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清新、土壤零污染,为石正”客家炒绿“的种植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 钟小丰 摄
在粤北群山环抱的平远县石正镇,一片片青翠的茶园沿着山势蜿蜒铺展,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茶香。作为客家炒绿的核心产区,近年来,随着 “百千万工程”的深入推进,石正镇以茶为轴,撬动农业转型升级,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产业融合、共同富裕的乡村振兴新路。
百千万工程赋能 茶产业激活乡村振兴新引擎
石正镇种茶史可追溯至唐宋时期,“南台茶”曾为贡茶,“客家炒绿”制作技艺更承载着独特的客家文化基因。
近年来,石正镇党委政府将茶产业确立为农业主导产业,构建“政府搭台、企业唱戏、茶农参与”的发展格局,重点培育平远源丰、园山湖、大粤茗珠三大龙头企业,形成集种植、加工、科研、文旅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我们以茶为媒,整合三大龙头企业资源,构建‘种植-加工-销售-文旅’一体化链条,让一片叶子富一方百姓。” 平远县政协副主席、石正镇党委书记李新兰说道。
目前全镇年产茶青2200吨、成品茶550吨,综合产值超1.6亿元,茶产业已占全镇农业总产值的主导地位,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标准化有机种植技术覆盖全镇,茶地园林化、管理科学化的现代农业图景已然成型,成为名副其实的“黄金产业”。
文化赋能则为产业注入灵魂。石正镇深挖“客家炒绿”非遗技艺,以“客家炒绿、梅片研学游”等为主题,串联石正湾、华清园、园山湖、大粤茗珠、石正云雾、南台村古村落等打卡地,以塑造石正茶香节品牌和棋类、球类赛事活动为媒介,积极对接广东旅控集团、客都文旅龙头企业,探索符合本镇实际和特色的旅游产业化之路。
这座以“南台茶”闻名、孕育客家炒绿技艺的千年茶乡平远石正镇,正以“党委引领、企业带动、科技赋能”的发展新模式,书写着“一片叶子富一方百姓”的振兴故事。
传统茶企守正创新 有机种植铸就金字招牌
在平远县石正镇海拔600余米的云雾山间,千亩生态茶园层层叠翠。近日,记者走进平远源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茶园基地,探访这家扎根山区17年的茶企如何以传统茶产业为笔,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空气清新、土壤零污染,这是石正镇最珍贵的自然资源,也是我们茶产业发展的基石。”源丰公司生产经理凌宏锋告诉记者,公司自2007年选址石正镇,正是看中其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经专业检测,茶园土壤富含硒元素,PH值、有机质含量等指标均达优质茶种植标准,加之600米高山常年云雾缭绕,孕育出“石正云雾”系列茶叶特有的甘醇与清香,连续13年通过中国、欧盟、美国、日本四重有机认证,出口至日本、新西兰等高端市场,成为梅州客家炒绿“出海”的标杆。
依托生态优势,公司建立起1220亩种植基地,其中有机茶园600亩,严格执行国际有机种植标准。通过“企业+基地+农户”模式,带动周边村民参与茶叶种植,帮助农户增收致富。
在传统制茶技艺基础上,源丰公司引入现代化生产体系。“我们既保留客家炒绿非遗工艺,又通过设备升级实现标准化生产。”凌宏锋表示,公司每年都会组织技术培训,教授茶农使用机械采茶设备、有机种植技术,使亩产提升,从而种植出更多的优质茶。
同样作为石正镇传统茶企的代表的,还有平远园山湖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作为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园山湖农业公司从源头把控品质,以“自种自产自销”模式构建了1605亩高山有机茶园,并配套2500亩备耕土地,形成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的全产业链。“我们坚持‘质量第一’,只有标准化生产才能让石正茶叶赢得市场信任。”公司负责人表示。目前,公司已通过杭州中农质量认证中心“有机认证”及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成为当地茶产业提质增效的标杆。
产业的蓬勃发展直接惠及当地百姓。目前,该公司吸纳113名员工就业,其中超八成来自周边村镇,并通过土地流转、技术帮扶等方式带动周边农户增收。“在家门口就能学到种茶技术,收入也比以前稳定多了。”下丰村村民凌大姐感慨道。
石正“客家炒绿”产品一览 (李子莹 摄)
茶农故事 绿叶背后的幸福密码
清晨六点,54岁的刘添兴准时出现在自家茶园。露水沾湿了裤脚,他弯腰查看茶芽长势,动作熟练地摘下两片嫩叶搓了搓:“今年春茶品质不错,能赶在清明前收完。”这片60亩的茶园,是他从父亲手中接过的“传家宝”,如今每年能产出20多万元产值,还带动村里十几户乡亲种茶增收。
“我18岁就跟着父亲学手工炒茶,铁锅温度高,手被烫出水泡是常事。”刘添兴摊开粗糙的手掌,指节上的老茧清晰可见。刘添兴是石正镇安南村人,祖上就是种植茶叶的,从小到大就一直和茶叶打交道。刘添兴告诉记者,自己通过外出学习种茶制茶技术,并尝试改良传统工艺。他用山间野花窨制茶叶,调整发酵时长,最终研发出带有天然花果香的特色茶。“萎凋要控温控湿,揉捻力度要均匀,特别是火候和温度,差一点味道就变了。”今年他的茶叶就已经被预定超500斤,客户大多都是来自本地。“我的茶叶都是通过口碑相传,大家喝了都说好,然后介绍来我这边购买。” 刘添兴说道。
在石正镇,这样的故事正在众多茶农家中上演。正如刘添兴所说,“我们不是守旧,是在用新的方式讲述古老的故事。”当前,石正镇以茶为笔,绘就了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在这里,传统与现代交融,生态与经济共生,客家人对土地的深情与对未来的憧憬,正随着茶香飘向更远的地方。“我们不仅要让世界喝到客家好茶,更要让这片绿叶成为共同富裕的‘金叶子’。” 平远县政协副主席、石正镇党委书记李新兰说道。
工人正在进行石正茶的筛选 (钟小丰 摄)
新锐茶企破局深加工 携手新茶饮开辟产业新赛道
在高铁飞驰的车厢里,一杯杯飘散着客家炒绿茶香的轻奶茶,正成为连接传统茶文化与年轻消费群体的新纽带。近期,广东大粤茗珠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客家炒绿系列奶茶,已正式登陆成都等地的高铁网络,并把各类新茶饮运用茶叶进入到诸多知名茶饮品牌,标志着梅州的传统茶企逐步迈入新式茶饮赛道。
走进大粤茗珠的研发车间,茶香与奶香交织的气息扑面而来。企业负责人沈允锐手持特制的客家炒绿奶茶向记者演示:杯里先倒入预先泡好的客家炒绿茶,只需注入鲜奶和糖浆摇晃,30秒即可获得一杯现制奶茶。亲身感受到真茶,真奶,真健康的轻乳茶。“我们保留了传统茶类的精髓,但应用场景已从茶台延伸到高铁、奶茶店这些现代生活空间。” 沈允锐说道。
这款拳头产品客家炒绿轻奶茶,源自梅州特色炒制的传承工艺。经280℃高温炒制的绿茶,与鲜奶碰撞出独特的茶香气,上市半年已覆盖沈阳、成都等铁路局高铁线路,配套的定制杯体、吸管等全产业链解决方案,让传统茶企实现了从原料供应商到场景服务商的跨越。
目前,企业年消耗茶叶原料达几百吨,除本地客家炒绿外,还与广西茉莉花茶、潮州凤凰单丛等产区建立合作,形成跨区域的茶产业联盟。沈允锐告诉记者,为了让梅州人民也能品尝到客家炒绿奶茶,与梅州骏升合作普及梅州市场,在梅开设有客家炒绿奶茶体验店,成为来梅游客及客家年轻人爱喝的一款强复购产品。
“茶的本质从未改变,改变的是它与时代对话的方式。” 沈允锐看着正在打包运往外地的定制茶叶,告诉记者,目前他们正在以“茶叶深加工”开辟新赛道。据了解,公司创始人沈允锐作为制茶世家第三代传人,带领团队研发茶饮料、袋泡茶、调味茶等创新产品,服务国企、上市茶饮公司、高铁、京东等头部客户。2023年,公司获批“梅州市茶叶深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联合万亩茶山打造供应链体系,将传统茶叶转化为即饮茶、杯子茶等快消品,让客家茶香融入现代生活场景。
“传统茶企守护品质,创新企业开拓市场,二者互补让石正茶产业更具韧性。” 沈允锐说道。
茶农正在茶田采摘新鲜的”客家炒绿“春茶(钟小丰 摄)
文:梅州日报记者 叶嘉瑶
图:梅州日报记者 钟小丰 李子莹
编辑:杨舒琳
审核:张英昊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