枝头那片绿
●黄永平
婷婷趴在小区楼下的石凳子上做作业,一边不断上下刷动着手机屏幕,一边在本子上写着。“唉!这网速,怎样才能快一点呢?”婷婷无奈地喃喃自语。抬头看看小区里的木棉树,只见硕大的红色花朵盛开在枝头,熠熠生辉,犹如盏盏灯笼闪耀在蓝色的天空,传递着温暖和美好。想到灯笼,婷婷环视了小区一圈,家家户户门前还挂着灯笼呢。这不春节刚过嘛,爸爸妈妈答应过的,等过年后,春天到了,木棉树叶绿了,爸爸妈妈就回来播种插秧,到那时候,还带婷婷去麦当劳和亲子乐园。外婆生病,他们去年冬天就到东北服侍外婆去啦。婷婷每天看着那棵木棉树,直到有一天,发现有绿尖尖包包冒出来,兴奋得小心肝怦怦直跳。她盼着树叶绿了,爸爸妈妈快快回来。可是,木棉树不同,它是先开花后长叶的啊。婷婷望着那些绿尖尖长大、爆裂,彤红的花朵明媚炽热,绿叶似乎相形见绌,不敢出来,心里是既欢喜又失望。
邻居朱阿姨上街回来,看到婷婷趴在石凳上,不由问道:“婷婷,这几天老看你在这里写作业,怎么不回家啊?”婷婷被问得一愣,扭捏好一会儿,才不好意思地说:“朱阿姨,老师把作业都布置在手机上,以前我一直是蹭你家的网,但是这学期开学后,连接不上了,我就试着来这里,离你家近一些,看能不能连上网。”
朱阿姨这才想起,春节期间网速很慢,找来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了全面检修,都说没有问题,最后建议把Wi-Fi密码修改一下,果然好多了。朱阿姨猜,估计是外出人员假期回来,使用网络的人比较多,顺手就连接使用上了。没想到,耽误了婷婷学习。朱阿姨热情善良,很是喜爱邻居这个小孩。虽然这孩子租住这里不到一年,但是见面会打招呼,偶尔还看她给做清洁工的奶奶帮忙扫街,是一个乖巧勤劳又有礼貌的孩子。
朱阿姨拿过婷婷的手机,帮她把Wi-Fi连接上:“网络连上了,回家做作业去。这里风大,别吹感冒了,倒春寒的风最是冻人。你奶奶呢?”婷婷回答:“奶奶出去打扫卫生,还没回来。”朱阿姨知道,婷婷奶奶从早忙到晚,难得在家。“你家还没做饭吧?不用做了,等下我做红烧肉,来我家吃饭。”朱阿姨和蔼地对婷婷说。婷婷高兴得睁大澄澈的眼睛:“谢谢朱阿姨!那我能不能拿回家和奶奶一起吃?”朱阿姨一边暗赞婷婷懂事孝顺,一边答应道:“可以啊,等阿姨做好了,给你和奶奶送过去。”
婷婷回到家,抓紧时间把作业做完了。她打算下午放学和奶奶一起去扫街,都二年级了,要帮着家里多做家务,等爸爸妈妈回来,她还要告诉他们,春节假期里她已经学会做饭了。
“笃笃笃……”外面响起了敲门声,接着是朱阿姨的声音:“婷婷,饭好啦,阿姨给你们送过来了,开开门。”“来啦,朱阿姨!”婷婷蹦跳着打开门,还没来得及接过朱阿姨手里的饭盒,就已经被香味袭倒。她情不自禁地赞叹:“朱阿姨,你做的饭菜真香!”婷婷抬头看见,朱阿姨脸上笑吟吟的,温暖而典雅,她的身后,是小区里的木棉树,依旧绽放着硕红的花朵。绚丽的花朵旁边,似乎有了嫩嫩的绿叶在风中摇曳,闪烁着点点翠光,是那么瞩目。
行过天桥,不见故人
●福倚
妈妈总说,和娘家隔得近,真是幸福。我家和外公外婆家,就隔着一条大马路。
过去,外公外婆时常穿过马路来,外婆去我家附近市场买菜,外公则以和妈妈聊天为借口,偷偷给妈妈一些接济。那时候妈妈刚开始做生意,外公兜里总揣着几百元;后来我家条件渐好了,外公就会和妈妈“撒娇”,要她给他出那20元理发钱。妈妈总笑着说,她和外公虽然没有血缘关系,她的性格却比同母异父的姊妹们更像他,都爱说笑,都心软。
可这咫尺距离,在十年前建起一座人行天桥后,变得越来越“遥远”了。这座天桥,横亘在我家与外公外婆家之间,随着时间的变化、我们彼此年龄的增长,仿佛成了一道鸿沟。
妈妈忙于做生意,又总想着娘家近,而我忙于自己的学习,都鲜少走过天桥,主动去看望外公外婆。外婆因为买菜的缘故,每天都会攀过天桥来,和妈妈招呼上几句。而瘦高的外公日渐年迈,从背着手慢行,到拄着拐杖挪移,那上下数十个台阶,越来越成为他的负担。久而久之,那些父女之间的嬉闹,只剩下隔着一条大马路的遥望和电话里的问候。还是外公有办法,偶尔用新鲜农家菜,逗妈妈飞速爬过天桥,交接之际父女俩才闲聊上几句。
没有天桥时,我骑车上学放学,总能遇到外公搬出藤椅,坐在小区门口乘凉,和邻居老人闲谈。我骑着自行车略略减速,大喊一声“阿公”,就飞速跑了,没注意到外公的回应,从大声地应一句“哎”,渐渐换成了轻轻摆手。偶尔停下来和他打招呼,他总是叮嘱我要注意身体,却从不提他自己的身体状况。天桥一建,我只得从下一个路口穿越马路,上下学不再经过外公家小区,这样的招呼更是少之又少了。
这些年,我上学、毕业、工作,只专注着自己前方的道路,从没有回头看看,年迈的外公渐渐被我落下。我记忆中留下的,多是他朝我家悠悠踱步而来的瘦高身影,和他坐在藤椅上日渐佝偻的背影。我总以为,我们距离近,总以为,他会一直留在原地,在我偶尔经过时,笑着和我招手。
去年,外公因身体原因,住了几次医院。暑热到来前的那一次入院,我依然以为外公只是调理身体。我心想,等次日周末就去医院看望他,陪他聊天解闷。殊不知,这一等,再也没能见上。这一天的时空距离,比那天桥还要高还要远。
而我也怎么都想不起来,上一次见外公、和他聊天,是哪一个遥远的节假日了。
家门口那座天桥,上学时我总觉得它很高,爬上爬下很是费劲,更愿意到下个路口去绕路。近来体能渐长,总能两阶作一步,三下五除二就登上了天桥。此去经年,行过天桥,却再也见不到故人,外公家小区门口那张熟悉的藤椅,也消失了。孩子长大离家,小区门口树荫下闲谈的老人日渐零落,物是人非的街道只留下无尽的思念和遗憾。
龙须树与我的交情
●淡墨
回到小别数月的家,推门而入,客厅电视柜上的水培绿箩早已叶干藤枯,茶几上的一帆风顺也已经整盆蔫巴了,黄叶落满一地。
绿植只剩下南阳台的一盆龙须树没有任何变化,依旧油光翠绿,独自以其顽强的生命力等待主人归来,给主人一份惊喜,一隅风景。
“君子之交淡如水”,是龙须树与我的交情。
十年前,城西的房子准备入伙,朋友建议新房入伙要买些花和绿植,花寓意花开富贵,绿植寓意常绿长青。
本来就喜欢花草的我自然乐意,抽空到熟人开的花圃选购。老板深谙我是一个不懂养植花草的人,帮我挑选的都是省事好养的绿植、花卉。
满载而归,满心欢喜。忙碌了一阵,小小的阳台变成了小花园,景观松是经过塑型的浓缩版石岩松;桂花树枝叶繁茂,树形似宝塔,绿得发亮;巴西铁造型飘逸,叶片绿中间黄丝,满眼富贵;龙须树盆大苗小,高度离盆口不到五十公分,枝叶像芒草,恣意生长;玫瑰花为粉色,中等花型,绽开的、含苞的缀满小枝干,灵气十足,尽管带点小刺,并不影响其观赏价值;杜鹃花为紫色,树形粗犷豪放,藤蔓缠绕交织,在一众花草间,仪态妩媚。绿中点红的景观阳台,让新房蓬荜生辉。
然而,我是个只喜欢花,却不会养花的人,浇水、施肥从不在计划内,也不会刻意去修剪。
时花,不到三个月就全军覆没。绿植也不长久,比如巴西铁,因造型漂亮,买回后便放至客厅,客厅空气阳光相对差些,花圃老板也特别交代过,凡是摆放在客厅的花木,都必须每隔一段时间就移出阳台,接受阳光沐浴,吸收新鲜空气,但我一次都没做到。巴西铁很快便变黄枯萎了。其他需要更多精力去养护的绿植,大多不到半年便毫无生机。
唯独那盆不起眼的龙须树,却一路枝繁叶茂,两年时间便高过人头。尽管我对它有一搭没一搭,若即若离,它却始终对我的一瓢水报以深情。
后来,为工作生活方便,我从城西搬至现在的家。搬家时我把唯一的它一起搬来,放在南阳台东南角的立柱边,跟新买的花草放在一起。
几年后,同样,其他花卉均被我养没了,它仍然活得潇洒自如,葱郁茂盛,每天每月每年都能给我惊喜。
它似乎与我有种天然的默契,我累了或情绪欠佳顾不上它时,它的叶子就会微微垂下来,静静地陪伴我,尽管口渴难耐,仍然坚持到我心情转好给它一瓢水,马上变得神采奕奕。
我外出数月不在家,它的叶子就会努力地越过防护栏,往太阳照进来的方向伸展,吸纳雨天从阳台外飘进来的雨水,只为我回家后仍能看到它的强壮,它的活力。
有人说它贱生贱长,大概是因为它不用施肥,耐旱耐寒,不用换土翻土,叶片依然翠绿,茎势依然发达,依然充满活力的原因吧。
人生在世,总是不断地失去,能够跟你在一起不离不弃的,不管是人还是自然界的其他物种,都值得珍惜、尊重。相处多年,有灵性的龙须树早已成了我的精神寄托,独处时我会静静地观赏它的成长,观察它分了多少枝条,长高到多少米,看它怎样把长剑般的绿叶伸出防护栏,看它的嫩叶怎样从淡绿渐变成深绿。看书累了,会依赖性地凝视它,用它的绿色来保护我的眼睛;想念在外的女儿了,会跟它倾吐心声,排解寂寞。
它像是一个相知多年的朋友,无事时无须过度亲密,也不用花特别的心思去培养感情,只要有需要,它立马给你肩膀,给你帮助。它又像质朴的爱人,没有花言巧语,没有华丽的外表,只有平淡的坚守。它还像一位受人施惠的报恩者,懂得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从龙须树身上,我体会到了“平凡、不争、坚守”。因为平凡,它活得洒脱;因为不争它生命力长久;因为坚守,它常绿常青。
这十年来,阳台上的这一簇绿治愈了我的伤痛,带给了我快乐,让我的内心在这繁杂迷茫的世界里获得长久的平静和安宁。
围炉煮茶
●王柳萍
炭火微红,炉烟袅袅,热气腾腾,茶香四溢。此刻,独坐炉前,心中一片宁静。
茶,自古以来便是文人墨客的心头好。它不仅是饮品,更是心灵的寄托。围炉煮茶,不仅仅是为了品茗,更是为了寻找一种心灵的宁静。
那铜质的古朴沉重的火炉,承载着时间的印记,也温暖着人心。木炭在炉中堆积,一经点燃,橙红色的火苗便跃动起来,伴随着细碎的响声,宛若一首悠扬的小曲。煮茶的壶是紫砂的,沉稳而典雅,透出一股不言而喻的老味道。壶中的水渐渐沸腾,咕嘟声像是冬天的心跳,有规律又充满力量。
茶,需用心煮。水温、火候、茶叶,每一个环节都讲究得恰到好处。正如人生,每一个阶段都需要我们用心去经营,去体验。煮茶的过程是一种仪式,它让人放慢了脚步,忘却了外界的喧嚣。茶叶在水中翻滚,如同人生中的起起伏伏。有时平静如水,有时波澜壮阔。但无论如何,我们都要保持一颗平和的心,去面对生活的种种挑战。
此刻,茶叶随着热气在水中慢慢舒展,仿佛一朵朵花儿在春风中悄悄绽放。茶香四溢,它不张扬,却又无处不在,渗透进这个空间的每一个角落,渗透进人的心田。炭火在炉中微微红亮,散发出柔和的光和暖。火苗舔舐着壶底,似乎在倾听着水的低语,它们共同编织出一段段温柔的对话。那是关于山川、雨露、时光和匠心的故事,是茶叶从嫩芽到成品的生命历程。
茶,是岁月的沉淀,是历史的见证。从唐代的煎茶、宋代的点茶,到明代的泡茶,再到现代的煮茶,每一种方式都承载着不同的文化内涵。围炉煮茶,便是这千年文化的传承与延续。
“茶在杯中是风景,茶在心中是人生。”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茶文化的精髓所在。我轻轻地抿了一口茶,那是一种难以言喻的滋味。它既有茶叶本身的清香,又有炭火的炙热,更有岁月的沉淀和人生的苦涩。在炉火之下,我仿佛看到了历史的长河。那些曾经辉煌的时代,那些伟大的文人墨客,都在这一壶茶中得到了永恒。他们或倚窗独饮,或三五知己相聚,品茶论道,畅谈天下大事。他们通过茶,传递着对生活的热爱,对人生的思考,对世界的感慨。那时的他们,心境如此宁静,如此超脱。炉火依旧旺盛,茶香依旧扑鼻。此刻,我仿佛与古人融为一体,共同品味着那份宁静与超脱。
浮生若茶,人生最大的淡定,不是看破红尘,而是看透人生以后依然能够热爱生活。你来,为你沏盏茶,不须言语寒暄:好久不见。然后,一席茶事,一段时光,裁一寸光阴,画一地月光,再让那炉火光,燃于心底。与友人执杯共谈日月,却不问花开几许,只问浅笑安然,千言万语在茶中。当最后一滴水落入茶壶,当最后一片茶叶沉入杯底,我们知道,这一壶茶的故事即将结束。但是,围炉煮茶的温情将永远留在心中,成为抵御人生寒冷的力量。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我们依然可以拥有一颗平静的心,去感受那份来自围炉煮茶的暖意,去品味那份来自岁月深处的诗意。
想起杨绛先生在《将饮茶》中说:“只闻花香,不谈喜悲,饮茶诵书,不争朝夕。”围炉煮茶的日子,让我们在浮躁的世界中找到一片宁静的天地,让我们在纷繁的生活中觅得一处心灵的寄托,让我们在温馨的屋檐下编织一个悠长的故事。
编辑:李子莹
审核:练海林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