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长河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宛如璀璨星辰,熠熠生辉,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在梅州,旧时写有堂号和姓氏的灯笼对每一户人家来说都镌刻着深厚的历史意蕴。
百家姓灯笼主要适用于春节及各类红白好事。其编织工艺是梅州城区传统民间手工技艺,主要以手工竹编为主,重点技巧在起编和收笃。“百家姓灯笼是我们客家人过年的必需品,挂上才有过年的样子。每逢过年,许多回来的华侨都会在自家祖屋或祠堂门前挂上一对崭新的百家姓灯笼,这是客家人代代传承的‘乡愁’。”梅城中华街老字号祖传竹灯笼店店主李小玲介绍,百家姓灯笼的制作工艺复杂,灯笼编织技艺十分考验手艺人的功底,买来竹坯后,还要进行收口、吊样、裱糊、晒干、过浆、再晒干、写字和过漆等9道工序才能制成。
在编织前将竹篾在水中浸润,使制作过程更加的“润”
看起来千丝万缕令人眼花缭乱的竹篾在李小玲的手中飞快地飞舞
由于竹灯笼材料特性,做完之后要将其压一压
每糊完一张沙纸,就要在表面再刷一层面粉浆
将糊好的纸灯笼晾在房顶上晒干来
客家地区家家户户在节日甚至平时都保留着挂灯笼的习惯,高高悬挂于门前的竹编灯笼不仅渲染了喜庆与和谐的氛围,更承载着客家人的根基与情怀。“每年国庆节之后,我们就开始陆续收到线上线下的订单,春节到元宵期间是竹灯笼最畅销的时候,大的灯笼一对能卖300元,有些特别定制的款式价格更高,生意好的时候,全家人一起出动帮忙,都还是忙不过来。”李小玲笑着说道。在工业化标准化塑料灯笼遍地开花的时代,是人们对传统客家韵味的坚守让李小玲的手艺得以延续,历久弥新。
“我先生从小就跟着他父亲学做百家姓灯笼,我嫁过来后也开始跟着学,现在我儿子有时间也会跟着学,几代人都在和竹编灯笼打交道,手上的老茧都是几十年来积攒的‘经验’。”说话间的工夫,李小玲便拿起一个编织了一半的灯笼坯开始向记者展示,只见她手指飞快地挑动竹篾,篾条上下翻飞、纵横交织,不一会儿,一个细密均匀、精巧牢固的竹编灯笼就在她的指尖“诞生”了。
店里摆满了各式各样的灯笼,有些还会根据顾客的要求进行DIY创作
非遗技艺里,体现的是一代一代的传承,同时也在摸索和思考中迸发新生。今年春节,嘉应古城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市民游客面前,为街区的老字号店铺带来了客流量和曝光量。春节期间,李小玲的店铺内挂满了各式各样的百家姓灯笼,场面壮观,装点出浓厚的节日氛围和客家文化,成为嘉应古城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吸引不少市民游客驻足观赏,并拍照打卡。
古老的技艺在指尖“流光”,穿越迭代与迁徙的客家历史,品味留存的“客家韵味”。
图:梅州日报记者 吴腾江
文:梅州日报记者 赖运香
编辑:杨舒琳
审核:练海林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