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解员打字声、客家话调解声、调解书签字的“沙沙”声,在平远县各镇综治中心共鸣。这些声声入耳的共鸣,让矛盾纠纷化解率不再是冰冷数字,而是充满烟火气的“平安交响乐”。
近年来,平远县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为枢纽,整合公安、司法、信访、人社等多个部门职能,形成“一站式”服务窗口。群众遇到问题可以“进一扇门、找一个人、办所有事”,有效解决了以往多头跑腿、效率低下的难题。同时,该县还以推动“1+6+N”工作体系为抓手,构建以综治中心为统领,六个镇级分中心为支撑,N个村级服务站点为延伸,形成县镇村三级联动的治理网络。
边际治理
跨界纠纷不出镇
受理、登记、上报、解答……在粤赣交界的平远县八尺镇综治中心,工作人员热情接待前来反映诉求的群众。“没想到几代人的土地纠纷,在家门口就解决了。”他所说的,是八尺镇综治中心通过“村民议事日”机制成功调解的一起跨代际土地纠纷。
八尺镇综治中心以“一站式”服务为民解忧。
平远县八尺镇地处粤赣两省交界,边际村之间群众联系密切。据悉,八尺镇以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为枢纽,推进“1+6+N”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体系建设,有效整合资源、凝聚力量,通过“一站式”服务为民解忧,有力促进社会大局持续平安稳定。
平远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揭牌。
在八尺镇综治中心,群众前来表达诉求,会有专人接待、引导、办理。目前,该中心有矛盾纠纷调处室、网格工作室、社会心理服务室、部门进驻工作室、监控研判室、群众接待大厅等“五室一厅”。据八尺镇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镇将综治中心打造成矛盾纠纷调处化解的“主战场”,在实践中还创新实施了“中心4+”模式,即“综治中心+网格化+信息化+村民议事日+干部直联日”,推动治理重心下移、力量下沉。
“我们的目标是从‘被动接访’转向‘主动出击’。”八尺镇人民政府平安法治办副主任张学栋介绍,网格员每日巡查上报隐患,干部每周下沉走访,村民通过议事日直接参与决策。
八尺镇综治中心组织调解纠纷。
就在不久前,八尺镇综治中心通过干部下乡实地走访,成功化解角坑村两户村民因三代土地权属引发的历史积怨。工作人员通过实地精准丈量土地、多次协调沟通,溯源化解矛盾。据了解,八尺镇综治中心干部每周下沉一线排查并处理4至5起纠纷,结合定期下乡普法宣传,推动村民法治观念从“被动调解”向“主动依法解决”转变。据统计,自推进“1+6+N”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体系建设以来,八尺镇综治中心共排查矛盾纠纷30宗,妥善处理29宗,全镇社会大局持续平安稳定。
此外,八尺镇的特殊地理位置,使其成为跨省矛盾纠纷的“天然交汇点”。2019年,该镇在排下村成立梅州市首个边际纠纷调解工作室,通过“一个联调机构、一支联调队伍、一套联调机制”的“三个一”模式,将矛盾化解在萌芽阶段。仅去年,该工作室便成功调解跨省土地纠纷、劳资争议等案件11宗。
德治润心
好人效应激活自治
十几公里外的河头镇,另一种治理实验正在展开。
在河头镇好人公园,村民凌阿姨常带孙子阅读展板上的“河头好人”故事。“评选身边榜样,比喊口号管用。”河头镇综治办干部凌棽表示,通过“河头好人”评选、红白理事会引导,厚养薄葬、邻里互助渐成新风。结合“青年之家”志愿服务驿站,村民参与公益活动可累积积分兑换生活用品,激发自治活力。
近年来,河头镇以“德治”为切入点,通过评选“河头好人”“河头好学生”等举措,激发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该镇结合客家文化传统,将程旼“以德化人”理念融入治理,形成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格局。
河头镇以“德治”为切入点,通过评选“河头好人”等举措,激发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图为河头镇好人公园。(钟小丰 摄)
在黄田村的客家围屋群落,青砖黛瓦间镶嵌着新时代的治理智慧。作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该村创新构建“党支部+村民理事会+村民小组”三级联动机制,将全村划分为多个网格,由干部党员担任网格长。“我们就像毛细血管,直通每家每户。”黄田村党支部书记刘显浪展示着手机里的微信群,每家每户村民实现诉求即时响应。
德治基因深深植根于这片土地。村里不仅复原了程旼“以德化人”讲学遗址,更将客家祖训融入“星级文明户”评选标准。“我们村开展乡村治理示范创建,村民都积极参与,现在村里变化很大,村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显著提升。”刘显浪表示,村内的路灯均由该村村民或者外出乡贤捐资安装,全村共安装路灯近300盏。这不仅解决了村民夜间出行难的问题,更是照亮了黄田村的乡村振兴之路,实打实温暖了老百姓的心。
梅州日报记者:叶嘉瑶
图片除署名外均为平远县委政法委提供
编辑:李舒宇
审核:练海林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