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大埔县大力实施人才强县战略,充分发挥县镇两级人才驿站作用,坚持“刚性引进”和“柔性借智”并举,同时积极开展职业化教育,围绕特色产业构建产学研平台,鼓励各类人才创新创业,走好山区人才发展之路,助力乡村振兴。
搭建平台“聚”人才
日前,大埔茶阳新农人黄德通过手机微信联系大埔县人才驿站工作人员蓝璐,希望参加下一期的农村电商人才培训班。
前不久,黄德刚参加了在大埔县人才驿站举办的广东省高素质农民(农业经理人)培训班。“人才驿站不仅给我们提供了培训的场地,还教我们如何制作短视频,加大对农产品的宣传。”黄德说,酒香也怕巷子深,作为新农人,既要会生产更要懂运营,以前没有培训班,全靠他们自己摸索,现在好多了,有老师专门负责培训,这样他们可以把更多精力用在重点上。
今年7月1日,大埔县乡村振兴人才驿站揭牌仪式暨各乡镇乡村振兴人才驿站揭牌仪式在大埔县蜜柚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科技馆举行。自投入运营以来,县镇两级15个乡村振兴人才驿站共举办技能培训、人才沙龙、项目洽谈、网络招聘等活动32场次,进场企业76家,达成就业意向2000多人。同时,乡村振兴人才驿站积极扶持青年人才回乡创业,为210位优秀人才提供创业担保贷款利息补贴,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000多万元。
大埔县人才驿站配备人才服务专员,提供全方位保障服务。
“驿站为各类人才建了一个‘巢’,如占地约1800平方米的县级人才驿站,不仅提供了人才帮扶工作室、学术交流室、项目洽谈室、多功能会议室、培训室等场地,而且在此定期举办的人才培育、政策解读、经验交流、高端讲坛、学术交流等系列活动,不断优化青年创业理念,为青年创业者提供创业指导,推动更多的创新成果在大埔落地生根。”蓝璐说道。
大埔县人才驿站组织开展乡村技能人才培训。(大埔县人才驿站供图)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目前,各镇级人才驿站正积极组织驻镇帮扶的科技特派员、‘三支一扶’人员等人才入驻驿站开展工作,充分发挥好人才驿站的柔性引才功能。”大埔县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该县将紧紧围绕梅州市“人才振兴16条”提出的目标任务和高质量发展需求,聚焦乡村振兴发展的重点产业、重点项目、重点企业,依托县镇两级人才驿站,着力抓好本土特色人才信息采集、培育培训,将政策、人才、技术、资金、项目等要素进行精准对接,着力推动各类资源向乡村“下沉”、向产业“倾斜”、向项目“靠拢”,以乡村人才聚集带动资源聚集,推动产业发展。
聚焦产业“育”人才
“我之前在深圳上班,听说政府鼓励返乡创业,于是便产生了回乡干事业的念头。家乡的发展空间很大,我也想通过在家乡创业实现自我价值。”梅州景航生态农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淑航说。
杨淑航是百侯镇旧寨里村人,也是当地的沃柑种植大户。“沃柑种植不容易,种的不好产果率低,收益也难保证。当时村里还没有人进行规模化种植,我就想尝试一下,摸索一条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新路子,如果成功了就带着村民一起做。”2017年,杨淑航在重庆、广西等多地实地考察后,回乡种植了280亩无核沃柑品种。
杨淑航在基地查看沃柑生长情况。
干一行,钻一行。杨淑航种植沃柑后,开始钻研沃柑种植技术,只要有不懂的地方,就联系县里的技术专家,向他们请教。不仅如此,他还积极参加大埔县组织的新型职业农民技术培训学习。“刚种植的前两年,果树开始产果,但挂果率不高,多亏县里技术专家提供的技术指导,果园才开始慢慢走上正轨。”杨淑航说。
种植时间长了,杨淑航也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摸索出一套成熟的沃柑种植管理办法。如今,杨淑航的沃柑种植基地年产量达20多万斤,年产值达180多万元,其公司生产的“粤甜柑”牌商标沃柑产品,畅销珠三角等地区,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
2020年,杨淑航被广东省农业农村厅评为“乡土专家”,如今他不仅会组织专家为村民免费进行种植养殖技术培训,还经常到村民的沃柑果园里进行现场技术指导,帮助村民做好沃柑病虫害防治,带动种植户增产增收。
目前像杨淑航这样的返乡创业青年,在大埔还有很多。目前,大埔乡村实用人才总数有1852名,入专家库有109名。“大埔是人力资源输出大县,也是人才紧缺地,如何从本土挖掘培养人才成为当前重点课题。”大埔县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实施技能人才培养计划、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探索建立“校(院)地合作”“校(院)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布局建设现场教学实践点、技能实训基地,围绕各镇村特色产业积极构建农业科技人才“蓄水池”,让更多“流”出外地的大埔青年返回家乡,共谱乡村振兴新篇章。
拓宽渠道“用”人才
在今年5月18日召开的大埔县委常委会(扩大)会议上,大埔县委书记黄增国指出,要把人才培养和引进嵌入大埔县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实行更加积极有效的人才政策,吸引一批农业、陶瓷等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不断推进大埔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新突破。
近年来,大埔正积极推动陶瓷产业转型升级,这也意味着对提高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走进位于高陂镇的广东宝丰陶瓷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自动化生产线不停运转,切割瓷土、装入模具、碾压、烘干等工序正有序进行。
“对于我们传统产业来说,还是要不断创新,但乡镇人才短缺,特别是高技能人才出现年龄断层,如何培育、留住陶瓷人才,要破这个难题,并不容易。”该公司相关负责人郭志锋说道。
广东宝丰陶瓷生产车间内,老师傅向工人传授新技术、新理念。
如何实现智能转型,壮大大埔陶瓷专业技术人才队伍迫在眉睫。去年10月15日,大埔县与嘉应学院、深圳市万德福工艺品有限公司签订共建“嘉应学院陶瓷产业学院”战略合作协议,政校企三方深化合作,助推大埔陶瓷产业发展再上新台阶。据了解,嘉应学院陶瓷产业学院致力于培养陶瓷行业高层次职业技术人才,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推动大埔县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近年来,大埔坚持借智借力,加强与清华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省科学院等院校合作,共建纳米陶瓷新材料应用研发基地、稀土光电功能材料研发与应用实验室等产学研平台,吸引百名人才到大埔创新创业,开发陶瓷新材料产品30多种,广泛应用于通信、化工、医疗设备等领域,助推企业产值增长超1.2亿元。
为更好地支持企业招才引智,大埔扎实开展“人才政策宣传月”系列宣贯活动。今年8月,大埔成立企业政策宣讲组,选派工作人员专门到富大陶瓷、鸿翔瑞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等重点产业骨干企业开展宣传,把优惠政策清单送到企业负责人手中。同时,在企业较为集中的广州海珠(大埔)产业转移工业园举办专题宣贯会,为企业负责人、人事工作者讲解政策,鼓励企业用好用活优惠政策,招引更多青年优秀人才。
文/梅州日报记者:洪国栋
特约记者:余灏 罗文燕
图/梅州日报记者:高讯
编辑:张晓珊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