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李家教拳:以礼为先攻守兼备 重在防身代代传承

客家人崇文尚武。受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武举制度等影响,客家地区曾涌现出众多武术流派,其中,在兴宁就有“朱、钟、李、刁”四大家拳。而李家教拳更是凭借精彩绝伦的技艺和传承脉络,在众多武术流派中脱颖而出。

虎颈碑身龙形腰,沉肩落臂挂中桥。坐跨沉雄丁八马,阴阳吞吐自主张……李家教拳有其独特风格和完整系统的运动套路。2022年,兴宁李家教拳被列入第八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传承百年名扬四海

据文献记载,李家教拳为五华县水寨镇李铁牛所创,流传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清乾隆年间,李铁牛跟随经商的父亲到福建一带,后在莆田少林寺苦习多年学得拳技,又与客家祖传武术参合融会,自成一派,称为李家教拳。

兴宁李家教由李铁牛直传。著名历史学家、客家研究开拓者罗香林,在1933年编著的《客家研究导论》中就有对李家教拳的详细记载。

“客人武术,派别极多,各称为教,如吴家教、刁家教、朱家教、李家教……等等便是。”“三教中(指李家教、钟家教、朱家教)。以李家教为最精绝,其著名拳术,有催步插手等谱……此外如吊马插箭等法,亦极有名。”“李氏门徒最盛,著名的如五华徐阿妹,兴宁黎绕四,罗被婆等。”

1929年,上海举行全国武术比赛大会,兴宁李家教传人黎镇宾与山东太极派武举人马金荣对击,结果未分胜负,其技术为国人所叹服,从而奠定了李家教拳的武术地位。

据广东省兴宁市政协文史委员会编著的《兴宁文史》记载,1985年冬,为挖掘弘扬祖国武术,广东省举行传统拳械录相赛,兴宁体育会派钟家教拳师陈春添、朱家教拳师邢力民、李家教拳师廖敬恩代表参加。最终,省认定朱、钟、李三家为兴宁传统拳。

李家教拳传承谱。

李家教拳在兴宁代代相传,涌现出一批武术名家,还有一代代传承人,如卢火秀、李金先、秦福林、秦玉灵、秦文忠、罗旺平,他们都在自己所在区域、村屋设馆招徒。除在兴宁境内流传外,李家教拳还流传至梅州市各县区以及潮汕地区,辐射范围涵盖香港、澳门、台湾,及泰国、马来西亚、印尼等地客籍和潮籍华侨华人聚居地。

多年来,经过一批批习武传承人多年的努力,李家教拳技艺不断精进,在各类比赛中交出了一张张优秀的“成绩单”,并经省有关部门评定,李家教拳为客家传统拳术之一。同时,中国武林网亦设有李家教网站,相关视频在网上广泛流传,获得广大习武者的好评。


讲究实用健体防身

作为梅州地区汉族拳种之一,李家教拳属南拳的一种,具有朴实、大方、实用的风格,讲实用之近身搏击,多以正门攻守,不受招式拘束,只求身腰紧凑、劲马严谨、手法劲快、功意求一,体现了古代客家人的生存状态、生活诉求和精神追求,具有鲜明的地方特点和浓郁的客家生活气息。

“过去,由于现实需要,练习武术讲究实用,只求在实际运用上能真正起到防身的效果。李家教拳就是非常典型的实用拳种,不图花架子。它包括套路演练、套路对练、排练功三个方面,整体套路结构严谨,动作紧凑饱满,进攻技击性强,每个套路一般都遵循一定的起收式。”讲述之间,李家教拳第七代传承人、梅州市市级非遗传承人罗旺平展示了李家教拳常用的招式,只见他左手一挥,挡住对手的攻击,顺势往前一冲拳,直击对方,毫不拖泥带水。

罗旺平演示李家教拳。

“在长期的实践中,李家教拳遵循客家武术伦理观念和价值尺度,摸索总结出一套较为完整的拳谱套路,包括以礼为先、以守为主、守中有攻、后发制人的攻防技击理念和方法,从而奠定了李家教拳的武术地位。”罗旺平介绍。

据介绍,李家教拳以手法命名的有“接手”“驰步”“双单力”“鹅拳”“鹅掌”“三步箭”等几个套路;“催步”“接手”是以两种拳术而命名的套路。

地有支,马有头,桥有节,眼有神,力要圆,势要方,胸要空,腹要实,手随心,劲随意,肩随胯,身随马……这些年通过与各地武术界人士加强沟通联系,吸收外界先进经验,李家教拳技艺水平不断提高,做到了灵活多变、善攻能守、以攻代守、攻守均衡、进退有力,并编写出了催步拳、接手拳等各种套路拳谱和三十六字口诀文字资料,使之更加系统化。

李家教拳手法之一“鹅掌”。

套路说起来容易,但练起来却难。所谓“三年吞吐”“四年鹅剪”“三年驰步”,李家教拳有着十年修炼之说,需久练而后知真谛。“现在我们的教学都是从基本功开始,扎马步、仰卧起坐等,先让大家身体强壮起来,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然后再传授套路,重在防身。”罗旺平介绍说,想要系统学习融会贯通,需要下相当的苦功,最终方能做到“止则静如山岳,动则雷霆翻江”。


非遗传承任重道远

兴宁素有“无兴不成市”之说和“小南京”之誉,流传着各式各样的民间传统武术。20世纪80年代,兴宁有大小武馆14家左右,遍及各区域。民间武术师多,习武之人亦多。1984年在宁新镇开办的忠义武馆,先后有3800多人报名习武。

“当时习武氛围浓厚,武打片、武侠小说盛行,我心中也装进了一个武侠梦。”当问起为什么会选择习武时,罗旺平如是说。

1985年,刚刚读完初中的罗旺平拜忠义武馆馆长秦文忠为师,全身心投入学艺,刻苦磨炼。“师傅看我学得认真,他也倾囊相授,除了指导招式带我练习,还会给我浸泡药酒强身健体。”罗旺平说。渐渐地,李家教拳融入他的生活中,时不时都得比划练习一下,他也乐在其中。

学武期间,罗旺平还协助师父教导师兄弟,后被指定为第七代李家教拳传承人,并授予代传拳谱。

罗旺平在进行木人桩练习。

不知不觉,李家教拳已经陪伴罗旺平走过了三十多个年头,罗旺平如今最着急的便是将它传承下去,可是想做好传承却不容易:随着社会生活方式的转变,再加上跆拳道等外来武术的冲击,很长一段时间里,传统武术被边缘化,出现青黄不接的局面。尤其是20世纪末,由于尚武精神在整个客家地区逐渐淡薄,另一方面是青少年多为独生子女,父母不愿意自己的小孩练武吃苦,学武的人逐渐变少。

“没有学武的人,传承便无从谈起。”罗旺平坦言,自己非常担心李家教拳失传,为此他一直坚持表演和培训双管齐下:2020年梅州市武术协会举办武术研讨会;2021年梅州市首次大型客家武术展示活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系列活动;2024年兴宁市“非遗过大年”展演互动……近年来,在各类武术表演中和非遗展演中大家都能看到李家教拳的精彩展示。

罗旺平还培养了一批优秀弟子,精通李家教拳技艺,且能独立开馆教学,促进技艺传承发展:2012年,在兴宁市首届传统武术套路竞赛中,他的弟子叶挺荣获李家教接手拳一等奖;2015年,罗旺平的弟子叶炜东分别在兴宁黄陂镇和兴宁城区明珠文化广场设馆招徒,学员达60多人……

令罗旺平感到欣慰的是,近年来,人们越来越重视客家文化的传承发展,通过兴宁武术协会这个平台,练习客家传统武术的人越来越多。各级政府越来越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随着李家教拳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罗旺平看到了新希望。

“我会尽好非遗传承人的责任,继续持之以恒做好李家教拳的传承与发展工作。”罗旺平说。

文字:梅州日报记者 林仪

图片:梅州日报记者 高讯

编辑:李舒宇

审核:练海林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