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平远·程乡



诗化的银幕散文

——重温影片《城南旧事》



●陈丽

雪莱有句诗“乐音仍在记忆中萦回”,重温经典电影《城南旧事》,那首《送别》犹在耳畔萦绕,仍在我的“记忆中萦回”。

影片《城南旧事》改编自台湾知名女作家林海音1960年出版的同名小说,20世纪二三十年代,她曾随父母居住北京,书中是她对北京和在北京时童年生活的缅怀,对童年梦境的追忆,倾注了对祖国对北京的眷恋之情。编剧和导演在忠于原著意旨上,不仅仅讲述旧时代生活的悲喜哀乐、人的是非善恶,更是准确地提炼生活,描绘作者和作品中人物的情感,以委婉、细腻的艺术影像和创新的风格技巧,谱写了这部有着浓郁民族风格和丰厚艺术内涵的诗化的“银幕散文”。生活的真实和艺术的再现,两者完美的结合,给人心灵以美的感染和熏陶,令观众为之落泪动情,它在1982年第二届马尼拉国际电影节上荣获最佳故事奖。

这部影片恰如一条缓缓潺潺的小溪在自然地流动,真实地反映了旧社会北京下层平民坎坷多难的生活情景。影片以主人公——小英子天真孩童的主观视角和心理感受,追述了她身边几个小人物的命运,反映他们的人生命运。秀贞、小妞、小偷、宋妈是被那个社会抛弃的、敌视的、欺辱的疯子、稚童、窃贼和佣人,而小英子却在纯真的探求中亲近并同情他们,从扭曲的穷苦的灵魂中看到真善美,感受到人的柔情。

《城南旧事》中讲述了三个独立成章的故事:一是秀贞与一位大学生相爱,大学生因参与革命被反动军阀抓走,生下的女儿被扔在城门外下落不明,使她成了疯女人。孤儿小妞终日挨养父母的毒打,被迫卖艺求生。小英子使她和秀贞母女相认。为了寻找亲生父亲,秀贞带妞儿夜奔而横死在火车轮下。二是小英子与躲在残垣断壁的草丛里善良的小偷,无意中成为朋友。原来他是为了供聪明的弟弟上学而被迫成为窃贼,最后被捕。三是小英子家里忠厚善良的宋妈因为家境贫寒,背井离乡到城里出卖奶汁和劳力,靠做佣挣钱养活家庭,到头来儿子病死,女儿也被卖了,只好随庸懦的丈夫回到家乡。

这三个小故事之间没有一个贯穿首尾的中心事件,它们完全并列,没有外在的联系,也没有紧张的戏剧冲突和高潮,就像三个独立的“冰糖果子”,晶莹剔透。串起“冰糖果子”的,似乎是小英子的“眼睛”,其实,真正将影片串联起来的是不同段落中可以同样感受到的一种情思。开头影片中有一段旁白:“每个人的童年不都是这样愚骏而神圣的吗?”正是这样一种游子追忆童年、思念祖国的哀愁和离绪,在艺术表现中将全篇架构串了起来。这种浓郁的民族感情不但把影片中平凡的人物照亮了,而且使影片显示出不平凡的意义和诗一般的意韵。

这部电影用平稳、舒缓的节奏和朴实的蒙太奇手法,清新淡雅的电影语言和流畅的叙事风格,汇入“淡淡的哀愁、深深的相思”。例如英子领着小妞去找秀贞,那暗淡的房间留下悠悠摇晃的秋千,镜头给人以独特的感受。在茫茫雨夜里,秀贞领着小妞向着汽笛轰鸣中跑去,只听到呼喊声而不见其人影,侧面说出她俩已死于轮下,令观众望着屏幕深感震撼和惋惜。

影片结合象征含蓄的手法,在视觉、听觉上创造出行云流水般的诗意和画境,给观众留下耐人寻味、经久不忘的审美享受。影片的底色是灰蒙蒙的,那是为了营造旧时代特定的氛围;时而闪耀着玫瑰色、金色的光斑,那是童年的愿望和人们美好的心灵透出的暖色调;片尾红似二月花的枫叶由红变残,既揭示了时间的推移,又烘托了人物的心情。冬日的北京、夕阳西下的城门、灰土墙的井窝子胡同、咿呀作响的独轮水车等,像一帧帧细腻的风俗画卷。那叮当响着的驼铃、发出嗡嗡响声的剃头挑担、校园沉重的敲钟声、充满诗意的课文《我们看海去》的朗诵、特别是那多次出现的深沉哀伤的骊歌……贯穿影片的始终,使影片带着无限惆怅和无法抹去的悲戚,也使原作者魂萦梦绕的故国之思更加哀婉动人。

故事的结尾是英子和父亲、和宋妈的生离死别。寂寥的清秋,满眼的红叶衰草,惨白的墓前,荒凉的古道上,祭完英子的父亲,宋妈坐上毛驴,与孤儿寡母的英子一家乘坐的马车背道而驰。没有一句台词,没有一句告别的话语,宋妈忍住悲痛没有落泪,眼巴巴地望着她所挚爱的善良无助的一家渐行渐远。此刻的英子趴在后座上,用她清澈而迷茫的目光遥望宋妈,相视无言、恋恋不舍。那悲哀深沉的目光、离去的毛驴、徐徐驰动的马车、叠印的枫叶,那熟悉的《送别》,把离情别意渲染得让人透不过气,直到影片结束仍让人意犹未尽、无限感慨。

   回乡过年

●寒青

我裹着千里之外的风雪

轻叩柴门

子夜的灯笼,摇摇晃晃

像失形碎步的母亲

泪光闪烁

对于故乡

我早已陌生

她总在梦中

用针线缝补少年的坎坷

或者桑椹甜蜜裂缝的思绪

一生,漂泊在颠簸的浪尖

你是圆心,紧紧地抓住了绳子

远与近、善与恶、冷与暖

离不开你伸缩的脉动

回乡过年

吹了半个世纪的号角

终于响在故乡

高空激昂的爆竹

降临而至,狼烟里

有一种久违的芬芳

温热眼睛

那是故乡永不腐烂的年味

一遍又一遍地

洗刷游子风雨中

手膀上的咬痕

《迎春》 冯锡权 摄


 东石油菜花


●为圣

深夜无聊,刷朋友圈无意刷到东石镇凉庭村的油茶花已经盛开,才突然惊觉:春天已来临。于是按捺不住内心的冲动,立即邀上好友,赴一场油菜花邀约。

东石是生我养我的故乡,在漫长的时间长河中,历史赋予东石的是峥嵘岁月,大自然赠予东石的是丰富的资源。从省道239线经过东石河转入凉庭村,便见金黄色油菜花肆意绽放,尽其所有展示着蓬勃生机。走进田间地头,无尽绵延的油菜花,磅礴奔放,热烈张扬,簇簇相拥,层层叠叠,连成片,汇成海,渲染出春满人间的万千气象。放眼望去,满目金黄,朵朵油菜花迎风摇曳,花香四溢,蜂蝶匆忙穿行其间,为美丽的花海增添别样的生机,也让前来观光的游客们一饱眼福。蓝天白云下,在素有东石地标之称的海拔1007米高的尖山映照下,油菜花溢彩流金,开放在绿莹莹的田野里,黄绿相间,格外美丽。花田内,油菜花与白墙灰瓦的农家小院相映成趣,仿如世外桃源。不少游客或在花丛中拍照留念,或在田间路上悠闲散步,尽情享受着春天的这场浪漫约会。微风吹过,油菜花海轻轻摇曳,激起层层“浪花”,一片片明媚的黄色在阳光下肆意流淌,蔚为壮观。花丛里、枝叶间、田野上,蜜蜂展翅,嗡嘤成韵,构成了春日里最优美的乐章。

油菜花虽没有牡丹之雍容华贵,也没有玫瑰娇艳华丽,但在短暂的花期里充满生机,生动了春天,芬芳了大地。看到油菜花,我就会想起你:它简单、大方、从容,像你;它柔中可亲、稳中可近,像你。这些话,我一直没有对你说过。对你深情的眷恋,就像是对这片黄土地的热爱。

早春二月的南国乡村,乍暖还冷。走在这条我们曾经一同漫步的乡间小路上,空气清新而湿润,我不禁想,在这片土地上,种过多少花生和水稻,送走过多少代人?现在又变成了那一地油菜花,不管不顾地预报着春天的气息,在风雨之后剪成最美丽的风景。

又见炊烟升起

●张生红

新年我又回到家乡。

家乡的百年老屋,已经几十年没住过人,成了年久失修的危房。几年前终于在破败不堪中拆除了,拆得只剩下依稀可见的地基痕迹,地基内杂草丛生,说不出来的荒凉。每次回到老家,我都会站在老屋前建的新屋顶上,俯视着充满儿时记忆的老屋,久久无法释怀。那可是我出生及成长的摇篮,梦里永远的家园。

老屋厨房顶上那一缕缥缈的炊烟,总是飘着我长长的思念,尽管天涯路远,哪怕山高水长,总是萦绕在心头,在梦里袅袅盘旋。

老屋,有我剪不断的温情,记不清有多少个一日三餐,是我陪着奶奶,用橹箕烧火,火苗贪婪地舔着红红的锅底,我用火钳拨弄着橹箕,让橹箕那些扯不断理还乱的缠绵化作灰烬。奶奶围着围裙,手握锅铲,在大铁锅里来回翻铲着,一盘又一盘的菜肴,在奶奶的一片忙碌中,已热气腾腾放在了灶台上。负责烧火的我,馋得口水直流,做饭的时间,常常已经饥肠辘辘。趁奶奶转身舀水准备洗锅的瞬间,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把手伸向了碗中的红烧肉,抓起一块塞到嘴里。烫得快冒烟,也不敢发出声来。赶紧转过身去佯装拿燃料,快速把嘴里的肉三下两下咽进肚子去。哇!肉汁四溢,让人唇齿留香,回味无穷。奶奶是比较讲究的,绝对不允许我们用手抓菜偷吃。可是,惊心动魄在奶奶眼皮底下偷菜吃的把戏,儿时并没少在炊烟袅袅的老屋厨房上演。

老屋门口的屋檐下,木梁上,乳燕垒的泥窝,总是能看见燕子们忙碌的身影。有时,看到燕子妈妈站在泥窝沿边喂小燕子时最热闹了,小燕子们叽叽喳喳地欢叫个不停,我会忍不住学它几声鸟叫,燕子的呢喃,陪我度过了难忘的童年时光。

燕子不知何处去,奶奶已经在天堂。双眼开始模糊,归路显得漫长。异乡漂泊时,心中会常常默念故乡,疲惫时,对着清风流云一声长叹。叹那回不去的从前。落寞时,仰望着故乡山那边的星空,任由思绪流连忘返。心田吟唱着一首忧伤的歌,心海已升起了一片孤独的帆。

记得儿时,年关将至,年味正浓,炊烟也格外耀眼,家家户户磨豆腐、炸年糕,一家人会围在厨房热热闹闹地一起准备年货,谁家的炊烟最长久,冒得越欢快,必定是年货最丰盛,厨房的欢笑声也会更持久。

无论我走多远,也走不出对故乡的思念。在心里,在无数的梦里,又见老屋的炊烟袅袅升起。

     过  年

●曹春青

如今年轻人都在感叹年味越来越淡,过年越来越没意思,我在客家地区的农村过年,却有不同的感受。我的家乡平远县热柘镇热水村,是一个山清水秀、人文淳朴的地方。过年是人最齐、最热闹、最欢乐的时候。

年 前

在我的记忆中,腊月二十以后就进入过年准备阶段。杀年猪、捞鱼是提前安排的。谁家杀猪各家提前预订,池塘“打塘脚”(清池塘)各家分一分鱼,明年是另一家放养了。

到了腊月二十三,打扫厅堂、卧室、晒被褥蚊帐,俗称“扫屋”,预示着扫除所有不干净的东西,来年顺顺利利;二十四打扫厨房,桌子、凳子、碗筷都要搬出来洗刷一遍,家家户户门前禾坪上晾晒得满满当当;二十五入“年界”——这一天开始,外出的家人要往家里赶;大人们教育小孩子不可说不吉利的话,特别在过年期间要多说吉利话;二十六炸煎粄(煎堆),它有长有圆,寓意“常常圆圆”;二十七炸豆腐、酿豆腐(寓意“富”);二十八打黄粄(年糕,寓意:“年年高”)、蒸甜粄(寓意“甜甜蜜蜜”)、做发糕(寓意“发发发”);二十九杀鸡杀鸭杀鱼。

记忆最深的是拔鸭毛,宰之前要跟鸭子拜一拜,求求它不要赶上换毛。但多数情况都不能如意,总能抓到换毛的鸭子。一粒粒黑色的汗毛根本拔不出来。坐在小板凳上,就着大铝盆,一拔就是一下午,起身的时候腰都直不起来。

后来有了镊子,解放了指甲,拔眉毛都没有那么认真,认真到眼睛成了斗鸡眼。

有一年下雨,天特别冷,鸭毛又特别多,拔了一下午还是密密麻麻的黑汗毛,气得祖父直接把鸭皮给扒光,我们都“解放”了。

那都是小时候的事情,现在市场上用机器,三分钟就杀好了,倒是省心省力。

除 夕

年三十,男人们早起贴对联、门神:粮仓贴上“五谷丰登”,连猪圈、牛棚都必须贴上“六畜兴旺”。

到了吉时,各家女人们会挑着两个装着三牲、水果、糕点、茶、酒等贡品的箩筐到祠堂。按照茶、酒、荤、素的顺序,先拜天神,再祭祖先,最后祭拜桥伯公、土地公等。

放鞭炮也是男人们要干的活,放过炮仗孩子们一拥而上捡漏,发现没有被燃炸的鞭炮,会一个个点炸。

祭祀结束后,全民总动员准备家族团圆饭。男人们负责柴火龙骨肉丸汤、红糖芝麻人圆粄(红糖汤圆),女人们负责包好玉米猪肉馅和韭菜肉馅饺子,大锅蒸上。

团圆饭之前,按照惯例,父亲作为主理人报告过去一年家族基金使用、结存以及新一年费用收取情况。

团圆饭后,男女老少轮流洗头、洗澡,孩子们换上新衣服、新鞋袜。曹家好家风——老婆是用来疼的,所以男人们为主力,女人们打下手,各家自行安排年夜饭。菜肴之丰盛为全年之最:鸡肉、鸭肉、鱼肉、豆腐、粄子、酒是必不可少的。

在年夜饭之前,要把好菜单独盛出一小碗摆在灶台一角,先敬灶王爷和祖先。

年夜饭后,进入自由活动环节——桥牌、扑克、麻将、烟花和春晚。在晚上十二点之前陆续回到家,零点一到,村里的鞭炮、烟花竞相燃放。

这时,长辈们掏出一打利是派开了,娃娃们欢天喜地接过,说着吉利话,大人也笑不拢嘴。

宵夜一定是鸡汤煮黄粄,加点土芹菜,美味极了。

睡前必须将厨房和客厅的灯整晚亮着,客家话叫点年灯,也叫亮年光,留长明灯的意思,寓意来年前途光明。

新 春

家乡有段顺口溜:初一又话初一头,初二又话新年头,初三三重日,初四又话嬲一日,初五又话出年架(界),初六又话神下天,七不去八不归,九九十十闹打狮,十一十二龙灯到,索性嬲到月半过。

说的是从初一到正月十五,都不适合出门干活,干脆歇到正月十五。当然,这只是愿望而已。

小时候初一不能睡懒觉,不能下地干活,不能摘菜,不能吵架拌嘴,不能在别人家吃饭,也不能留客人在家里吃饭,甚至不能午睡。这番操作,我总结主打就是合家聚,相谈欢!

早起见人都要道声“新年好!”再加一句“恭喜发财”。

现在倒不会那么要求了。父亲秉承着祖父的传统,孩子们陆续起床,花样早餐备好,甚至我这个老小孩也一起宠——蓬头垢面起床的我,睡眼惺忪坐在门口发呆,一份合口味的早餐端到眼前了。

全家齐上阵教适龄儿童学骑自行车也是年初一活动之一。孩子们摔跤再爬起来继续学,直到学会为止。大人看到却是:灰头土脸、新衣变破衣。原本是要开骂的,大人们硬是忍到初二再发作。

小时候,学舞狮也是年初一活动之一。祖父组个舞狮队,我们这一辈的男丁们都得上,男丁不够女儿凑,反正都是曹家子孙,多学没有坏处。

初一在家愉快地吃吃喝喝玩一天,初二通常是女儿们回娘家,姑姑、堂姐们回娘家,又是在家招待吃吃喝喝的一天。初三陪长辈外出拜访亲朋,也是吃吃喝喝的一天;初四要陪母亲回娘家,被接待仍然是吃吃喝喝的一天。春节最重要的事情:吃吃喝喝玩玩、谈心聊天乐乐。

感 悟

现在的年轻人过年觉得没劲,是不是没有参与准备过年的过程?抑或是觉得年味越来越淡,是不是缺少了仪式感,几天时间哧溜就过去了?还是过年觉得没意思,是不是没有放下手机,跟家里人坐下来好好聊聊天,谈谈心?

愿我们好的仪式感、好的传统都能传承下去,那样年味才不会淡,亲情更不会淡。

惟愿所有的朋友:年年岁岁常健康,岁岁年年常相见。


编辑:廖键

审核:练海林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