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视觉丨一袋“救命血”,要过几道关?

血液,是生命的源泉。在尚不能人工合成替代品的今天,健康适龄人群的无偿献血是目前保障临床患者急救、治疗和输血安全的唯一途径。

采集的全血经分离制备成红细胞和血浆等各种血液成分。

每年的6月14日是世界献血者日。近年来,随着献血知识普及力度的加大和普及范围的扩大,我市无偿献血者呈增长态势。刚刚采集的血液是不能直接用于临床患者的,必须经过严格的检验、制备等工序,才能配送至临床供患者使用。那么,从血液采集到临床应用,一袋血要经历哪些“关卡”?记者日前跟随梅州市中心血站工作人员的脚步,探寻一袋血的“奇妙之旅”——

1、初筛采血

在献血前,献血者首先要填写健康征询表,回顾其既往病史,医护人员会据此来判断是否有不适宜献血的情况。然后,献血者要经过测量体重、心率、血压等健康检查,并采集血样初筛,全部合格后才能献血。

当血液顺着针管从身体条件符合标准的献血者身上流到血袋以后,医护人员就会迅速给血袋贴上条形码。每个血袋上都有一张专属的条形码,条形码在献血者体检时就已产生,是流转各个环节的“通行证”,也是每袋血的“身份证”,用于追溯和核对,可有效保证血液和用血者的安全。为了保障用血安全,献血者的血液还会被留样到两个小试管中做进一步的检测。

2、送进血站

随后,这一袋袋从献血者身上采集的血液会在冷链环境下被送到梅州市中心血站。这里是全市血液的“大本营”,肩负着全市临床用血的储存、分离、检测、供应等任务,并根据库存状况合理分配市直和各县(市、区)医疗机构的用血需求。

3、全面检测

很多人存在认识误区,以为献血前初筛合格,献出的血液立即就可以用于临床患者。但实际上并非如此,每一个献血者的血液样本还需检验科再次进行一系列包括 HBsAg (乙肝表面抗原)、抗- HCV (丙肝抗体)、HIV (艾滋抗原和抗体)、抗-TP (梅毒抗体)、 ALT(谷丙转氨酶)、ABO和RhD血型、核酸等项目的检测。

2016年以来,梅州市中心血站已全面开展核酸检测,这项检测技术能够缩短病毒检测窗口期,进一步保障血液安全。“同一个人的血液样本,检验科要用两组人员、两套设备以及两份不同厂家的试剂,分别进行酶免检测(上图为酶联免疫检测前处理),还有一组人员进行核酸检测。”检验科主任黄小珍说,只有检测结果合格的血液才能最终被贴上合格标签,送进血库待命。

4、成分制备

在梅州市中心血站成分科,采集的全血在临床输注前,将在这里通过离心分离成血浆、红细胞、冷沉淀凝血因子等血液成分(图为将血液放入分离机进行分离)。“因为每个患者的病情不同,对血液的需求也会不一样,血液成分输注不仅能起到有效的治疗效果,还有效地避免了血液资源的浪费。比如:红细胞主要用于贫血或者大出血患者;血浆主要用于凝血因子缺乏、失血量过多、大面积烧伤患者;冷沉淀凝血因子主要用于凝血因子Ⅷ、纤维蛋白原缺乏造成出血的患者;血小板主要用于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因放疗或化疗引起骨髓抑制的癌症患者。”成分科主任钟泰玉说。

5、血库保存

完成制备和检测合格的血液才能说得上是真正“通关”,它们将会被送往梅州市中心血站供血科血库中按照不同保存条件进行保存。“完成制备和检测合格的血液储存条件是:红细胞在2℃至6℃间保存,保存期35天;病毒灭活新鲜冰冻血浆在≤-18℃温度下保存,保存期一年;单采血小板必须装在专用血袋中,在20℃至24℃的血小板震荡箱中保存,保存期5天。”供血科副主任卓兰桦说,因为血液有保存期限,不能一次性过多储存,因此需要源源不断地爱心奉献,才能保证临床用血需求。

6、血液发放

根据医院的用血需求,梅州市中心血站供血科会把检测合格的血液成分制品发往医院的血库。出库前,工作人员将每一袋血液制品的信息录入梅州市中心血站输血管理系统,让每一份血液制品都经得起溯源和追踪。为保证供血,梅州市中心血站供血科和医院输血科24小时值班,全年无休。

抵达医院后,工作人员会对血袋信息、血液性状与条码信息进行核对,与需要输血患者的血样进行血型分型及交叉配血。发往用血科室后,护士再次核对血袋信息与患者信息,核对无误后,一袋血的旅程也抵达了终点,等待它的将是更为重要的使命——给患者带去生命的希望。

一袋袋有温度的血液,汇聚成源源不息的生命长河,传递着温暖人心的社会正能量。“每一滴热血,都是生命对生命的接力,感谢无偿献血者的慷慨捐献,生命才得以延续。”梅州市中心血站负责人王东勉表示,据统计,梅州市每天需要130人以上参与无偿献血才能保障梅州市临床用血需求,希望每一位适龄健康的市民都能积极踊跃地参加到光荣的无偿献血队伍中,献出可再生的血液,挽救不可重来的生命。

文/梅州日报记者:吴丽伶

图、视频/梅州日报记者:高讯

编辑:黄炜明

审核:张英昊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