕痛了
这让我很不是滋味
痴呆症的母亲
显然还记得
指甲长了,就该剪掉了
这让我又有点
小小的欣慰
编辑:黄炜明
审核:练海林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