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为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平远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以文艺力量助推乡村振兴,积极宣传推介平远,暮春时节,平远县文联组织县作家协会,联合梅州市作家协会、梅州市摄影家协会,同时邀请县摄影家协会、县美术家协会、县书法家协会、县民俗摄影协会等,走进平远县东石镇锅叾自然村,开展“大美锅叾 茶香千里”——平远文艺赋能“百千万工程”暨文学主题创作采风活动。本报特辟专版选摘部分佳作,以飨读者。
私家茶话(节选)
●吴小平
平生嗜喝茶,每论家乡风物,常常私心以为,该当以茶为尊。而家乡铁山嶂下的锅叾村出产的锅笃名茶,则宜列上品。
在外地生活工作大半生,老来叶落归根,正好有机会与家乡名茶“锅笃茶”再结旧缘,日日为友。“野泉烟火白云间,坐饮香茶爱北山。”铁山嶂里的锅叾村,不正是我心中的北山么?
海拔1163米的铁山嶂地处粤东北部,自古就有铁脚铜腰金打顶的传说。云雾缭绕,深壑密林。气候湿润,青翠欲滴,空气清新,土地肥沃。土壤多属山地砾壤土质,气候环境和自然条件特别适宜茶叶生长。“锅笃茶”的产地便是铁山嶂怀抱里的锅叾村。
据文献《中国名茶志》记载,平远锅笃茶明朝末年始栽,是嘉应地区最早种植水仙茶的地方。经检测,锅叾村土壤酸碱度值为5.5-5.6,富含珍贵微量矿物元素硒。锅笃茶闻之香清,啜之绵滑,饮之绵厚,香甘喉齿间。私心以为,以我大半生对茶的孜孜所爱,“锅笃茶”色绿、香郁、味甘、形美,在中国名茶座席里完全坐得住。山是名山,茶不虚名!
锅叾注春天地宽(节选)
●李新耀
风行陌上,童嬉犬鸣。我们沿盘山公路,来到平远县鸿基生态园有限公司双峰锅叾茶园和茶厂,实地感受锅叾茶的种植、采摘和加工。出园区进厂门,采茶姑娘的歌声仍在耳边回响,好客的主人已准备好茶,悬壶高冲,满屋生香,令人神清气爽。
锅叾村原住居民有500人,耕地面积近千亩,山地13000多亩,现有茶园1100多亩,是梅州市面积最大、保存最好的水仙茶园。锅叾茶作为嘉应名茶,久负盛名,1990年荣获国家绿色食品称号、1992年被评为广东省传统名茶银奖,并被杭州中国茶叶博物馆收为陈列产品。
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但现代社会名茶也怕山高路远。过去交通不便,人心思迁。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和“百千万工程”的实施,政府花巨资对进山入村的道路优化改造,路通财通,并引进公司,以双峰锅叾茶厂为基础,扩大种植面积,提升加工能力和品质,发挥品牌效应,做大做强茶叶产业。如今的锅叾村已经成为创业热土、农旅乐土。每年春茶产量达2万公斤,产值700多万元,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了金山银山。龙头企业的示范效应,进一步调动农民耕山种茶致富的积极性,也吸引了外出人员回村创业,全村年产春茶500公斤以上的农户现在就有6户,相邻的草湖生态茶厂林老板就是其中之一,他是回乡创业的典范,其现实版的乡村爱情故事,非常感人。
云雾深处茶韵长(节选)
●肖鹏
青翠的茶垄间点缀着采茶人勤劳的身影,他们埋头采茶的身影与茶树融为一体,构成了一幅生动的采茶图。这里是梅州市面积最大、保存最完好的水仙茶园,连绵不断的水仙茶树在云雾滋养下茁壮生长。
我们把车停在双峰锅叾茶场,兴致勃勃向茶园进发。路坎上,一位头戴粉色遮脸帽,腰间系着竹篓的林大娘正在采茶,“采茶要趁露水未干时。”林大娘告诉我们,“我现在采摘的茶叶是广州一个老客户订购的纯手工茶。”只见那双粗糙的手指在茶丛间灵活地翻飞,熟练地掐下“二叶一针”,动作精准得如同在弹奏一曲美妙的乐章。她的竹篓里已积了半筐嫩绿的茶青,散发着清新的草木香。“我们锅叾的水仙茶,明朝末年就开始种了,祖祖辈辈都靠这个吃饭。”她骄傲地说,眼角的皱纹里盛满了茶农特有的质朴笑容。
离开时,茶场老板赠给我几小包新茶。回到家中,取一包置于白瓷盖碗中,沸水冲泡间,茶叶舒展,仿佛重现了铁山嶂的云卷云舒。静待二三分钟揭盖,茶汤清澈明亮,香气清高持久,入口醇厚回甘,原来所有的等待终将化作唇齿间一场寂寞的惊雷。这杯凝聚了天地灵气与人文传承的锅叾绿茶,正以其醇厚的滋味,讲述着一个关于坚守与传承的茶乡故事。正是这份坚守与传承,才让锅叾茶在六百年的岁月长河中始终保持着独特的魅力。正如一位老茶农所说:“茶是有灵性的,你用心对它,它就会回报你最美好的滋味。”从采茶人的指尖到制茶师的匠心,从茶树的年轮到茶客的品评,锅叾茶承载着的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段历史,一种文化,一份乡愁。
我在锅叾闻茶香 这里田园如诗(节选)
●黄健峰
山路十八弯,幸好都是水泥路,路好走得很,而空气清新,鸟语桐花美,更是让人欢喜。
特别当一片片茶田出现在面前时,我的心里便洋溢了茶香。
正好有细雨洒落,便让这块宝地,如同一幅徐徐展开的水墨长卷,让人看着,禁不住就生出一种置身于世外桃源的舒爽。路上,偶尔能看见女人牵着小孩,都戴着斗笠,朝着茶田走去,富有茶农气息,引人禁不住停下车来,拍上几张照片。
这座世外桃源,静卧于铁山嶂的峰谷,1000多米的海拔,赋予了它超凡脱俗的气质。而它的年降雨量,接近1700毫米,昼夜温差显著,这种独特的气候条件,就好像是大自然精心调配的配方,为茶叶的生长营造了得天独厚的环境。分布在葱郁山间的一千多亩茶园,是这片土地上最耀眼的明珠,引人瞩目。
清晨,第一缕阳光照进村庄,人们便会煮上一盅茶,开启崭新的一天。劳作间隙,一杯热茶下肚,疲惫顿时消散。夜晚,茶香伴着月光,让人身心放松,忘却一天的烦恼。
这是多么悠然的生活。
锅叾的茶和由其诞生的茶文化,是这片土地上的宝贵财富。锅叾的茶,不仅是一种饮品,更是文化的传承,是世人对田园茶地的向往。采茶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多么令人悠然神往的时光。在茶香中感受着岁月的静好,体会着时光的漫步,端起一杯锅叾的茶,品味的,不仅仅是那醇厚的茶香,更是一段悠久的历史,一种田园诗歌般的生活。
大美锅叾 茶香千里(节选)
●刘梅兰
适逢假期,60余名文艺家踩着露珠集结,循着导航里“东石镇双峰锅叾茶场”的坐标,去赴一场与六百岁茶魂之约。
春深时节的雨水总带着些缠绵意味,铁山嶂的云雾在山腰固执地盘桓,不经意间就绕在采风人的镜头上。假期的心事随着旋转的发电风车飞翔,继而与山野的鸡鸣声撞了个满怀。
阿娟是多年未见的老友,今日在茶山再次相逢。见面时,她的头巾沾满山岚的风,背上茶篓里的雀舌还凝着露水。她就那么立在茶垄里朝我笑:“今年天时好,茶叶香而且产量高。过来喝茶呀。”
围炉煮茶向来是人间美事。我们赶紧入座,品茶谈心。说起在县镇村三级高度重视推介下,乘着党和国家建设新农村的春风,这“锅笃”“锅叾”商标仿佛生了灵性,赢得了来自全国各地,甚至俄罗斯、东南亚等地的好评,这既是山村对“百千万工程”的最好实践,又是给老祖宗提交的最美答卷。
不觉间,暮色已漫过山梁,我们看见烘茶间的炭火醒了。山间已经安静下来,听见守夜的茶农哼起祖辈传下的茶话:“早茶一盅,一天威风;午茶一盅,劳动轻松;晚茶一盅,提神去痛……”。沙哑的调子坠入茶箩,和着青叶蜷缩成墨玉模样。白瓷碗端上来,澄澈的茶汤漾着整座铁山嶂的魂魄——红砂岩的浑厚,黄壤土的温润,野兰的幽缈,都在舌尖次第绽放。忽然懂得客家人口中的“细茶”之妙,原是天地灵气酿的偈语,一盏便能消腻化滞,再盏可窥见古人曾见的月光,三盏已望见双峰顶上新栽的茶苗,正将自然健康绿色渗进年轮。
夜雨来时,梁间新燕早归了巢。我们挥手告别阿娟准备下山,她说自己也必须继续去车间加班劳作了。村口回望因抢时间做茶而家家灯火通明的村庄,总感觉耳边不是雨珠落下的声音,是茶树在笑的声音。真想把明朝的茶籽、民国的商幡、今日的绿标,都说给沾着七彩露珠的新芽听。
回到县城家里已是深夜,泡上一杯锅叾红茶,茶香沁人心脾。我想,在36公里外的锅叾村庄,此刻肯定有茶烟从百年铁锅里袅袅升起,漫过千米高峰,在云雾缭绕的山间写就一行无字的茶经,点燃“百千万工程”实践中一个村庄腾空的翅膀,带着茶香飞向更辽远的山河。
锅叾山(节选)
●梁姬
从梅县驱车2小时,我来到平远县东石镇的锅叾山。
锅叾山虽然是平远县的一座山,名声却不小。早在明代时,锅叾茶就已是有名的贡茶,为嘉应八大茶之一。云雾缭绕的锅叾山,无论是现存珍贵的百年茶树,还是规划平整的茶田,抑或是传统工艺与机器化生产有机结合的茶场,无不流淌着时光的气息。在青青茶场中行走,仿佛在不断穿越时空,走进一个个茶文化的宝库。
如今的锅叾村,正处于日新月异的发展中。茶销得出,茶才种得多。这个仅130户人家的小山村,家家有茶山、户户会做茶。锅叾人的梦想早已成为现实,他们不仅靠种茶卖茶养活自己,而且村民之间抱团发展,茶场老板雇用孤寡老人、贫困户、中老年妇女做采茶工,日日有工资。郁郁葱葱的茶田、管理有序的茶场、微笑生活的茶农、甘甜绵长的锅叾茶,都在讲述着时代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回去的路上,我又再次看到山腰上气派的六联排别墅。岂止是农家别墅,更多锅叾人把房子盖到了县城,锅叾人生活的变化之巨是难以想象的。云绕青山景色幽,风车轻转雨声柔。客行绿野寻茶趣,心醉茶香意自游。山还是这座山,茶还是山上的茶。但走出大山,走向大湾区的经济时代已经来了。迎面吹来细风,我突然想起苏轼的诗句:“从来佳茗似佳人。”锅叾茶的清醇与雅致,正如一位温婉的佳人,让人沉醉其中。
叾缘茶韵(节选)
●叶晓光
位于平远县东石镇之铁山嶂,群山环抱,自然围成圆形谷壑,酷似一口巨大铁锅,故此村落取名“锅叾村”,此处产茶自然命名为“锅叾茶”。数十载谜终破解,得来确实费功夫,不可就此“一了此口,必须到叾”,当叙叨叙叨此意味深长之“锅叾”。
锅叾村空气清新,河流清澈,村落宁静,生态自然,负氧离子丰富,有益养身保健,此时此刻仿佛置身于世人向往的世外桃源,令人心旷神怡。
铁山嶂锅叾村群山绵延,一畦畦茶园郁郁葱葱。茶田千亩笼烟霞,灵根毓秀孕青芽;风雨润泽大地,大地滋润万物。因其海拔高,温差大,雨量足,气候温和湿润,最适合栽种茶叶。
锅叾茶主要为客家炒绿茶:清火炒制时,茶汤偏浅绿,清雅而亮泽,味含豆香;高火炒制时,茶汤偏红,味淡蜜香;老火炒制时,茶汤色偏深,入口醇厚。客家炒绿“祛寒趋温”,具有祛湿暖胃解油腻之功效。
锅大叾深随缘起,茗香茶甘韵味长。
“大美锅叾 茶香千里”采风抒怀
□卓添松
瑞霭山中沟谷绵,楼房耸立冒村烟。
层层绿嫩茶畦覆,叠叠青云岭间翩。
四溢香风飘海外,三乡笑意喜连天。
振兴名特民情奋,致富新开乐似仙。
锅叾情韵
□谢钺兴
翠岭林深谷壑绵,青阶雾漫锁寒烟。
幽村竹舞蜂追影,溪畔花摇蝶弄翩。
风拂茶园翻绿浪,露滋嫩蕊色连天。
闲斟品茗锅叾韵,笑绕清芳欲化仙。
锅叾茶园采风纪行
□赖盛海
宝马盘旋上镬沿,椎花似浪涌层巅。
株含地气三春露,茗蕴天香五彩烟。
美酒频斟情意厚,醇茶慢品笑声连。
余甘长在舌根绕,坐看云生不问年。
平远双峰锅叾茶场 采风记
□陈瑞胡
蜿蜒曲径入云涯,翠影连绵映物华。
雾绕千峰藏碧叶,绿披万树绽新芽。
竹篓满盛春光色,玉手轻盈岁月嘉。
韵里茗香心底醉,归来犹梦此方茶。
佳茗锅叾
□刘国浩
雾绕云遮胜仙境,平邑锅叾遐迩闻。
出产佳茗八方羡,齿颊甘香沁心脾。
茶园行
□吴开仁
锅叾茶园不寻常,片片茶园有特长。
茶树高低显特色,枝繁叶茂吐芳香。
东石锅叾采风有寄
□林伟波
雾绕银山紫气覃,蓬莱碧野玉芽馣。
龙茶品尽千般味,不及锅叾茗汁甘。
咏锅叾双峰茶
□黄胜玉
双峰雾绕隐仙家,富硒灵泉育嫩芽。
云里纤纤采玉手,风前袅袅浣溪沙。
一瓯春露凝兰气,半盏烟霞润齿牙。
莫道琼浆天上有,回甘犹胜碧桃花。
茶
□荞苁
还有一天,就是立夏了
风依旧,偶尔夹着雨
沿着朦胧的雾,拨开一座
又一座山
沿着椎树花、油桐花的踪迹
来寻一股茶香
一芽 一叶 一清泉
一捏 一掐 一掌间
曲卷如螺 遇水舒张
浓郁里,有阳光晾青的味道
有摇青杀青的力道
有烘干筛选的门道
一年又一年
说是历史悠久
也许 那终年陪伴的铁山嶂知道
编辑:李舒宇
审核:练海林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