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5,矛盾纠纷化到无!兴宁市司法局创新推出人民调解工作新办法

人民调解是基层保稳定、促和谐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兴宁市司法局以“1+6+N”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体系为契机,创新运用“12345”工作举措,进一步发挥好人民调解在维护稳定、促进和谐中的基础性作用,不断提升兴宁市人民调解工作专业化水平,为“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建立1个人民调解专家库

在建立人民调解专家库工作中,兴宁市司法局以兴宁市宁中镇作为先行示范点,目前初步选拔了16名调解专家,组建了一个包含多领域专业人才的区域性综合人民调解专家库。

“人民调解专家库的建立旨在提高人民调解成功率,增强人民调解工作的质量和水平,护航‘百千万工程’高质量发展。”兴宁市司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道,调解专家的选任结合新时代矛盾纠纷的特点和矛盾化解工作实际情况进行,成员涵盖了土地纠纷调解、婚姻家庭调解、医疗调解、经济纠纷调解等多个领域,并具有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和政策理论水平、具备一定的法律专业知识水平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在本地具有一定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在其调解领域具有较高的工作建树和具有特色调解工作方法或经验。


打通2个受理渠道

在径南镇司法所,只见群众通过智慧司法云正在进行网络申请连线人民调解委员会,动动手指头就能让“数据跑腿”,进而快速得到矛盾纠纷受理、解答等服务。

人民调解纠纷受理渠道畅通与否,是能否做好人民调解工作的关键。兴宁市司法局坚持线上线下两手抓。在线上建设了128个智慧司法云端口点,其中镇街20个,村社区103个,兴宁市司法局4个,兴宁市退役军人事务局1个。群众可直接到就近点进行网络申请连线兴宁市、镇两级人民调解委员会,突破时空的局限,以更便捷的方式享受到法治服务。“智慧司法云将智能法律服务与人工法律服务相结合,让城乡群众能够在‘家门口’得到矛盾纠纷受理、解答等服务。”兴宁市司法局相关负责人说。

成立公共法律服务园区工作室,推动工业园区各类纠纷“就近化解、小事化无”。

线下除司法所受理窗口等日常渠道外,兴宁市司法局为进一步打造一流法治化营商环境,推动“百千万工程”高质量发展,去年在工业园区成立公共法律服务园区工作室,为园区内有人民调解服务需求的企业提供“上门服务”。同时,与法院、检察院等单位形成联动效应,通过整合多部门、多要素资源,实现相互借力、共同发力,解决园区内各项人民调解服务需求,推动园区企业间、员工间、企业与员工间各类纠纷“就近化解、小事化无”。


做实3个工作措施

强有力的工作举措是推动人民调解工作落到实处的利器,兴宁市司法局从健全矛盾纠纷排查制度、建立矛盾纠纷案件研判机制、开展人民调解宣传活动三大举措发力,着眼源头,防范在先,着力把各类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阶段。

在健全矛盾纠纷排查制度方面,兴宁市司法局坚持排查在先、关口前移,充分发挥调解员遍布城乡、熟悉社情民意的优势,把矛盾纠纷排查作为基础性、常态化工作,采取普遍排查与重点排查相结合、定期排查和常态排查相结合的方式,做到聚焦重点人群、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时段,全面排查易发多发、关系民生和社会稳定的矛盾纠纷。同时,加强非诉方式运用,层层压降矛盾纠纷及管控风险,以实现矛盾纠纷源头化解。

“针对婚姻家庭、邻里、房屋宅基地、山林土地等常见多发的矛盾纠纷,我们坚持抓早抓小、应调尽调,灵活采取调解方式。对不宜通过调解方式解决或调解不成的矛盾纠纷,引导当事人通过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诉讼等合法途径解决。”兴宁市司法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在矛盾纠纷案件研判机制方面,兴宁市司法局运用科学方法从纠纷事前、事中、事后的整体视角和源头、传导、转化等关键环节入手,研判时根据辖区内纠纷产生特点、产生原因、当前形势等,科学研判风险源、风险点,预测发展趋势,有针对性制定化解风险的具体措施。

律师宣传法治知识。

“人民调解宣传活动能够提升群众法治意识,从根源上促进稳定和谐,因此我们开展了系列丰富的宣传活动。”兴宁市司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局不仅通过镇村微信工作群等网络媒介进行“线上”宣传,还利用悬挂横幅标语、设置咨询台、举办法治讲座等方式进行“线下”宣传。在调解纠纷后,调解员又化身“普法者”“宣传员”,在现场以案释法,围绕刚刚处理完的案件,开展法治宣传,让群众更直观地学习法律知识,实现“化解一起纠纷,宣传一类法律,引导一批群众,维护一方稳定”的效果。

据统计,截至目前兴宁全市共调解矛盾纠纷2762件,调解成功2748件,调解成功率99.5%,排查纠纷1396次,预防纠纷576件,没有矛盾激化情况。


强化4个对接机制

近期,宁中镇村民因阶梯被拆引发了一起争端,宁中司法所联合宁中派出所、镇综治办、镇驻村组和村委成立临时人民调解小组,发挥各部门职能优势,以协作共建、人员共用、信息共享的原则共同参与人民调解,最终成功调解此事。

这是兴宁市司法局坚持多元矛盾纠纷化解的成果。近年来,兴宁市司法局与镇(街道)、法院、检察院、公安局等建立协作机制,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优势,形成合力有效化解矛盾纠纷。

“警调对接”联合解纠纷。

“我们与镇(街道)建立了‘访调对接’机制,与法院建立‘诉调对接’机制,与检察院建立‘检调对接’机制,与公安局建立‘警调对接’机制。”兴宁市司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与镇(街道)建立“访调对接”机制,实现了联合开展信访矛盾化解工作,并逐渐探索形成了“情、理、法”三步化解法。“检调对接”机制则将执法办案与深入化解社会矛盾相结合,依托人民调解组织等各类矛盾纠纷调处工作平台,共同促进当事人就案件中的民事责任和解息诉。公安部门对符合调解范围的治安案件等类型案件中的民事责任事项处理,在接收受理案件后,根据纠纷、案件的性质和当事人意愿,与各司法所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优势,着力从源头上化解和减少治安纠纷,有效预防和遏制民转刑案件的发生。


汇聚5个群体力量

“有纠纷就找炽昌哥!”张炽昌是一名司法局退休老干部,他调处矛盾纠纷专业高效、有理有据,他所创建的“炽昌工作室”已经成了兴宁市个人人民调解工作室的一面旗帜。

“身边人往往更容易让人信任、更具说服力,因此做好调解矛盾纠纷工作不能忽视社会群体力量。”兴宁市司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局以3个个人人民调解工作室为基础,按照“地缘”相通、“人缘”相近、“亲缘”相融合等特点,践行“自家矛盾自家调”工作理念,运用请“喝茶”、客家土话、客家家训、乡规民约等客家地区文化特色方式方法助力人民调解。同时,借助老党员、老干部、老军人、老教师、老模范“五老”在村(居)民群体中的信任优势,在农村开展调解工作中积极邀请当地“五老”参与人民调解,将“五老”转化为“和事佬”,以“会讲本地话、了解本地事、掌握本地情、知晓本地俗”的优势贯穿到人民调解工作中来。

驻村律师为群众调解矛盾纠纷、提供法律咨询服务等。

“我们还在全市配置了驻村律师、法律明白人和人民调解员,形成完整的法治服务网。”兴宁市司法局相关负责人说,该局积极引导全市94名驻村律师积极参与村务管理、农村群众生产生活纠纷调解等热点难点问题,利用值班日、法治讲座、村(社区)微信群、电话等渠道方式,与村民进行线上线下互动,解答政策、法律疑问。同时,定期邀请驻村律师对全镇人民调解员进行“法律知识+调解技巧”培训,提高人民调解员整体调解技巧与水平。充分利用2127名“法律明白人”,深入开展分析研判,耐心进行政策宣讲、法治教育,帮助当事人修复情感创伤,着力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促使纠纷有效化解。2023年兴宁市共有村级人民调解员2259名,共参与各类矛盾纠纷2071宗,成功调解2050宗,成功率达99%,涉及金额201余万元。

梅州日报记者:王丽莉

通讯员:吴宇戈 钟杨坤

图片均由兴宁市司法局供

编辑:李舒宇

审核:张英昊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