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平远·程乡

传家有道 处世有方

——走进中行镇味真草庐看饶氏家风家训

●文/朱双玲 林绪远

味真草庐饶氏四世行医,人才辈出。(朱双玲 摄)

平远县中行镇马坪有一个叫味真草庐的饶氏祖居。自建成以来,历代人才辈出。200多年来,饶氏在其繁衍发展中,不仅有医术精湛、医德高尚,深得乡人敬重的四世行医佳话,还有饶菊逸、饶信梅“父子县长”同时各领百里的传奇,同时也是“科技父子”饶展湘、饶德燊的故居。味真草庐为何能人才辈出?传家有道,处世有方,或是其重要原因。

四世行医救世济人



“饶家是医药世家,四代行医,一直坚持慈悲为怀、悬壶济世。味真草庐寓意‘药味’绝对‘真’,因此祖居取名‘味真草庐’。”说起味真草庐的由来,中行镇党委委员张国权娓娓道来。

味真草庐建于清嘉庆年间,整体结构紧凑精巧,屋内雕刻精美,是典型的客家民居建筑。味真草庐坐北朝南,两堂两横一围龙,占地1170平方米。屋前东、西各设门楼一座,西门楼额书“味真草庐”。正门石柱楹联为“近水绕门蓝作带,远山当户翠为屏”。

味真草庐饶氏是医学世家,四代行医。有的在乡村游医,广受欢迎;有的开堂坐诊,无论早晚;有的创制奇方,名播邻省;有的长期在救济院、公立医院为民服务。他们秉承“要有公正爱人之心”“做事必须有恒心”的家训,以德为先,悬壶济世,传为佳话。

一世祖饶立清,是草庐一代名医。于清嘉庆年间从梅县书坑来平远行医。其以游医为主,背漆匣药箱来往于平远仁居、东石、八尺、河头、中行、大柘等地,深受村民喜爱,患者见之病状似立减。

二世名医饶璧堂(1839-1929),为立清次子,名利常,号璧堂,从小随父行医,为人聪颖,经常向其父请教疑难问题。长大后继承父业,以医世济人为本,在中行开设“广济堂”药店。对病患友善细心,无论寒暑早晚,病患求医,即诊即治,医术载誉县内外,以至于邻省江西寻乌各乡民到求医者络绎不绝。看病后取中草药熟练到不用秤,随手抓来,分毫不差。首创“惊风丸”,治疗感冒、小儿惊风,疗效奇佳,成为附近百姓居家必备良药。

三世名医饶士芳(1872-1949),璧堂第四子,字兰瑞,号菊逸,于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考取秀才。初从政,后则继承父业,对中医精益求精,擅长医治瘟病湿毒。其医德高尚,亲近民众,民有所请必前往。1935年5月1日,平远救济院在县城仁居南门外吴家祠成立,饶菊逸任该院医务主任,长期坐诊,“不计名义,为民众施医,十余年如一日”,成为平远名医。

到四世,饶氏有更多后人加入行医队伍,先后有饶衍梅、饶上梅、饶桂苑、饶桂鑫、饶信梅、饶洁梅等6人。他们坚守和传承诠释着祖上医者仁心的誓言,从医地域也从平远走向各地,成为名副其实的“医四代”。

“父子县长”各领百里



饶菊逸曾担任广东崖县(今海南三亚市)知事、平远县县长。崖县民族主要是黎族,他担任崖县知事期间,处理民族关系非常成功。饶菊逸子饶信梅,曾任江西虔南县(今全南县)县长。

清末废科举,兴学校。光绪三十四年(1908),平远创办了东石铁民高等小学堂,饶菊逸被聘为教员。宣统二年(1910),为平远中学堂监督(校长)。他于兴学育才之余,致力于民主革命,加入同盟会。辛亥光复之役,曾随姚雨平北伐,多所策划。1913年,出任广东崖县知事。卸职后至上海,佐叶楚伧办报。不久回县,先后任县劝学所所长、民团局局长。1923-1924年冬,在广州任大本营电务室主任。后两年闲居汕头时,其父年近90岁,于是回乡奉养,从此一直致力于桑梓公益事业。1931年,邑人重其德望,推为县长。翌年8月,其长子信梅,出任江西虔南县县长,父子同时各领百里,一时传为佳话。

饶信梅(1898-1980),字桂征,饶菊逸之子。1926年7月毕业于南京国立东南大学(中央大学),历任上海商品检验局技师、江西虔南县县长、陆军一五七师中校军法处处长、五华县税务局局长、陆军军医学校(国防军医大学)主任秘书、广东省农业局(处)主任秘书、岭南实业公司副总经理,广东省教育厅第一科科长。20世纪50年代起,执教于香港,曾任香港嘉应五属同乡会副理事长。

“科技父子”薪火相传



饶展湘(1921-1998),1941年5月在东山中学就读时加入中国共产党,1942年春,回乡到中行植基小学任教。1947年5月于中央大学航空工程系毕业,曾担任南京地下党学区党委大专分委党委书记。其后历任沈阳111厂工艺科长、410厂党委委员、总工艺师、原三机部625所第二研究室主任、副总工程师等职。他是我国首台航空喷气式发动机(于1955年元旦成功制造)的总工艺师,曾任国防出版社社长。组织和亲自参与攻克喷气式发动机的核心技术涡轮风扇、涡轮叶片等技术难关。曾组织实施111厂和410厂两个厂的工艺布局、工艺设计、工艺规程的翻译和修正。因成绩突出,工作任劳任怨,被评为工厂最早的先进工作者。

饶德燊(1943-2006),展湘长子。1966年7月毕业于北京航空学院有翼导弹弹体设计与制造专业,自1991年起历任中国兵器工业208研究所副所长、副书记兼工会主席等职。高级工程师,研究员,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获全国科技大会奖1项、部级技改二等奖及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各1项、国防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国防科学技术二等奖2项。曾任多项轻武器技术预研和型号研究的总研究师或总设计师。

随着时间推移,人口繁衍,“味真草庐”子孙开枝散叶,衍播八方。辛亥革命岁月,曾有同胞兄弟参与北伐、同袍勠力建设公路。抗日战争时期,也不乏投身抗战儿郎。耕读传家,更是闻名乡里,先后走出50多位大学生,士农工商科教军,各行各业不乏拔尖人才,曾有两人先后出任平远中学校长,还有专家教授、处级干部10余人。

如今,经过祖上不断传承发展的人生“五要”(要有强壮体魄、正当职业、精湛技能、广博知识、公正爱人之心);人生“五戒”(戒嫖、赌、毒、贪、奢);做人做事立壮志,勤读书;重团结,须和睦;耐劳苦,崇俭朴;勿以纤芥为争,勿以小事仇;做事必须有恒心、有方法;自处“四自”(自责自强自勉自计)等饶氏家训,时刻警醒着饶家子孙无论从事何种行业,都要始终秉承家训的要求,从商童叟无欺,从政廉洁自律,从教春风化雨……

又到粽叶飘香时

●钟金红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粽香四溢,艾叶流芳,又一个端午节来了。

提起端午节,记忆里储存着的许多片段,烙印最深的便是母亲亲手包粽子,父亲下厨蒸粽子,一家人团圆过节的幸福时光。

端午节的前一天,母亲是最忙碌的一个。她早晨5点多就起床,准备包粽子的材料。拿出早已洗净的箬叶、淘浸糯米、搓绿豆皮、煮箬叶、切五花肉、剥咸蛋黄、焖炒冬菇,一切准备就绪,母亲就坐在小凳子上,包起了粽子。她拿起一片箬叶,弯成漏斗的形状,抓一把糯米,均匀散放在叶子底部,再铺一层绿豆,挑选肥瘦适中的五花肉,往中间一放,按两下,把切好的四分之一咸蛋黄放置中间,两头镶嵌冬菇,然后依次重复开头的步骤,又沿着箬叶的边缘绕多几层叶子,轻轻拍一下粽身,好让米厚实些,再将箬叶往左向下相折,拿起绳子紧紧绕上两三圈,打结,就完成了。

不一会儿工夫,母亲就包满了一大盆粽子。父亲则一只接一只把又大又粗的粽子放在铁锅里,先大火煮沸,再转小火慢慢蒸。三四小时过后,粽子已熟透,父亲打开锅盖,用长长的筷子夹起热腾腾的粽子,放在风扇底下吹干吹凉,接着又开始蒸第二锅。

一片片清香的箬叶、一粒粒晶莹的糯米,变成了一个个诱人的粽子。箬叶清新怡人的香气溢满整个客厅,仿佛享受了一场浓得化不开的芳香盛典。此时,闻着箬叶的香味,早已饥肠辘辘的我忍不住解开了绳子,撕开了箬叶,香气更盛,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是糯米夹杂着箬叶的香气!那熟悉的味道沁人心脾,成了我的一种寄托。

小时候,家里穷,包粽子的食材只有糯米和灰水,没有冬菇、蛋黄、虾米、猪肉、腊肠等。我们全家都喜爱吃粽子,母亲年年都会包粽子,不仅是在端午节,而是一年会包上好几次。一家人围坐在小小的桌子边,吃着母亲包的粽子,感觉很温馨、很幸福。

从小到大吃的粽子,都是母亲亲手包的。从箬叶的清洗到糯米的浸泡,从食材的准备到粽子的包裹,旁人是插不得手的,说是怕破坏了品相和味道。青绿的箬叶,白胖的糯米,被母亲娴熟的巧手包裹在一起,用棉线绳扎好,三角形的粽子就像一串串吉祥的灯笼,饱含着母亲浓郁醇美的母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现在,母亲离开我们已经三年了。这三年来,我们吃的粽子不乏一些高档产品,但总觉得缺少了一种味道。吃粽子的时候,总有一种说不明、道不清的情愫萦绕在心头,总会想起小时候吃粽子时的画面,总会想到母亲包粽子时的情景。

梁实秋在其散文中,把端午节称为“粽子节”,他这样写道:“那沿街卖的‘粽子’,包得又小又俏,有加枣的,有不加枣的,摆在盘子里齐整可爱……我参考众意,觉得今天叫作‘粽子节’比较的亲切些。”可见梁实秋笔下的“粽子节”,与我们在年少时对端午节的初印象一致。

随着时代发展,人们给这个节日融入了更多的情感,使之更能“适应”现代社会。人们在箬叶里包裹的食材也逐渐丰富起来,除了传统的灰水粽,还有水果粽、豆沙粽、枣子粽、香芋粽、肉蛋粽、香菇粽、莲子粽等等,其种类可谓琳琅满目、五花八门。从一度的“天价”“高端”礼品,回归传统美食“本色”,粽子摆脱了人情的累赘,剩下浓浓的亲情。

久违的蛙鸣声

●姚良明

春夏之交的天气变幻莫测。上午先是阳光明媚,接着是一场小雨不期而至,飘飘洒洒地一直到午后。雨乍停,我便到离家不远的一处湿地听蛙鸣。

湿地是一口足球场大小的池塘,由于荒废多年,有一部分成了村民的菜地。周围长着茂密的油草,簇簇拥拥,几乎把池塘遮掩,只剩下中间一汪碧水,水面上有几只水黾在游弋。

风景不算美丽,但朴实自然。走在塘埂上,扑面而来的是湿漉漉的空气,让人感觉到一丝丝冷意,旷野中不见人影,更显静谧。突然,那边的草丛里传来的青蛙“呱呱”叫声,打破了池塘的宁静。不一会儿,这边的草丛有了回应,声音此起彼伏。想起陈淏才《花镜·养麟介法·蟾蜍蛙》中“一蛙鸣,百蛙皆鸣,其声甚壮,名蛙鼓”的词句,意境深远。

我定睛搜索草丛,始终未见着青蛙们的身影。而记忆的荧屏上,很快浮现出那大大的眼睛,青青的皮肤,善于跳跃的小精灵模样。儿时常去抓青蛙,挖一条蚯蚓,用缝纫线系着,到芋头地、南瓜地钓青蛙,每次都收获满满,给家里喂鸡鸭。后来上学了,知道了青蛙吃害虫,对农作物有益,就没再去钓青蛙了。

青蛙越叫越欢,声音洪亮,幽幽草丛仿佛藏伏着千军万马。说实话,我从来没有见过这种大阵仗,不禁惊叹这块湿地环境的优渥。

蜗居小城数十年,熟悉了小城的街巷阡陌,习惯了小城的车鸣人喧。红绿灯、斑马线,拘束着人的行为举止,生活在规圆矩方的窠臼中。于是,偶尔会思念旧时恬静清新的田园生活,惦记乡间蛙鸣的天籁之音。

很多人不喜欢蛙鸣,把蛙鼓与蝉噪形容为浅见薄识,其实有失公允。动物鸣叫是一种生理现象,繁殖期的公蛙会鸣叫,用声音去赢得雌蛙的青睐。时下多雨,雨后气压下降,空气中的水分增多,青蛙们的皮肤得到充分的湿润,变得特别活跃,便开始鸣叫起来。当然,雄蛙的声音会响亮些。

“恰则黄昏雨便晴,青塘迤逦尽蛙鸣。”青蛙们鼓起腮帮在鸣叫,虽然声音杂乱、单调、无韵味,但我感觉是那么悦耳,那么动听,为之陶醉。这是青蛙王国的一场时令盛会,一种情感的宣泄,不在乎多少听众,不需要鲜花捧场,尽情地唱着自己的棹歌。倾听蛙声,感受大自然,感受自己的心声,我似乎听懂了隽永的词意,领略了快乐的真谛。

夕阳西挂时分,像是接收到指令一样,湿地蛙鼓戛然而止,音乐会落幕,我也踏上归程。春风轻轻拂过,青草挥着小手仿佛跟我说再见。塘面上,偶尔有白鹭在低飞,草丛间,有漂亮水鸟在出没。湿地犹如一幅意境悠远的水墨画,透着一种无言的静美。

平远,忘不了你

□王巧忠

走过四季 无法忘记你

闽粤赣边的这片

生我养我的红色土地

是你温情的目光

陪伴我行走千里

还有那程旼古贤的教化

烙印在心底

走遍世界 最爱的还是你

大美平远的每一处山水

都是那么神奇

忘不了悠悠南台

有我许下的三世相遇

忘不了相思谷里

写下的千年相思意

最爱在石龙寨上

听星星细语

看平城灯火万里

最爱在月亮升起的夜晚

唱起山歌把你细细回味

最爱在围龙屋里

欢聚一堂老少同欢喜

最爱共同喝一碗客家娘酒

醉在你怀里

哦,美美的平远怎能忘了你

走过四季 无法忘记你

每当杜鹃花开

总会让我魂牵梦萦

忘不了荡舟大河背

卷起一帘的烟雨

曾记否踏遍五指峰

寻访贵妃的动人故事

走遍世界 最爱的还是你

这座美美的小城

谁来了都不想离去

不管是白天的豪迈

还是夜晚的妩媚

你的万种风情

都刻在了我心里

最爱在石龙寨上徜徉

与星星一起

把璀璨的灯火写进梦里

最爱与月亮深情对视

回味你的千年韵味

最爱在围龙屋里陶醉

老老少少久别重逢的欢声笑语

最爱大家举杯欢聚

把祝福融进香甜的酿酒里

哦,美美的平远怎能忘了你

哦,美美的平远

你就在我心里

        石正风貌

□刘福良

仲冬伊甸隐春滋,妙手丹青俏丽诗。

泛绿田畴花艳艳,蒙烟堤岸柳丝丝。

琼楼栉比围龙碧,玉镜波澄彩带迤。

紫陌穿梭生气笼,升平鼓乐尽情怡。

瑞盈村廓艺文滋,雅典精微建筑诗。

斗拱飞檐镶凤羽,雕花塑锦嵌金丝。

山灵水秀神灵显,客式围龙玉饰迤。

古色古香存古意,申遗七座令人怡。

神奇阎里惠风滋,高质乡村发展诗。

锦缎缣缃勤引线,精编巧织善牵丝。

梧桐茂盛凤巢绮,产业兴隆道坦迤。

砥砺中枢齐俯首,复兴圆梦庶黎怡。

尊崇耕读典文滋,世代钟灵毓秀诗。

棫朴芃芃充栋宇,衣冠楚楚隐金丝。

翰林气象星箕照,洙泗遗风村郭迤。

国省局厅人物涌,思乡荫庇子民怡。

甘棠垂爱爱心滋,大禹重生治水诗。

两岸金堤镶玉瓣,一条银带绣青丝。

网红桥坝哗哗唱,着绿裙衫阵阵迤。

祸害根除添福祉,游人摇拇媪翁怡。

得天独厚自然滋,陆羽巡茶七碗诗。

云雾园山千亩绿,南台村落万丛蕤。

红袍龙井销方妒,环保丰硒饮客迤。

甘澍春风吹玉叶,飘香久远品人怡。

注:石正有云雾、园山千亩茶场和南台山周围茶山。



编辑:罗欢欢

审核:练海林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