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实施‘百千万工程’ 推动城乡高质量发展”征文比赛丨廖立:谱写农文旅融合“三部曲” 奏响高质量发展新乐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立足特色资源,坚持科技兴农,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梅州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旅游资源。面对旅游发展的新机遇,我们亟须以农文旅深度融合为支点,撬动乡村振兴“新引擎”,为“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赋能加速,助推城乡高质量发展。

一是创新供给,厚植客都魅力。当前,旅游消费正从“观光型”向“体验型”转变,站在消费转型升级的关键节点,梅州需以创新供给重构产业生态。要打造沉浸式文化场景。借助虚拟现实、元宇宙等沉浸技术手段,对传统文化和旅游消费场景进行智慧化再造,如实现古建筑三维复原、历史场景再现,打造沉浸式体验新场景,让农文旅资源得以多维化、立体化呈现。要深化互动式体验项目。用好客家文化资源,打造沉浸式客家民俗体验项目,让游客体验客家传统服饰,学习客家山歌对唱,参与客家传统手工艺制作等互动活动;开发“客家文化剧本游”,将围屋探秘、美食寻踪、方言解密等元素融入剧情任务,增强游客参与感、认同感。要细化个性化服务供给。深挖生态、文化资源,通过大数据分析游客“画像”,为家庭游、研学游、银发游等不同群体打造个性化的旅游服务,以更加丰富、更有深度、更有特色的农文旅体验,满足游客多元化、个性化需求。

二是优化服务,传递客家温情。优质的服务是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是塑造梅州旅游形象的关键。要以专业培训育“匠心”。加强旅游服务培训,整合本地优质教育资源,制定“理论+实操”专业课程体系,在课程中深度融入客家待客礼仪、地方文化特色等内容,培养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服务意识,使其成为地方文化传播使者,更好地为游客提供专业、规范、贴心的服务。要以细节关怀见“暖心”。注重完善旅游服务细节,为游客提供贴心、暖心服务,如在景区设置无障碍游览通道,为特殊人群提供便利,设置充足的休息设施、提供贴心的医疗救助服务等;从细微之处入手,为游客提供全方位的关怀,让游客在旅途中感受到“润物细无声”的温暖,提升旅游的满意度和舒适度。要以体系创新显“精心”。充分发挥数字技术赋能作用,打造全域旅游智慧服务平台,形成“数智化”反馈机制,精准把握旅游市场的供需走向、市场需求、游客满意度等;构建常态化的数字化监管体系,对旅游产业形成全领域、全角度、全链条的数字化监管,不断提升监管能力和监管效率。

三是多元传播,擦亮客韵品牌。宣传推广是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的重要手段,必将有力助推农文旅融合发展。要深耕传统媒体,积极争取与央媒、省媒合作,深入挖掘梅州文化底蕴、自然风光和特色美食,拍摄制作纪录片、专题片等,广泛传播推广;在国内主流网站、报刊、杂志开设“客家文化”专栏,向读者全方位展示客家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提升梅州知名度和美誉度。要用活新兴媒体,充分发挥其传播速度快、互动性强的优势。邀请知名博主、网红开展体验式直播,让观众直观地了解梅州旅游特色和魅力;制作富有趣味的短视频,发起各类线上互动挑战,激发年轻群体的参与热情;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开展话题营销,吸引广大网友参与讨论和分享,扩大宣传影响力。要打造爆点IP,注重结合当下热点话题,包装特色主题产品,着力打造农文旅融合发展特色IP,挖掘农文旅产品项目“流量密码”,通过短视频挑战、直播体验等实现线上线下同频共振,激发破圈效应,以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创新力量”,奏响梅州高质量发展新乐章。

作者:中共梅州市委宣传部 廖立

编辑:杨舒琳

审核:蔡颜颜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