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兴宁·文峰


腊月,年味正浓

陈海奎 摄

●黄永平

进入腊月,年,也就不远了。

腊月第一件事是腊年货,在兴宁人眼里,万物皆可腊,有了腊味才像过年。在门坪,在阳台,在天棚,到处晾晒着腊味,蔚为壮观,腊肉、腊鸡、腊鸭、腊鱼、腊灌肠、腊猪肝……香气四溢,传递着浓浓的年味。虽然超市有方便的腊味选购,但远远抵不上用自家的传统方法制作出的腊味。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餐桌上少不了一道腊味拼盘,用来飨客,无不赞美;或者亲戚间互换着尝一尝比一比,看看谁家的腊味抢到了北风萧萧而又阳光明媚的好天气,腊制出黑红油亮、咸香适口的冬季特色美食。腊味不但是舌尖上的享受,更是连接情感的纽带,每一位兴宁人,都渴望过年的时候准时回家,美滋滋吃上一口家乡的腊味,满足口腹到心灵的历程,用味觉来记住乡愁。

当空中炊烟袅袅,空气中弥漫着客家娘酒的甜香,那是勤劳的兴宁人在忙着用古法炙酒。他们往陶瓮里注入酒,酒中按照所需口味加入黑豆、红枣、龙眼肉等酒料,然后用谷壳、锯末、黄泥搅拌均匀,密封酒瓮,放置在干净的空地,用暗火炙沸。炙酒的过程中,主家会热忱地招呼过往的人,停下来尝一杯 “炮火酒”,再笑吟吟地互相客气几句,借着年的祝福和温暖,拉近彼此的距离。经过半天炙烤的娘酒,已祛除了酒中的湿气,酒质醇香甜美,酒色明亮如脂。大年三十和年初一,全家人坐在一起,品半碗炙酒,过去的斑驳旧影被沁人心脾的酒香和甜味取代,穿过岁月的罅隙抚慰内心,重新点燃浑身的干劲。

腊月里最让孩子们兴奋的是“干塘”。每个老屋禾坪前,都有一口半圆形的鱼塘,临近过年,塘主人“干塘”捕鱼,当鱼塘里的鱼基本被捕完后,一声令下:“大家可以下塘了!”于是,等候在塘岸边望眼欲穿的调皮小男孩,不怕寒冷地卷起裤腿,一窝蜂涌进塘里齐捉漏网之鱼。说是捉鱼,其实是一场欢乐大比拼,他们拿着筛子,拎着水桶,在淤泥中摸爬打滚,偶尔捉到一尾鱼,便举过头顶大呼小叫,尽管满身泥巴脸上却洋溢着喜悦。岸上的人探着脑袋伸长脖子够着看,七嘴八舌地议论,当看到捉鱼的听自己的指引捉到了鱼,更是高兴得合不拢嘴。在腊月的阳光下,鱼跃人欢,不亦乐乎,他们注重的不是捉到多少鱼,而是在乎一种与鱼儿斗智斗勇的乐趣,体验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

兴宁女人出得厅堂入得厨房,在腊月里发挥得淋漓尽致,她们既能在外面挣钱过富裕年,又能明明白白地安排家里人各司其职准备过幸福年。爷爷挥春,物色对联,帮助村里装扮围龙老屋。奶奶指挥孙辈打扫卫生,带他们去理发,顺便自己也烫个羊毛卷。爸爸采购年货,负责把好东西往家里搬。年廿五入年架,兴宁女人大展身手,往空气中泼洒专属的年味:色泽金黄的煎堆、嘎嘣脆的油角、外酥里嫩的腐卷、唇齿留香的铁勺喇、鲜咸Q弹的鱼饼、香糯油润的酥烧……支起的油锅将春节的氛围感拉满,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大街上,张灯结彩,逛花市的、买新春饰品的,到处人来人往。广场上,年轻人组建球队、舞狮队、龙灯队,纷纷操练起来,锣鼓声、哨子声、喝彩声,奏响新春序曲。祠堂前,有威望的长辈组织祭祀,祈福消灾,用庄重的仪式祝愿家国踏上新的征程。

腊月,人们忙着迎春接福,年味正浓。



年的记忆

陈海奎 摄

●黄明樱

工作多年后,总是要入了年关,才觉得年近了。小的时候,对于我们这些农村小孩来说,年开始得很早,从放寒假开始,就嗅到了丝丝的年味,不停蔓延伸展,直到村头巷角,家家户户都透露浓浓的喜庆滋味,年就真的来了。

一放寒假,妈妈就会带上姐姐和我,去镇里的集市进行大采购,年前的集市格外热闹,平时见不到的东西都能寻着,五花八门的吃食也多了,我们都特别期待。得来回好几趟,买好过年穿的新衣新鞋,备齐过年用的各类东西和食品,从灯笼到对联,从瓜子到糖果饼干,年前能压低点价,都提前准备得妥妥当当。

回到家里,妈妈把一家人的新衣进行清洗晾晒,叠好放入衣柜,需要储存的东西分门别类放入铁桶,等临近年关才会一一取出使用。妈妈虽从不制止我们去桶里拿吃的,但会叮嘱不能没了节制。直到时候差不多了,妈妈把各类食物拿出,一一摆入果盒,再隆重放到客厅,我们这才光明正大享用起来,一边吃一边看电视。

年前家家户户都会支起油锅炸年货,且花样都略有不同,喜欢甜口的,馓子里加糖,喜欢咸口的,就加荞叶,讲究的,除了老几样,还捏炸精致的牛耳朵和油角,好看又美味。知道我妈不擅长炸油货,亲戚邻居年年都送很多自家炸物来,我们享了口福,吃了东家吃西家,家家味道都不同,却都很好吃。

过年当然还夹杂很多其他期待,其中一项就是远归亲戚带回的各式“等路”(礼物)。在香港居住的伯婆,是我最大的期待,在我心里,她的形象一直和“年”一样美好,总是戴着时髦的羊毛帽,穿着妥帖的呢子大衣款款归来,带回各式各样的礼物。

精心挑选的零食是小孩子的——金色锡纸包裹的巧克力,一大板一大板的,得用力才能掰开,含在嘴里又香又甜,透明书包里装着各色果冻,一撕开果香扑鼻,还有最经典的嘉顿利是糖,红彤彤闪着金光,入口香浓的奶油草莓味,让我怎么也吃不腻。妈妈也很高兴,伯婆的百宝袋里还有香港药行购置的常备药,保心安油、整肠丸、蚬壳胃散,对小病小痛都有奇效。

一堆小伙伴也陆续回来了,香港的伯婆带回了堂哥,广州的小叔带回了堂妹,还有一些邻居家的小孩,在年前都重新归了队。对我们而言,分开的一年时间好像并不算什么,大家根本不需要磨合,很快又厮混在一起,成群结队穿梭在田间水边,烤番薯炸塘鱼,欢声笑语响彻天际。

年夜饭作为重头戏,也从不让人失望。作为年夜饭的掌勺人,回到老家,总是能看到大伯意气风发地站在灶前,嘴里不停指挥伯母给自己打下手。伯母偶有怨言,也不敢忤逆大厨的意思,毕竟这是最重要的一餐饭,大家都笑说这是大伯一年到头最威风的时刻了。

一锅浓郁的土鸡猪肚咸菜汤,是每年年夜饭的固定开场,鸡肉已经软烂,而猪肚还富有弹性,蘸上特制辣椒酱,大口吃肉,汤里下足了白胡椒粉,搭配清爽的咸菜,喝完既暖意腾腾又打开了胃口。一碗热汤下肚,抬起头一看,大家嘴里此起彼伏哈出一团白雾,开始期待着上菜。

接着上的是蒸菜,大伯自制的腊肠腊肉,颜色看似黯淡低调,入口酱香十足,好酒好料加上晾晒得当,美味都渗进肉里,越嚼越香醇;招牌砂锅红烧肉上桌时还冒着滚烫的油泡,色泽红亮肉香扑鼻,小心夹起一块,在筷尖颤颤巍巍移送口中,酥烂绵软且脂香浓郁。

随后是各式热菜,大伯最讲究镬气,过年都开猛火炉炒菜。韭菜鲜鱿、青椒瘦肉、豆芽牛肉,大伯记得每个人的喜好,且还时有创新,令大家惊喜不已。哪一年若大伯在哪家饭店吃到心仪的新菜,就会自己试着在家做,成功了就加到年夜饭菜单里,赢得大家阵阵喝彩。

大人喝酒,小孩配饮料,就着菜先热热闹闹吃上一轮,最后才兴冲冲去盛饭。饭都用大高压锅明火烧制,火候控制得当,开盖米香扑鼻,米饭粒粒分明,锅底还有一层焦黄锅巴,用汤匙舀上一勺肉汁浇入饭碗,再夹上一筷子猪油渣炒农家菜,吃得那叫一个畅快。

年三十夜迎财神,大人们都要熬到12点,于是摆开牌局,打麻将的、散扑克的,这天小孩子也不被要求早睡,只要你熬得住大人都不管你,毕竟都忙着呢。可惜小孩不懂节制,白天都把精力散尽了,尽管每年都雄心壮志要一起迎财神,最后都是睡倒在床。睡梦正酣时,热烈的鞭炮声响起,此起彼伏,一个村子的人都出来迎财神啦!

年节仿佛比寻常日子更易流逝,送走一个又迎来一个,这几天我也筹备着给孩子添新衣,买对联选窗花,不同的是都在网上下了单。现在大家分散得更远,聚餐的规模年年都在缩小,但无论什么时候,只要厨房里有忙碌的大厨,客厅里有闲聊的家人,小孩子开开心心玩闹在一边,浓厚的年味便四处弥漫,安逸幸福。

新年过后,在道别声中,大家又会重归日常生活轨道,但那一团暖暖的亲情,在心间可以温暖四季,直至下一个新年的到来。


耕读传家 砚田萝卜粄

●文/图 郭华群

客家人入年架前后,都会制作各类粄食,丰富过年期间的食物。粄也寄托着客家人对中原故土的思念之情,用粘米粉糯米粉淀粉等代替面粉,用粄食传承饺子的美味,寓意丰收兴旺。

兴宁城乡过年的粄食,呈“三粄”鼎立状态,即上山黄粄、城区萝卜粄、下山(水口一带)甜粄,区域代表性鲜明。城区萝卜粄红润厚实,带着过年红旺喜庆色彩,甚是应景。节后置办民俗赏灯宴,萝卜粄是餐前必备明星小食,寓意粄财粄丁,财丁兴旺。

在“龙岩迎龙年”闽粤赣客家非遗美食交流活动中,兴宁风味浓郁的“龙行龘龘红福齐昌宴”获得客家全福宴奖。全宴惊艳开轴的小食萝卜粄,融入了罗孟郊耕读传家的故事,赋予了浓厚的人文气息,得到评委高度认可,好评如潮。

萝卜粄在梅县农村也叫鸡汤粄,年鸡蒸好后剩下油润丰腴的鸡汁,掺入粘米粉中,与萝卜丝产生美妙绝伦的滋味。有些客家地区,萝卜丝制馅,外裹粄皮,捏成饺子状蒸熟,也称为萝卜粄。各地工艺略有差异,相同点是寒冷的腊月,空气飘来柴火味夹杂着萝卜粄香时,昭示着大鱼大肉的客味大年进入倒计时。

兴宁萝卜粄制作先要将萝卜刷丝,加入粘米粉、虾米、腊味、蒜白、红曲、五香粉等,咸味调均匀后搓成粄团,粄箅垫上芭蕉叶,铺得厚厚的,用柴火大锅蒸制。待锅里飘出萝卜香时,方可盛起放至粄架上。

饭店的师傅,制作上有几个小技巧:一是用刀切萝卜丝,最大限度保留清新水汁和脆爽,达到有萝卜味而不见萝卜的境界,传统木刷刨丝再挤干水分,相对硬胚紧实;二是不放腊味,腊味在清香的萝卜中,陈味显得有点霸道,突出了非本味,得不偿失;三是撞浆保持质地和层次,即粘米粉用水开稀,萝卜丝加水煮开煮熟,倒入粉浆中呈半生熟饱和状,拌匀再蒸。传统工艺是生胚,厚厚的达到6-8厘米高,要蒸两三个小时。

萝卜粄蒸熟待完全凉透后,再切才不粘刀,美观方正。用不粘锅少量油煎两面,外脆里嫩,糯而不粘,清甜解腻,蘸上辣椒酱也很赞。萝卜粄一床床的,分割成几大块,过年期间常以年礼赠送,维系亲戚之间的感情。

兴宁的萝卜粄,还有段佳话。据明正德兴宁县志记载,宋学士罗孟郊少年读书于神光山旁寺庙,常在寺泉边临池习书,洗砚池中,水呈墨色。罗孟郊后来高中探花,封为学士,寺泉被称为“墨池”。

当地村民常取用墨池泉水浇灌田间萝卜,以及用墨池泉水制作萝卜粄,用砚盘盛粄,喜粘笔墨书香气,作为考生践行之餐或赶考干粮。果真后续子孙功名不断,耕读传家故事流传至今,萝卜粄也被誉名为砚田萝卜粄。


手中的火把 心中的信念

●张自力

龙年新春的脚步近了,我的脑海中又浮现出星耀村的那一把把充满喜庆、洋溢希望的火把。

去年正月十五,我们金狮队受兴宁市径南镇星耀村的邀请,参加一年一度的火把节。下午3点,我带领金狮队十几个人早早到达星耀村文化广场。由于时间尚早,狮队一行人放好行当,由村干部带领在星耀村徒步半日游。

在外人眼中,星耀村简直就是人间仙境、世外桃源。全村四面环山,郁郁葱葱,满眼翠绿,鸟语花香,流水潺潺。村中一幢幢漂亮的小洋楼错落有致,洋楼门前的楹联传递着春天的气息。

村干部着重介绍了“火把节”的由来。传承了300多年的“火把节”是广东省非遗“兴宁上灯”的重要活动之一。火把节以前叫“迎灯子”或“擎灯子”,其第一道程序是“敬公王”。说到“公王”,梅州客家人再熟悉不过了,“公王”不但是人们意识中的保护神,还是人们祈愿永保平安、消灾赐福的精神寄托,据说“公王”喜欢住在树上,这样就能看清楚整个村发生的事情。相传很久以前,天庭中的福、禄、寿三仙巡游凡间时,发现新坳背(星耀村前称)恰似人间仙境,便停留游玩,认定这里非常适合居住,是健康长寿、家族兴旺之地,便托梦给罗氏先祖拱台公和拱辰公,拱台、拱辰兄弟二人第二天便按梦中神仙指示,手擎火把来到现在的星耀村,火把所到火势最旺最亮处为新居落成之地。拱台和拱辰兄弟为感谢三仙,置办三牲香烛纸品拜谢三仙和公王,定居于星耀村繁衍后代,村子后以民俗“火把节”而闻名。

下午5点是晚饭时间,金狮队围坐的一张大圆桌上,摆满鸡、鸭、鱼、肉、酿豆腐等十多道菜。据陪席的罗伯介绍,这些菜都是村民自家圈养的家禽,自己种的绿色蔬菜。晚上7点,村文化广场锣鼓喧天,金狮起舞,鞭炮声声,焰火齐发。人们身穿节日盛装,怀着喜悦的心情,脸上荡漾着灿烂的笑容,心中满怀对新年的祈愿和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来到广场集中。人手一只火把,由村中长者组成取火种的队伍,先到当地公王庙举行拜祭仪式,后由族人将火种接出相互引燃火把。随后,游行的队伍中每人手举火把或手提灯笼形成火龙游遍全村,游行队伍经过,每户房前均会燃放鞭炮烟花,意为“迎灯”,热闹非凡。村中青壮年四五百人参加,手提的灯笼种类繁多,有牌匾灯、龙头灯、猴头灯、鲤鱼灯、公鸡灯、蛇形灯,形态各异,寓意美好。

手中的火把,心中的信念。人们怀着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对国家美好前景的祈盼,祝愿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早日实现!


编辑:张茵晴(实习) 张晓珊

审核:张英昊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