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远这片孕育希望的土地上,有一位教师以热爱为笔,以坚持为墨,书写着乡村教育的美好篇章。她,就是全国优秀教师、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及梅州市首届嘉应名师——刘静娴。二十四载春秋,刘静娴用智慧与汗水,点亮了乡村学子的心灵之光。
教育初心 创新教学
刘静娴的教育生涯始于中师毕业后的那个夏天,年仅18岁的她,带着对教育事业的满腔热情,踏上了梅州乡村的讲台,从此默默耕耘,一干就是二十四年。期间,荣誉接踵而至,但对她而言,最大的成就不是那些闪亮的头衔,而是学生们求知的眼神和家长们由衷的感激。她常说:“是这片热土上的前辈、领导和同伴的鼓励、陪伴,让我在教育之路上越走越坚定。”
多年来,刘静娴秉持“启智数学”的教育理念,强调数学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思维的启迪。在她的课堂上,学生们不仅要学会解题,更要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的思维解决问题。为此,她创新性地推出了小讲师制度,鼓励学生走上讲台,成为小老师。这一举措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让他们在“输入—输出—内化”的过程中,实现了对知识的深度理解和掌握。
刘静娴老师在给学生上课。
“小讲师制度让我看到了孩子们的成长与自信。”刘静娴自豪地说。学生们在准备讲解的过程中,不仅要学透知识,还要学会如何表达,这一过程促进了他们对知识的深度加工和系统化构建。通过小讲师制度,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更学会了如何学习,如何与他人分享,实现了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索的转变。
面对不同数学基础和学习能力的学生,刘静娴始终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在小讲师制度下,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成为小老师,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驱使他们主动学习,积极探索。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她更是倾注了大量心血,耐心指导,帮助他们树立信心,逐步克服困难,享受学习的乐趣。
“刘老师的数学课很有趣,她教会我们如何思考,如何自信地表达。”东石中心小学的学生肖华轩兴奋地说。另一位学生林文琪则感慨:“刘老师从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她的耐心和责任心让我们感受到了学习的温暖。”
迎难而上 不断提升
面对山区教学条件有限、团队薄弱等挑战,刘静娴没有退缩,而是选择迎难而上。她一边潜心教研,一边大量阅读专业书籍,积极参与各项培训,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同时,她还积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将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和技能无私地与团队分享,带动更多教师投身到学科研究中。
紧跟时代步伐,刘静娴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助力数学课堂。她带领学校数学组老师依托“智慧教育”“美篇”平台,录制并宣传学生的讲解视频,促进了共学共生,有效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刘静娴老师正在备课。
面对新课标带来的挑战,刘静娴积极应对,注重整体意识和结构化教学。《圆的认识》这节课,她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学习其他平面图形的方法,唤醒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迁移性学习,帮助他们形成结构化的学习路径,同时鼓励学生上台讲解,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数学概念,还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刘静娴深知教育的深远意义,她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长远发展。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阳光下快乐成长,让教育成为改变命运的钥匙。
“站在新的起点上,我将继续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坚持立德树人,为耕种者培土,为远行者铺路。”刘静娴深情地说。她希望能够传承一种力量,让更多乡村学校的孩子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让教育之光照亮他们的未来。
刘静娴的故事是乡村教育的一个缩影,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教育的情怀和担当。她说,在未来的日子里,她将继续在乡村教育的道路上砥砺前行,希望为更多的孩子带去知识的光芒和希望的力量。
梅州日报记者:叶嘉瑶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李舒宇
审核:蔡颜颜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