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创新,古老非遗焕发新活力!

6月11日是我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在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前提下,主题为“连接现代生活 绽放迷人光彩”的平远县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项目展演获得广泛关注。

平远历史悠久,人文资源丰富,文化根脉源远流长。平远融汇了客家人的各种习俗和信仰,传承了古朴淳厚的客家风情。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赓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平远秉持注重挖掘、赓续传统、修复生态的原则,使诸多非遗项目发生了积极变化,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等方面发挥了不少作用,绽放出迷人光彩。

挖掘历史 夯实保护基础

6月10日晚,平远县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项目展演在平远县城南小学举办。锣鼓喧天的《客家大锣鼓》、舞步优美的《落地金钱》、强身健体的《黄氏头部拳》、传统舞蹈《民间舞狮》……来自平远县各镇的12支表演队,为市民集中展示了传统舞蹈、曲艺、传统技艺,以及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等12个非遗项目。这些根植于民间、来源于生活的文艺节目,受到了广大市民的喜爱。“今天的活动非常精彩,不虚此行,”市民姚先生特意带孩子过来一起观看表演,“增加了对平远非遗文化的了解,大人小孩都长了见识。”

       小演员们表演的落地花鼓,赢得台下观众阵阵掌声。(袁志鹏 摄)

被列入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平远船灯》也在此次展演中,“船”外演员和“船”内操船者配合默契,展现了“船在岸上行,人在船中舞”的独特韵味。

日前,记者在平远县文化馆见到了“平远船灯”市级传承人张珍兰,她正在给即将表演的学员们培训,“船舱里面的人要走碎步,步伐不能太大。”她亲自演示着动作。

“平远船灯”是平远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是客家民间艺术的瑰宝,在客家地区乃至广东省内外都有一定的知名度。操船,是平远船灯表演的重要环节之一。在表演时,操船者隐藏在船舱内舞动船体,前后左右停靠摇摆自如,船头的演员则模仿划船等动作。“船有出水、入水、划船,操船者要注意力集中,熟悉船灯表演剧情与操船套路。”张珍兰介绍,“舱内舱外配合默契了,观众才能欣赏到船灯舞的美。”她从22岁开始表演船灯舞,如今已有20年,张珍兰也见证了船灯舞的革新和变化。船体从一开始的30公斤减轻到现在的20公斤,从单船到双船,再到多船、大小船,“原来整场下来要12分钟,现在缩减到6分钟。”张珍兰说。

       平远船灯“船在水中行,人在船中舞”。

为了更好保护和传承非遗,除了改革和创新其内容外,平远县文化部门也积极将这一传统艺术推向年轻观众。近几年,平远县委、县政府相继投入大量资金,对各级非遗项目进行整理、挖掘和保护。早在2003年,平远船灯、落地花鼓艺术就已编入“梅州乡土教材”小学课本;2004年编入“平远县地方乡土教材”,使学生们从小耳濡目染,了解船灯、落地花鼓艺术。此外,自2000年起,县文化馆就开始在平远县各中小学举办艺术辅导班传授船灯、落地花鼓艺术。“船灯舞受到学生们的追捧,学习兴致很高。”张珍兰回忆道。县文化馆每年也会免费开办培训班,面向全社会招收业余演员。“这些演员都是我们身边普普通通的人,我们希望建立群众基础,把船灯、落地花鼓等艺术真正普及到普通民众中。”平远县文化馆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船灯不仅题材越来越丰富,还培育出一大批平远船灯表演人才,扩大了平远船灯的影响力,展现了平远新面貌。

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正式颁布。在此基础上,平远县及时启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计划,对代表性项目内容、表现形式、流变过程、核心技艺以及传承实践,进行全面、系统、专业记录。根据非遗项目和传承人实际情况制定相关办法,申请资金用于传承活动补助,并与有关单位深入开展项目研究工作,进行项目的研发和实际应用的创新传承。平远县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中心主任俞巧燕解释,“比如县级非遗项目红焖红菌豆腐头,除资金保障外,还继续与梅州市客家菜研发培训基地合作,完善校企共建,扩大建立该菜品人才培养基地,还在餐饮行业内部建立研修培训班等,进一步创新传承。”

以人为本 展现新的传承

“这个动作要快,后边的人也要跟上。”在平远县石正中学,石正龙舞的市级传承人凌雷正在给学生们教授如何旋龙。舞随龙飞跃,龙随舞翩跹,龙舞是华夏精神的象征。

龙舞的龙由龙头、龙身、龙尾构成,“举龙头是体力活,舞的越快就越重。”凌雷说,石正龙舞以弄珠与抢珠为特色,表演中,龙头、龙尾要换人,“像旋龙、花样穿龙,龙头抢珠、龙尾夹珠等都很有特色,周围县(市、区)的人都知道。”

石正龙舞是石正凌姓特制作七节龙,并组织壮士排练龙灯到同族各家游行表演演变而来。近年来,改进了部分动作,增加了旋龙、盘龙等具有观赏性的动作。石正中学副校长王群英说,“龙的气势磅礴,希望学生们能够学会自尊、自惜、自强。”

通过讲故事、动作学习、视觉感知等形式,让学生们逐步学习龙舞。“学生从初一开始练,从基本动作练习起步。”凌雷说。初一的王昱辉被选上参演龙舞,“整体动作熟练了不是很难,”他说,“龙舞学习能培养团队精神,让人更积极向上,要把这个传统代代传下去。”

       石正龙舞市级传承人凌雷正在教授学生旋龙 。

“我们以学校为基地,以老带新,辐射到全镇。”王群英表示,利用非遗资源,让下一代成长厚植家园情怀,激发孩子们奋发开拓、积极进取的精神。

据统计,目前平远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省级保护名录1项,市级13项,县级11项。各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共29人,包括省级1人,市级11人,县级17人。“在平远县委、县政府支持下,以省级为重点、市级为骨干、县级为基础的三级非遗传承人保护名录体系已经形成。”俞巧燕表示,平远还积极构建以省级非遗项目《平远船灯》为龙头、县级非遗保护传承基地为骨干、乡镇及村传习所为基础的传习基地体系。平远县设有1个省级项目《平远船灯》非遗保护传承基地、1个省级非遗传习点、1所平远非遗展示馆、4所非遗传习所。其中,有2所平远船灯传习所,2所平远客家山歌传习所。此外,还有1个平远船灯非遗艺术团,1个平远木雕非遗乐园,非遗保护和传承成绩斐然。

       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舞蹈《民间舞狮》。 (受访者供图)

文/梅州日报记者:朱双玲 朱维佳

图/梅州日报记者:袁志鹏

实习编辑:胡越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