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省委部署绿美广东生态建设以来,平远县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以“走在前列”为目标,统筹推进森林质量提升、灾后生态修复、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融合等八大工程,2025年生态建设实现阶段性突破。当前,该县林分优化提升完成备耕0.4万亩、种植0.1万亩,乡村“四旁”“五边”完成种植6.8万株,实现人居环境绿化美化和品质提升。
近年来,平远县积极打造绿美生态“平远样板”,积极推动八大工程落实,书写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篇章。(钟小丰 摄)
绿美行动绘新卷
灾后重建焕新颜
走进差干镇,新栽的紫玉兰、垂柳随风轻摆,绿意盎然的示范道路蜿蜒伸展,村民庭院内花草错落有致……一幅生态宜居的“绿美画卷”正徐徐铺展。
据了解,去年以来,差干镇以实施“百千万工程”为契机,将乡村绿化与灾后生态修复深度融合,以“绿”为笔,坚持党建引领、全民参与,构建起“干部带头、群众参与”的绿美共建格局。同时,联合结对共建单位党组织开展“扩绿植绿护绿兴绿”主题党日活动,动员党员干部、志愿者栽植苗木9300多株,打造了“党员示范林”、“百千万工程”连心林等特色绿化阵地。
差干镇的绿美示范路,两旁新种的树苗迎风挺立。(差干镇政府供图)
站在差干村罗车至加丰村长布段的绿美示范道上,眼前是一幅生机盎然的画卷:曾经的泥石流冲沟已被生态草坡替代,新种下的树苗迎风挺立,增添了一片生机勃勃的绿色希望。谁能想到,这里去年6月还是一片狼藉——暴雨冲毁了路基,村民望着倒伏的树木直叹气。
“当时路断了、树倒了,田里全是石头,心里凉了半截。”差干村村民谢伯回忆起灾后场景仍心有余悸。如今,他每天清晨都会到新修的绿道上散步。“政府补种的紫玉兰、造型罗汉松比原来的还茂盛,边坡上种了固土的草皮,下雨也不怕了。”谢伯看着家乡的变化,笑得眼角堆起皱纹。
面对“6·16”特大暴雨灾害后的生态创伤,差干镇将灾后重建与绿美乡村建设一体推进,投入151万元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在受灾严重的差干村罗车至加丰村长布段,7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恢复1.5公里绿美示范道路,补种紫玉兰、红叶石楠等苗木3000株,建成7个绿化示范点,新增绿化面积3万多平方米。
为破解“重栽轻管”难题,差干镇创新推行“网格化管护+全民认养”机制。全镇划分绿化管护网格,由村“两委”干部和驻村干部担任网格员,落实日常巡查责任;同时发动党员群众、志愿者认养新栽树木,挂牌明确管护人,形成“种一棵、活一棵、美一片”的长效管护模式。
据了解,2025年,差干镇计划新增苗木5500株以上,持续推进“四旁”“五边”植绿增绿,引导群众建设“美丽庭院”,以“绣花功夫”打造更多“推窗见景、出门入园”的绿美示范点。
“四旁”“五边”描绿韵
党群共植“幸福林”
春风拂过石正镇,新抽芽的黄金香柳与紫花风铃木在河道旁舒展身姿,石正河两旁的绿植错落有致、景观优美宜人。这番春意盎然的景象,是石正镇推进绿美生态建设的生动缩影。作为省“百千万工程”典型镇,这座依山傍水的客家小镇,正以“四旁”“五边”为笔触,勾勒出乡村振兴的生态底色。
“我们优选适生乡土树种,打造‘一村一景’,既考虑景观效果,更注重生态效益。”石正镇副镇长陈林说。近年来,石正镇紧扣“村旁增绿、路旁成荫、水旁映翠、宅旁飘香”目标,在“五边”区域实施立体绿化。省道225线石正段,黄花风铃木与红千层交替延伸出3公里“黄金走廊”,圩镇入口原本杂乱的边角地变身“口袋公园”,园林式的设计引得赶集群众驻足拍照。陈林说:“我们结合‘微改造’理念,在保留客家传统风貌的基础上,利用闲置地打造了街头绿地,让老圩镇既有烟火气又有‘森’呼吸。”
春风和煦,石正镇高速路口的黄花风铃木迎春绽放。(钟小丰 摄)
漫步南台村法治林,新栽的樱花树苗间立着普法铭牌,政协委员林里紫牡丹与法治宣传栏相映成趣。通过“廿林添绿”大行动,石正镇汇聚社会各界力量打造5个主题林,种下1995株苗木。该镇18个村(居)积极主动与26个结对帮扶支部对接,在房前屋后种下3320棵苗木。此外,与梅州市农林科学院深入开展“科技特派员团队·绿美人才服务团”送科技下乡结对帮扶活动,运用土壤改良技术让石质边坡重披绿装。目前,石正镇已完成年度植树计划的94%,21280株苗木为乡村织就生态锦缎。
作为平远县绿美生态建设的“前沿阵地”,石正镇立足森林资源管理“一张图”,写好“护绿、增绿、活绿”文章,扎实开展绿化行动,全面开展爱绿植绿护绿“1+3”系列行动,突出特色重点。自去年启动绿美行动以来,该镇共投入300多万元对“一轴两带”(圩镇主轴+省道225线产业带+县道020线产业带)、“一河两岸”(石正河及支流)的人居环境进行整治提升,对沿线花池、花带和荒坡地进行绿化提升,栽植树木14500多株,打造了5个面积共2500平方米的梅片示范林,帮助农业龙头企业发挥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于一体的绿色产业项目,实现“绿美”到“富美”的华丽转身。
石正镇立足森林资源管理“一张图”,写好“护绿、增绿、活绿”文章,扎实开展绿化行动。(钟小丰 摄)
上下齐心添新绿
书写发展新篇章
近日,平远县上下齐心、积极开展“廿林添绿”大行动,长田镇广泛发动“绿美长田 美梅与共”2025年全民爱绿植绿护绿捐款活动,联动各方力量,与县人武部等单位共建“国防林”,与中建八局瑞梅铁路项目部共建“党建林”,与长田学校师生共建“成长林”。
今年以来,平远全县2786名党员带头示范,专业技术团队1688人次下沉指导,4853名群众参与乡村绿化,建成20多个主题林、1.89万株新绿扮靓村居,“四旁”“五边”空地焕发新生,新种植各类苗木6.8万株,新增绿化面积53.8公顷、新增绿化里程172.9公里,为美丽乡村再添亮色。
步入龙文-黄田省级自然保护区,站在山顶远眺,群峰起伏,绿波万顷;驻足倾听,山风拂过,鸟鸣林间;深深呼吸,清新的空气伴着峡谷独有的湿润,让人倍感舒适。曾荣获“中国最美森林”“中国森林氧吧”“广东最美森林”称号的龙文-黄田省级自然保护区,既是大自然赐予平远的一本研究生物多样性的“活词典”,也是平远坚持生态优先、守好绿水青山、促进生物多样性恢复的最好证明。
近年来,平远县大力营建阔叶混交林,积极探索创新,坚持推行先造林后补助的造林模式,对低质低效及受松材线虫病危害的松林进行林分改造,持续改善林相,优化林分质量。今年,全县计划完成林分优化提升3.16万亩。目前,按“订单育苗,定向供应”要求已落实林分优化种植苗木112.112万株,完成供苗22.4万株。
作为全省率先试点林长制的山区县,平远县深入推进林长制建设,设立公益林护林员,将全县160多万亩山林通过网格化、矢量化,细化分配至353名村级护林员,每人巡山护林面积约5000亩,实现无缝隙管理。同时,创新实施“林长+警长+检察长”模式,在加强森林灾害防控、强化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保护林地和林木资源等方面工作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从龙文-黄田省级自然保护区的匠心打造,到全民植绿的生动实践,平远县正以“绿”为笔,书写着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篇章。随着八大工程的纵深推进,这个粤东北山城,正朝着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后花园的目标阔步前行。
文/梅州日报记者:叶嘉瑶
图/梅州日报记者:钟小丰
特约记者:吴辉燕 袁志鹏
编辑:罗欢欢
审核:练海林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