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平远·程乡

家传恕道 里载仁风

——从近道居看曾昭鉴家族家风家训

■ 朱双玲 林绪远

清朝末年,平远县东石镇圩西边百余米的地方,有一座民宅“近道居”。屋主曾昭鉴是平远新学开拓者,他认为自己平生以行道为怀,希望自己和家人讲话做事都要合乎“道”,故把这屋起名为“近道居”。为了阐明这个道理,他还特意在近道居大门题联:“家传恕道、里载仁风”。

▲150多年历史的近道居优良家风绵延七代,生生不息。

如今,150多年过去了,近道居传承的七代200多人秉承着“家传恕道、里载仁风”的家规家训,从东石镇双石村走向世界各地。

家规源于祖训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道传一贯

近道居建成于1908年,坐西向东,是典型的二层客家杠式屋建筑,共16间3厅5舍2天井。1930年重修,2013年被列为第五批平远县文物保护单位。

进入近道居,刻在大门入户屏风后墙上的家规特别引人注目,上面印着20字的曾氏祖训:“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耕田好,读书好,识好便好”。“这是高祖留下的曾氏祖训,房屋重修时我叫人书写刻在这里。”近道居第五代传承人曾于冰指出墙壁上的祖训一字一句念了出来:“希望祖上创立的优良传统,能一代一代传承下来。”

“我认为曾氏家规家风的关键就在‘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八个字上。”近道居第五代传承人曾繁仁虽已90岁高龄,但说起祖上留下的家风家训时仍思维清晰。小时候,父辈经常教育我们子子孙孙都要勤于读书,从书中获取知识,领悟为人处世的道理,做一个道德品性好的人。“如果子孙都这样做了,良好的家风就一定可以绵延下去。”曾繁仁说,虽然因为“出身问题”,他们一家在“文革”中受尽折磨,但始终没有忘记祖上留下的家规,并且一直教育子孙“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这与曾昭鉴所倡导的“家传恕道、里载仁风”是一致的。

以仁孝礼仪立身

“一门四杰”在历史舞台上各领风骚

梳理曾氏家族谱,近道居孕育了民国时期历史上比较知名的曾昭鉴父子四人。曾昭鉴是平远新学开拓者,为平远教育殚精竭虑;其子曾养甫历任国民政府建设委员会副委员长、浙江省建设厅厅长、铁道部政务次长、广东省政府委员兼广州特别市市长、广东省财政厅厅长、军事委员会西南运输处主任、滇缅铁路督办、交通部部长兼军事委员会工程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另有两子曾宪立和曾宪猷,分别留学德国和意大利,获得医学博士和农学博士。近半个世纪以来,曾昭鉴父子四人在不同领域各领风骚。

曾昭鉴 (1867—1922),字玉如,别署钰彝。年逾三十时被取为县附学生员,俗称秀才。其时,科举将废,两广总督岑春煊,设立两广学务处,继设学务处练习所师范馆。平远县选送曾昭鉴及林商翼入所学习。1906年毕业回县后,曾昭鉴即在当时的县城仁居设立速成师范传习所,将原有的学宫、明伦堂、考棚,修葺为所舍。速成师范传习所停办后,曾昭鉴进以创办中学,筹集经费,订立章程,于1907年奉准立案,定名平远县中学堂,嗣后又接任平远县劝学所所长,以完成县立中学及全县初等、高等小学的创建,绩效昭彰。

民国初年,曾昭鉴因病辞职,回家养疴,但他心心念念平远的教育事业,所以带病留任平远县立中学及东石乡公立铁民高等小学董事,参与规划改进。民国以来,平远中学毕业生,赴南京、上海、北平、天津、广州升学者与日俱增,应该说是曾昭鉴竭力倡导新学的成效。

曾昭鉴极能适应时代潮流,不但精于旧学,还喜读新画报,接受新知识,故其见解过人,在乡里德高望重。1922年8月,曾昭鉴因宿疾,在近道居辞世,享年56岁。曾昭鉴逝世时,北京大学文学院李秀藩(平远东石人,彭湃故交,国民党左派人物,1926年任广东陆丰县县长,参加了1927年4月26日中共东江特委领导的陆丰起义)曾敬致挽联,名为“钰彝世伯大人千古”:“有化者,有化化者,天行物化,化了我公原来不生还不灭;是梦耶,是梦梦耶,人生如梦,梦中俗子那能无喜亦无悲。”

其三子曾养甫(1898—1969),名宪浩,字养甫,以字行。在家乡读完小学、中学后,1923年毕业于国立北洋大学矿治学系,同年秋自费赴美入匹兹堡大学研究院深造。1926年春获得硕士学位后回国。历任国民政府建设委员会副委员长、浙江省建设厅厅长、铁道部政务次长、广东省政府委员兼广州特别市市长、广东省财政厅厅长、军事委员会西南运输处主任、滇缅铁路督办、交通部部长兼军事委员会工程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为了促进国共两党联合抗日,曾养甫代表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代表进行了长达11个月(1935年11月至1936年9月)的谈判,并有书信与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共领导联系,为第二次国共合作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五子曾宪立(1904—1998),自幼天资聪颖,16岁考取上海同济大学医科,修完前期课程,于1928年前往德国明兴大学留学,1935年获医学博士学位后回到国内。曾宪立先任教于江苏省立医政学院,并负责附属医院的筹建工作。接着,受聘国民政府铁道部医务专员,负责策划铁路沿线医疗机构改建工作,即把全国铁路沿线现成的93间公私医疗机构尽速改建成伤兵医院。1936年8月,曾宪立担任广州市立医院院长。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后,曾宪立随难民向西南后方转移,任滇缅铁路主任医师,主管全路医务,驻扎在祥云县。解放战争期间,曾宪立随国民政府卫生部迁移广州。旋即呈辞,转赴香港,续程远征南洋,卜居马来西亚之沙巴州首府亚庇市,从此悬壶济世,长达27年,后来移居加拿大温哥华安度晚年。

续写家风故事

“近道居”从东石走向世界

近道居客厅的墙上挂满了曾昭鉴及其子孙的照片。“这些都是叔公他们从国外寄回来的,我们整理好挂在墙上,就是要让后辈记住祖辈的家国情怀。”曾繁仁说,养甫、宪立、宪猷三兄弟无论走到哪,都记着近道居的祖训。其中宪立从马来西亚到加拿大,所到之处,都把房屋命名为“近道居”。其还喜欢写诗填词,著有《近道居诗稿选集》。

民国35年(1946),曾养甫捐赠100万元国币给平远第一中学兴建纪念台。民国36年,捐赠50万元国币给长田中心小学学校资助办学。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曾宪立捐资在平远家乡设立“曾宪立医学奖学金”,对鼓励平远医科学子的成长发挥了较大作用。

“正是受曾昭鉴父子四人的影响,我们后辈才时刻不忘祖训。”曾于冰说,后代子孙中有成就的多达100余人,大都分布在美国、加拿大、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成为各行各业的精英,绵延七代。“我认为,祖上家风的精髓,就是以德为本,以勤为鉴。这是一种人格修炼,一种处世哲学,一种家族传承,值得我们今天的人去学习和借鉴。”曾于冰说。

楼上楼下

■ 陈丽

在钢筋水泥的森林里,“隔重门户隔重山,隔层楼板隔层天”,一堵墙一扇门可以把人与人隔开,只是一堵墙一扇窗还不足以隔绝声音。秀秀刚搬来时,也就上下班、拿快递和扔垃圾时,与面善的邻居点点头打个招呼,偶尔心情好逗逗小孩,一般情况大家都是一声不响打个照面,各自看手机搭乘电梯。

秀秀的睡眠有点浅,近来发觉,半夜里不知道楼上还是楼下,时不时传来婴儿的啼哭,一阵一阵撕破了宁静的夜晚。许是孩子饿了,许是哪里不舒服了,许是“中了邪”。十多年前,自己的儿子也有一段时间当过“夜哭郎”——常半夜里莫名其妙地啼哭,换尿布还哭,喂奶也安抚不了,往孩子屁股眼吹烟、熏香都没用,只好抱着孩子作摇篮状在房间里走来走去,轻声地哼唱,直到累得坐在藤椅上,双手搭着两边,孩子在怀里渐渐安睡,自己也困得瞌睡……谁家宝宝没有过昼夜颠倒呢?回忆着,秀秀也在隐约的“白噪音”中再次入梦。

阳台外,平常可以听到邻居家煮菜锅铲瓢盆和滋油进行曲,可以听到孩子们打闹、大人吼骂声,偶尔也传来歇斯底里吵架踢门声,烟火人间,每天都在上演着鸡飞狗跳或岁月静好的交响曲。一日,秀秀在阳台浇花,无意中听到头顶传来非常清晰的打火机声和讲手机的普通话:“老杨,是的,我老婆生了二胎,我请假回老家来了……”答案揭晓,原来正是楼上传来的婴儿哭声。

也不知道过了几个月,啼哭声倒没有了,大清早秀秀总被楼上一阵急促的半大不小的脚步声吵醒,秀秀瞪着天花板,心想楼上孩子长得那么快吗?这个早起的声音吵得秀秀比平时醒来要早了一个小时,让想睡懒觉的她苦不堪言,直盯着睡房上那块天花板,责怪开发商筑得那么薄!

一个周末,秀秀到楼下拿快递,上楼时和一少妇同时进了电梯,按了楼层才看出是楼上楼下邻居,两个女人就互问了几句。原来,楼上的小姐姐每天早上着急跑去主人房看小弟弟是否醒来,妈妈在厨房做早餐后要悄悄送姐姐上学。她老公在福建打工,她留守带俩娃。二宝妈妈略带歉意地说,不好意思吵到你啦。秀秀笑笑说没事。之后楼上安静多了。

日子如流水,春去秋来。突然一天,睡梦中的秀秀又被“蹬蹬蹬”一连串的小脚丫重音吵醒了,想来楼上的小家伙学会跑了。秀秀脑袋里能算出,这小脚丫跑了几步,从门外跑进屋里,又从屋里跑去客厅。天天如此啪啦啪啦地跑,像机关炮一样,好烦啊,宝妈就不能教孩子好好走路吗?这样的日子忍了好久。独居的秀秀平时大部分时间都交给了工作,眼看这天周末想睡回笼觉却被震得头痛欲裂。越想越烦躁,她一骨碌起来,穿着家居服就气冲冲按响了楼上的门铃,这次无论如何要提醒!

开门的是读小学的姐姐,宝妈招呼过来。两岁孩童咚咚咚光脚跑过来,胖嘟嘟的身子煞是可爱,他初次见秀秀就不怕生地将小手伸过来。秀秀蹲下身,望着他稚嫩天真的小脸蛋,双手握住他肥嘟嘟的小手,不禁触动心中柔软的弦,这个孩子正在茁壮生长,生命的每个阶段都在变化呀,而每个独自带娃的宝妈都多么不易!转念间,秀秀与自己握手言和。

“草木会发芽,孩子会长大,岁月的列车不为谁停下……”人世纷繁,平凡的我们经历着,也见证着,若向阳而生,手有馨香,与万事言和,又何惧岁月寒凉。

奶奶,我生命中的温情

■ 黄维

夏天来了,现在的孩子热了有冰淇淋吃,还可以吹空调。想起自己小时候,虽然没有冰淇淋,没有空调,但是夏天,只要有奶奶在,我永远都不会觉得热。

记得奶奶曾说,我小时候刚断奶就被送到了爷爷奶奶家。那时,爷爷时常会骑着自行车,后座绑上小椅子,载着我四处转悠。奶奶则紧随其后,细心地喂我吃米糊或是喝粥。中午时分,我时常哭闹不止,奶奶便背起我,前往当时最大的百货商店。在那吊扇的轻拂下,奶奶轻轻地摇着我,哄我入睡,生怕我打扰到大家午休的安宁。

幼儿园的时光,奶奶成了我的专属接送员。那时的幼儿园中午需要家长接回家吃饭。我那时颇为顽皮,上午与小伙伴打闹,下午便在地上翻滚。每次回家,都像是刚从战场归来,衣衫不整,脸上布满了抓痕和淤青。奶奶看着我,总是心疼地问:“疼吗?明天还要这样吗?”而我总是倔强地回答:“不疼,明天还要接着玩。”于是,每天中午,奶奶都会为我换上干净的衣服,爷爷则为我涂上药膏。

上小学后,爷爷便接过了接送的任务。每天清晨,我们祖孙三人都会一同散步,沿着马路漫步一圈,享受那段温馨的时光。回家后,爷爷奶奶便开始忙碌着准备早餐,面条加鸡蛋,简单却美味。爷爷常说,我那时吃的鸡蛋恐怕能装满好几箩筐了。而奶奶则有了更多自己的时间,可以安心诵经,沉浸在那段宁静的禅意时光。

夏日炎炎,套房里闷热难耐,午休成了奢望。奶奶总会抱着一床凉席,铺在客厅的空地上,让我躺在上面感受地板的清凉。她则躺在旁边,轻摇蒲扇,为我驱走炎热。在这样的陪伴下,我总能很快地进入梦乡,醒来时仍觉得意犹未尽。

从小学四年级开始,我便爱上了踢足球。到了初中,更是经常参加班级间的比赛。每当下雨天踢球回家,奶奶总会为我泡上一杯热腾腾的姜茶,再递上一条干毛巾。她一边看着我喝姜茶,一边替我擦头发,叮嘱我不要感冒。有时比赛在周末早晨,起床洗漱后,饭桌上总是摆好了牛奶和鸡蛋。但是我总说不能吃得太饱,怕比赛时岔气。

每逢周末,爷爷总是兴致盎然地展示他的歌喉,沉醉在悠扬的歌声中长达一两个钟头。那些熟悉的旋律,如《小城故事》《杜十娘》等,仿佛穿越时空,在我耳边轻轻响起。我猜想,当年的爷爷一定是卓依婷的忠实粉丝,因为家中收藏了许多她的VCD光盘。我那时总会坐在一旁,聆听那些动人的歌曲,不知不觉中也学会了其中的曲调。每当遇到熟悉的旋律,我也会与爷爷一同合唱,那和谐的音符在空气中回荡。

奶奶则常常坐在一旁的竹椅上,一边细心地择着菜,一边聆听我们祖孙俩的歌声。每当菜择好,她便会起身前往厨房忙碌起来,准备美味的饭菜。待饭菜准备好后,她总会催促我们快点用餐,于是我和爷爷的“演唱会”便告一段落。自奶奶离世后,那段时光便成为我心中最珍贵的回忆,每每想起,都倍感温馨。

上大学后,奶奶曾感慨家中变得格外安静。我总是笑着安慰她,告诉她每逢假期,我一定会回家看望她和爷爷。后来,我也确实如此,每次回家都会先去探望爷爷奶奶,有时甚至会先在他们那里住上两天。

在校期间,我也会每隔一两个星期给爷爷奶奶打电话,听听他们的声音,关心他们的近况。以前总觉得奶奶啰唆,但在学校听不到她的声音时,却感到格外不习惯。每个月,奶奶都会让爷爷给我转账,还特意叮嘱不要告诉我爸爸,生怕影响我收到的钱。那时的奶奶,就像个玩躲猫猫的小孩子,既可爱又让人心疼。

正如歌中所唱:“时光已逝永不回,往事只能回味。”转眼间,奶奶已经离开我们快15年了。每当回想起那些与奶奶共度的时光,心中总是充满了无尽的思念。我也祈祷奶奶在另一个世界过得安好。若有来世,我仍愿做她老人家的孙子,继续享受那份无尽的宠爱与关怀。

平远上举情韵

■ 紫气东升

岁月匆匆

时光

在茶香中氤氲

踏着诗韵的脚步

绽放出柔和淡雅的芬芳

醉心于清尘的云雾里

漫步在美丽的相思谷里

清风与青山凝望

果香与夏天呢喃

假如

一行文字能烙印震撼

我愿将厚重的记忆隽永一节诗行

写尽醉美的风景

瞧 别墅小楼

农庄果园如雨后春笋般拔节生长

父老乡亲一辈子的梦想

宽阔的水泥路

明亮的路灯

舒适的山村广场

堂皇大气的村民议事厅

还有那醇香的黄酒

鲜美可口的糍粑

脐橙

一串串甜美的音符

飞越五指石

飞越南台山

穿越柚树河水

在相思谷里回响

相思谷瀑布在百丈石壁上飞泻

相思红豆如碧玉般晶莹剔透

相思桥两端情侣对唱

相思路上俊男美女挽手相爱

相思湖里情侣泛舟畅游

龙文景区气象万千

令游客心旷神怡

走进龙文景区

漫山遍野的花蕾在我的心上绽放

树枝上的尖芽与我的眼眸对话

釆一把野花

送给春天

在温暖的阳光中

用爱渲染时光

梦里的牵挂

■ 李永清

遥远偏僻的山村

大雪覆盖的原野

沧海桑田的小镇

你们,在等我吗?

曾经,步履蹒跚跻身闹市

曾经,神色匆匆穿梭大街

儿女情长,梦里家园

父母恩深,心有所依

路口的榕树是我梦中的牵挂

后院的古楼是我苦乐的年华

竹林的夜雨是我眺望的泪花

门前的大山是我坚定的步伐

虽然,相隔万水千山

虽然,地处海角天涯

但是,坚韧游子

喃喃自语:树高万丈,叶落归根

多重多重的心事今天都放下

多远多远的路程今天都回家

五月艾

■ 寒青

自从那一年儿子走后

每一年的五月

娟姨都要在门楣上

插满艾草

不知道远方

长眠的英雄

能否收到风捎来的馨香

缤纷亲人的微笑

水淋淋的艾草

有坚毅的心

温柔的爱

为漂泊的魂

指路幸福的怀抱

重归最暖的厚土


编辑:黄炜明

审核:蔡颜颜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