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兴宁·文峰




下午茶

●霞朵

“520”的前一个星期,子秋感觉有点懵。她随意发在某社交平台的一篇笔记,引来900多人围观,很是“炸裂”。

子秋真的搞不懂,只不过叙述了自己在人间四月天,因思念夫君而睡眠不好,然后想在一网络平台购买绿植和水果,平台连续赠送了上千个可抵现金的“金豆”的神奇故事,为何会有那么多人来围观?而自己那些阳光向上、充满正能量的笔记,为何又几乎无人问津?

大概我还没有很好把握“共情”吧。一地鸡毛的乏味日常里,如果看到有人比自己惨,或许比高高在上的心灵鸡汤更能抚慰人心,子秋想。

假如将自己的悲伤说深些、放大些,并隐去获得“金豆”的小幸运,那么围观的人是不是更多?那么自己是不是可以成为网红?子秋忍不住自娱自乐起来。

不不不,绝对不要通过“卖惨”获得瞩目!如果被关注,一定是因为我的独一无二!子秋最擅长盲目自大。

而一件事情的发生,还是让子秋始料未及。

粉丝一下子多了十几个,评论区也热闹起来。因为笔记用了子秋拍的小区一角风景图片,所以评论区大多是问小区环境、房价什么的,子秋对这些问题几乎不作答,问勤了的,子秋答曰“最好自己实地来考察”,避免麻烦。其中有人关切问子秋发生了什么,为何如此悲伤,这一问倒是让子秋心里升起了一丝温暖。子秋实诚,实实在在地回答了询问,没想到对方给了她一个拥抱,并告诉她,和她在同一个城市,惹得子秋好生感动。

这人也成为子秋的粉丝,还私信子秋。说真羡慕子秋有情调的生活,莳花弄草、养鱼追风的,那日子真叫一个惬意。子秋知道,对方肯定是翻阅了她其他笔记。能从琐碎记录中看到一种情调,眼力和心性还行,子秋悄悄在心里给对方一个赞。

随后几天,那人时不时私信子秋。聊天中,互通了姓氏。那人姓柳,子秋叫他“柳生”;子秋姓安,那人就叫子秋“安女士”。但都没有留名字,按柳生的说法,还是保留一点神秘感。子秋问柳生在哪上班,柳生说在江南,“在江南”三个字就给了子秋一个神秘而美好的想象。

有时柳生会说“柳生想飞到安女士身边”一类的话,子秋不予理会。当柳生问子秋“在干啥”时,子秋会给一个“行街,喝茶”的回答,柳生回一个微笑表情,接着就问“你喜欢喝什么茶”,步步设“温柔陷阱”。子秋云淡风轻地支应着。

也不知是哪一年开始,国人喜欢上了过“520”,但子秋对此并没有特别的感觉。夫君在世时,子秋的生活可以说天天是“520”;夫君走后,子秋对“520”干脆忽略不计。但甲辰龙年的“520”巧遇上小满节气,子秋发了篇“人间小满,花开未满”笔记,记述了小区的一棵凤凰树,花开半满,抒写的是尽余欢。柳生很快发来私信:今天,让我们尽余欢。子秋不理。

午饭后,子秋刚要午休,柳生私信问,知道今年最流行的歌是啥不,子秋回不知道。柳生说,海来阿木的《不如见一面》啊。然后马上说,我们见一面吧。子秋说你不是要上班吗,翘班可不好。柳生说,没事,为了你,我可以翘班。子秋想,大白天的,见一面就见一面,谁怕谁呢。就问柳生在哪见,柳生反问她想在哪见,子秋说我小区门口有一家咖啡馆,我请你喝咖啡吧。柳生说,那就去人民广场的“醉春风”,我请你“下午茶”。

“醉春风”离子秋家不远,打车就几分钟。子秋在店里等的时候,反复鼓励自己,如果柳生能来,一定要实现自己“见面的目的”。其间柳生一直在与子秋联系,“已出发”“在半路了”“快到啦”,信息不停闪烁。大约过了20分钟,一个中等个儿、稍稍发胖、戴着眼镜、斯斯文文的男士出现在子秋面前。

子秋要了份“薄荷奶绿”,柳生点了份“龙韵无花果”。柳生说读过子秋的不少文章,早已经是她的粉丝。子秋表示感谢,并问了柳生的工作、生活,柳生说他在某部门工作,他孩子刚刚上大学。子秋一直温和而不失礼貌,柳生言语得体,有些绅士风范。看着柳生热烈的眼神渐渐变平和,子秋悬着的心下去了大半。

茶只喝了一半,随着柳生手机微信信息声响起,会面即结束。柳生说,单位临时通知开会,他得回去了。道别时,柳生对子秋说了声“辛苦你出来,有空再联系”,子秋回他一个轻轻微笑。

柳生离去后,子秋长长吁了一口气。这个“520”啊,经历的是一场大冒险哪,好生刺激!而子秋隐隐约约觉得,她出来见面的目的,已经达到。还未到家,子秋发现,柳生已经取消了对她的关注。

出门时,子秋就想,只身前往,带一份“优雅”气质,足够保护自己。若是凡夫俗子,优雅是一个不可抵达的高度,自然会退避三舍;如果是正人君子,优雅能提醒其自尊自重,当会知趣而走。子秋第一次拿“优雅”当武器,看来是赌对了。





手捻粄、溜锅粄与漉粄

●郭华群

客家粄种类众多,以兴宁为例,有过年才制作的萝卜粄、甜粄,有添丁、乔迁等喜庆意义的红粄,有时令节气的黄粄、田艾粄、鸡颈粄、酿粄,等等。以煎蒸为主,耐保存,便于携带、赠送。还有一类是非年非节,农活忙完后,炫手艺犒劳家人的粄类,就地取材,即煮即吃,为平凡的生活增加食趣。

在兴城的怡景园城南店,常年销售的水煮粄有手捻粄、溜锅粄与漉粄三款,颇受食客青睐。为啥在物质生活丰富的今天,过时风味还有市场?该店总厨陈浩新解密道:乡愁、纯手工、原汁原味,深藏记忆中的老味道自然受追捧!

手捻粄,面粉加水揉成粄团,醒面片刻,用手“捻”成一个个不规则的圆状薄片,投入开水中煮制。如果把粄胚揉成条状,用刀切成片,外形美观整齐,则称为刀切粄。其中,传统、怀旧的纯手工的手捻粄略胜一筹。洁白的粄在汤锅里翻滚,如同浪里白条,水汽升腾带起阵阵麦香,煞是诱人。味道可调咸或甜,浮起熟透后即可出锅。

还有一种烹饪方式是不用调味,只需将其煮熟后盛入盘中。佐料宜糖宜盐,蘸吃,白切菜肴的待遇。无论哪种滋味状态呈现,耐煮筋道、洁白光亮、麦香四溢是其本质。

手捻粄在梅县叫拳头粄,炒煮咸甜皆宜。甜味则姜片红枣黄糖加水熬煮,咸味则放蒜仁煎香加鱼露赋味,出锅时下苦脉梗为标配。

溜锅粄,树番薯粉加水调成糊状待用。长咸菜梗切粒,锅中爆香加水煮出咸菜味。趁滚烫之际,舀一勺勺粉糊,陆续从锅边入锅,粉糊在锅壁短暂停留后,以优美的姿势溜入汤水中。粉糊在锅里翻滚成粄,撒上葱花和胡椒粉即可出锅。

煮好的溜锅粄,软糯滑嫩、晶莹剔透。单面呈蜂窝状,微带焦香。蜂窝状是粉糊接触锅壁时瞬间烫出的烙印,造就出独特的风味和口感。

咸菜,是溜锅粄“官方”唯一指定辅料,带着厚重的时间风味。咸菜粒粒分明,汤汁甘香浓郁,成品滑嫩无边,吃上一口,儿时的幸福感立马涌上心头。

漉粄,漉是“烫”的意思,即沸水烫熟的粄。采用8:2比例,8两糯米粉加2两粘米粉(或面粉),用温水揉成粄团。糯米为原料制作食品的特性,炸则硬脆,煮蒸则软糯无边。又烫又揉后的漉粄,更显糯性。

煮一锅开水,捏小粄团,双掌搓圆后按扁,陆续下锅。按扁是为了增大受热面积,使其均匀受热。然后用勺子不停翻动,防粘锅底,粄受热膨胀后成洁白丰盈圆球体,冒头浮起表示已经熟透。捞起沥干,少许盛入碗底,撒香脆碎料(花生碎、白糖、白芝麻),再下漉粄,层层叠起,既防粄粄之间粘连,又赋了香甜美味,最上面再撒碎料,完美收官!

作为梅县人,一看到糯米粉和香脆碎料,就知道漉粄是糍粑的孪生小食。柔韧鲜滑,香甜可口,老少咸宜。只不过一个是蒸熟,一个是煮熟。论快捷性,漉粄略胜一筹,可一边煮水一边揉粄团,然后利索会师。

这三种水煮粄,就地取材,粗料粗做。朴素的食材,经过水与火的淬炼,都可以转化成美味。或许,这就是客家美食的精妙所在!





不可抹去的价值

●陈华

一个闲日,阿灵来我家作客。闲聊中提到她单位整合部门,将分散在三个办公室的人集中到一个办公区。

言语中,阿灵流露出对这种集中办公的种种不适。她说:“原来的办公室才两个人,空间相当宽敞,彼此互不干扰。如今十几个人聚在一起,一会儿这边打印机吱吱作响,一会儿那边键盘噼里啪啦,还有甲乙丙此起彼伏的电话铃声……太嘈杂了,办事效率都降低了。”我一边冲茶一边劝慰她:“理解,理解,单位是公共场所,完全不能跟家里比,改变不了环境,那就学会改变自己哦。”

再次见到阿灵大概是三个月后,她扎着活泼可爱的丸子头,白色衬衫配一款印花半身裙,整个人看起来神清气爽,朝气蓬勃。见我在餐桌旁做包子,她赶忙去洗手,回头便撸起袖子一起参与。我一边揉面团,一边听阿灵滔滔不绝:“华姨,我现在好了,先前以为自己‘无法工作’‘难以适应’,现在渐渐感受到了集中办公带来的优势,大家各司其职,既分工,也合作,总而言之,不管是资料传递还是工作交流都比以前来得方便。”

我点头表示赞许。说来也不能怪阿灵,参加工作才半年,各方面都还在磨合,再加上是独生子女,从小被娇惯着长大,难免需要一段时间来适应。不过,这回她的表现明显进步了。想着,想着,不知不觉把手中的面团捏成了一朵“大红花”,还是阿灵先发现的。望着手中变形的包子,我们都开心地笑了。 “喏,这朵‘大红花’送给你!”我一边说一边把它放到蒸笼正中。

心情好起来,阿灵的话也特别多,她继续娓娓道来:单位集中办公后,多了很多闲置的东西,茶几、水壶等全堆在过道里,本来不宽的走廊变得更窄了,出入不方便。不过,同事们积极建言献策,那些被认为没有价值的物品,在新一轮的取舍中重新找到了位置,尤其是有个土里土气的木架子,起初大家都不喜欢,就在准备将其搬到仓库时,被一个大哥拦下来,说如若放到墙角,或许可装饰空间,还可堆放一些报刊。他这么一说,大家觉得有道理,于是,男同胞摩拳擦掌,把它抬到一个角落,结果发现架子简直是为这个角落量身定做似的。接着,我们把报纸杂志转移到这个架子上,再把女同胞们种的绣球、铜钱草、万年青摆在适合的位置,顿时,整个空间生动起来。提出建议的大哥也得了个“好眼力”的赞许。

聊着、聊着,包子蒸好了,热气腾腾的锅子里,那朵“大红花”特别显眼,它自然是落到阿灵的碗里。

我一边吃,一边回味阿灵刚才说的一番话。确实,我也有过类似的心绪。一开始,对环境的转变、人事的变动显得不知所措,把它看成天大的事情,甚至担心自己无法适应。然而,过了一段时间后,又觉得这些算得了什么,不过是生命中的一个小插曲而已。因为这些琐碎,平凡的时光有了不平凡的记忆,在记忆中也有了不可轻易抹去的意义。





一场自投罗网

●朱湘晴

今年的夏天似乎与往年大相径庭,夏初竟然没有了以往的燥热难安,窗外的蝉也卸下了鸣叫的责任,蓝天白云罢了工,任凭雨水肆虐着。

我是一位监考老师。

湿闷的天气,百无聊赖的监考,我冷漠的目光扫过一个个学生,这种场景自我7岁入学起已然经历过了无数次,只不过这次调换了位置,以前我坐着,现在他们坐着。下午三点,麻木的时钟始终机械走着,许是它也见证过无数次这般场面,只是例行公事般运行着,那一圈圆似乎永远走不完,就像现在巡查的我。

忽地,一只蝴蝶飞进了考场。

它是一只棕黄色的蝴蝶,隔得太远了,我没办法看清楚它的纹路。无人注意到它的到来,除了我。学生的眼中没有窗外的风景,有的只是群蚁排衙的正楷字体,这只蝴蝶也没有闯入他们的眼中。他们的眼神空洞,一行行课本上的重难点从脑海中划过,却无法让视网膜神经捕捉。

迷茫,迷茫,迷茫得像那只蝴蝶。

它从窗外飞来,在这小小的空间里翩翩起舞,扇动的翅膀在半空中勾勒出一道道弧线。我托着腮,呆呆地看着这一幕,它就这样起舞,盘旋、振翅、徘徊,这起舞很快变成了挣扎,蝴蝶找不到出去的途径。一次次想要逃离却又撞上了白墙,屡屡起身又被冰冷的玻璃挡住了去路。

从这蝴蝶身上,我看到了无数个相同的“我”。无知地闯入,却难以抽身逃离。

这阵风,把蝴蝶推进了考场,它的美丽绚烂被我捕捉,但它却只想逃离这层层牢笼,正如此时此刻奋笔疾书的学生一样。求学之路固然是艰辛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们也曾想过放下笔,放下书本,但是,现实的风吹不起厚重的书本,我们只能顽强振作,再拾起那书页堆积起来的梦想。人生匆匆,不过就是一场关于自投罗网又拼命出逃的故事。

求学如此,工作如此,婚姻更是如此。如钱钟书先生说,“婚姻是一座围城,城内的人想出来,城外的人想进去。”但好像无一例外,悔意总会在半夜突然袭来,击碎曾经的坚定无疑。

恍惚间,阳光冲破了沉重的阴霾,漏了一丝在考场的窗户上。循着光亮,蝴蝶轻轻地试探着,摸索着,企图从这微微的光亮中找出一点点生的希望。窗前的我,心头一颤,蝴蝶的美丽,不仅在于它璀璨夺目的花纹,更在于它的坚韧,即使抗争了无数次,仍然要挣脱,锁住的只能是躯体,锁不住的是灵魂的自由。

考试铃声响起,一只洁白的蝴蝶从我的心中飞出。






父亲的影子

□陈海奎

我的父亲

站在那片土地上

他的皮肤有着如泥土的颜色

他的手,有蚯蚓爬行的痕迹

游弋在泥土上

他的背后

还有一头牛,一把犁铧

和一个不相干的影子

构成日子最细小的部分

柴米油盐

也包括在最琐碎之中

我的父亲

站在高高的扶手架上

风吹着,吹起他脸上的皱纹

吹着他单薄的衣服,

把昨日的今日的一切统统撩起

他只是咬咬牙

用不算宽阔的肩膀

丈量城市的宽度

做着生活的设计

他不说一句话

他想着他最小的儿子,

还有半年,学费还等着交

等到地上的稻米可以收割

菜可以拔掉,

牛犊可以到集市上卖了

再过几天,儿子就是二十二岁生日

出去时还未来得及说的话,

以及颤抖的手写出的信,

在日后的路

可以借此慰问

一个冬天的炉火

曲曲折折的路,

以及所有风雨的日子

依依的杨柳

可以温暖

曾经熟悉的村庄

那些不曾忘掉的记忆

都会在炊烟里升起





思父吟(三首)

       □彭亮元

万里漂洋祖历辛,先严落地印尼身。

椰风漫啸蓝天幕,倦鸟难离故土心。

归梓情深缘有梦,育桃蹊远自成荫。

当年驾鹤书香伴,依旧蓬莱作嫁吟。

□张展西

木匠泥工四十年,熬更赚得养家钱。

围龙砌石骑墙缝,斗拱飞檐接屋沿。

交朋结友烹茶乐,睦族敦亲孝悌先。

厚德怀仁荫后裔,开枝散叶子孙贤。

□陈晓辉

人生八苦度寒门,五谷粗粮育子孙。

卦象星辰添美德,天枢骨节屈清尊。

艰辛困惑非常解,寂寞空虚不喊冤。

耄耋之年无忘本,名声远播世间存。





南山行

□黄向欣

又向南山觅旧游,乱云深处作清修。

时将老眼观三界,滚滚红尘散不收。

情怀渐与野云闲,万里烟霞入望间。

抛却浮名身未老,携风一缕过南山。





宁江夏影

□曾汉权

日照宁江碧漪旋,观花走马过前川。

风吹阡陌画图展,雨润田畴彩蝶翩。

合水园香蔬果盛,神山岭秀豆瓜鲜。

鹤翻丽影流云远,乐奏东楼箫鼓弦。





你好!十八岁

兴宁市齐昌中学成人礼(黄伟金 摄)



编辑:叶晓洋

审核:蔡颜颜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