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平远·程乡

早春樱花绽放 冯锡权/摄

人间至味是团圆

●钟金红

宋代诗人王安石春节《元日》诗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一年即将过去,农历新年脚步临近,过年的味道也越来越浓。而过年的味道是什么?是街上高高挂着的大红灯笼,是集市里置办年货的喧闹声,是超市里循环播放的《好运来》,最重要的是在外地工作、求学的人们长途跋涉、千里迢迢地赶回家乡与家人团聚,一家老少围坐桌前吃一顿热乎乎的年夜饭,其乐融融、幸福满满。

我的老家在农村,一进腊月,过年的气氛便渐渐浓起来。小年,是春节的序曲,俗话说“过了小年就是年”,从这一天开始,正式进入“过年模式”,意味着人们开始准备年货、扫尘洁物,除陈布新、祭灶祭祖等。一年的奔波劳碌,平时省吃俭用、节衣缩食,为的是一家人能够过个欢乐、温暖、祥和、喜庆的春节。一个家庭如果春节不能过得像模像样,准被街坊邻居说闲话,被村里人笑话。除夕的年夜饭更是重头戏,家里的当家人要使出浑身解数,让一家人吃得开心、老人小孩都满足,给新年留下个好彩头。

小时候,我们总是盼望着过年的到来,往往是进入年末岁尾后,就开始掰着指头数日子,好像过年是一个遥远的、很难到达的目的地。那时,过年就意味着能穿新衣、吃年夜饭、放爆竹、收压岁钱,还能回老家与亲朋团聚。我记得每逢过年,家家户户都张灯结彩,贴上对联和福字,放鞭炮舞狮子,左邻右舍都挂起了红灯笼,到处呈现出热热闹闹,喜气洋洋的节日景象。

除夕年夜饭是最值得我们庆贺的一个时刻。在这个时刻,亲情的召唤,爱情的陪伴,友情的挂念,与家人们欢聚一堂,吃上一顿丰盛的年夜饭,津津有味地品尝美味佳肴,说说一年中发生的奇闻趣事、收获体会和下一年的展望目标,虽然只是家常便饭,却也能与满汉全席媲美,能让人在爆竹声声中体会年味、寻找童趣。吃完年夜饭,我们到室外去欣赏绚丽的烟花在夜空中缤纷绽放,聆听四处每一声喜庆的祝福。到了晚上八时,大家准时地坐在电视前观看春节联欢晚会,大人们也围在桌前,以春晚为伴奏通宵打起了麻将、扑克,大家各有各的事,其乐融融,笑声游荡在每个人的心间。

我是20世纪60年代末出生的,在那个物质条件并不富裕的年代,为了除夕的那顿年夜饭,父母总是提前几天就在做准备了。先是父亲拟出年夜饭菜谱,然后便与母亲到集市购买鸡鸭鱼肉、蔬菜和佐料。我最喜欢的就是跟着父母去赶集买年货。集市里熙熙攘攘,各种摊位摆满了琳琅满目的商品,有鱼肉、蔬菜、糖果、柑橘、糕点等等。我总是兴奋地挑选自己喜欢的零食,期待着过年的那一天。

孩提时代,在老家过年,除夕年夜饭都是父母张罗的,我最多打个下手,帮忙择菜、洗菜、烧火什么的。除夕那天,父母要给先人摆上三牲、倒上茶、盛上酒,然后进行祭祀。还在上小学的我对此有些不解,父亲说这是对先人的尊重,也是在向先人表达敬畏之心,我似懂非懂地听着。吃年夜饭时,父亲对我们说:古往今来,年夜饭桌上一定要有鱼这道菜,鱼的谐音“余”不仅仅代表着盈余,也象征着降妖除鬼,作为吉祥物,其寓意是“年年有余”。在网络时代的今天,这个寓意恐怕已是人人皆知,“年饭必有鱼”已得到了广泛的认同与传承。

回想起我们童年时的过年,缺的是年货,不缺的是年味。那时日子很苦、经济拮据、物质匮乏,很多年货都是凭票供应。特别是春节期间政府给予的优惠票,能吃上香喷喷的腊味,热腾腾的米饭,这些美味佳肴对我们是何等的诱惑啊!平心而论,我们现在的生活比以前好得多,但快乐的人并不一定比以前多,那种对过年的期盼和喜悦却从未改变。现在的我,更懂得品味年味的深层含义。

一桌年夜饭,不只是舌尖的盛宴,更是一场亲情相聚。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温情四溢的年夜饭,既是在享受着满桌的佳肴盛宴,更是在享受着那份欢乐与喜庆的气氛。年夜饭带给大家的欢乐,溢于言表。空气中,弥漫着的都是欢乐喜庆大团圆的味道!如今,父母先后离我们而去,这样丰盛的年夜饭已经很难再吃上,不过老家年夜饭的味道至今令人难以忘却。

人间至味是团圆!年夜饭,吃的不只是色香味,还有思念、团聚、传承,与对来年美好生活的期盼。让我们在亲人欢聚的时刻,尽情享受家的温暖,尽情品味团圆的味道。


家乡春节的民俗风情

●陈胜远

我的家乡在平远县石正镇周正村,那里四面环山,山清水秀。沧海桑田、青春易逝,我始终难以忘怀家乡春节欢乐喜庆的民俗风情:除夕敬祖公,过年穿新衣,春节衣食无忧,年初一吃素,三夜点年光,那些平凡而又刻骨铭心的往事常记心田。

除夕敬祖公。农历大年三十下午3时后,父母亲领着我们带上香、纸钱,竹箩里装上猪肉、鸡、鱼(客家人称“三牲”)以及娘酒、年糕、水果等祭品(注:各项祭品均需单数),领着我们小孩去祖屋上堂焚香秉烛祭拜先祖。给祖公献酒,献酒时双手将装满酒的酒杯高高举过头,随后,缓缓落下。这些看似“迷信”的风俗,除了蕴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前人孝老敬老智慧的积累,所以才能代代相传。

过年穿新衣。我的父母亲在1951年结婚,先后生有8个儿女,最大的小孩与最小的小孩年龄相差整整20岁,生活的艰辛拮据可想而知。每到过年,父亲为儿女做一套新衣服,买一双球鞋是铁板之事。记忆中,我家凡是十三四岁以下的孩子,除夕下午2时后开始陆续洗澡,因为孩子们知道,洗澡以后会换上新衣服、穿上新球鞋,兴高采烈地上屋串下屋,一派喜气洋洋。

春节衣食无忧。通常来说,从年二十五入年架至年初五出年架的十天是春节。那年月,父亲为了张罗过年,穷尽心机地准备家里过年的猪肉、鸡、鱼等年货。从春到冬,一年养一头猪,在腊月二十前后进行屠宰,除总肉上调国家的60%以外,剩余的40%一半卖给公社(镇)食品站换成肉票、来年家庭自用,一半过年专用。猪肠、猪血给屋里本房邻居各送一碗;过年最主要的另一项食品是豆腐,我家人多要磨四桌豆腐,每桌6斤黄豆,这也是从春到秋准备的。父亲抱着“平时莫斗四,年节莫孤凄”宗旨。所以,春节期间家里菜肴还是有,我们兄妹餐餐都是三下五除二,干净利落。

年初一吃素。从我记事开始,就知道村里的“年初一”吃素的风俗。除夕睌饭后,父母把锅碗瓢盆桌等餐具清洗干净,年初一整天吃青菜、萝卜、大豆、山茶油与大米等组成的素食,吃素饭,祈望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其实,那是大人哄小孩的手段,生活贫困,拿不出更多的“三牲”过大年。从二十世纪60年代初至70年代,年年吃素年年穷,父亲带领我们年初一吃素定格在改革开放的二十世纪80年代初。实践证明,唯有改革开放才能让神州大地拔节生长,书写出时代传奇。

三夜点年光。祖上传来,春节的除夕、年初一、年初二点年光,点亮房间、厨房里的煤油灯,直到天亮,每盏灯约需两市两煤油。在“计划经济”时期,父亲为这三个晚上点年光用煤油而准备了一个冬天。过年点年光在年初三夜就停了,传说年初三老鼠行嫁,不能点灯给它看。如今记住乡情,我们也还会在过年点年光。只是关掉房间的灯,客厅的灯亮到天明。


一片雪花思故乡
(外一首)

●肖鹏

一场突如其来的雪覆盖了故乡

白皑皑,遮住了老屋瓦顶的破败苍伤

邪恶也披上了纯洁的伪装

脸颊被雪亲吻的一瞬

心中迸涌阵阵蜡梅的醇香

昂首眺望,屋檐下

溅射出东西南北的爱恨情长

低头凝视,天井里

铺满了春夏秋冬的苦辣酸爽

在“吱呀——”声中

冰凉的铁门环牵引着视线

两扇厚重的木门展出了冬的容光

那个伫立雪中的身影

因懂你而穿上红色盛装

抖落身上的雪花

银白的心事

纷纷飘了下来

星星点点,散落一地忧伤

一片雪花在我的梦河飞翔

一串深深浅浅的脚印

飘过空谷幽凉

绕过半月形的池塘

延伸山外,去了远方

灵魂在路上

心中是故乡


故乡挂起了 红灯笼

年是一只小小的船。回首的渡口

早早升起一对红灯笼

高悬的红里,露出微微的光

仿佛童年的欢笑

现在已蔓延成故园的桃红柳绿

奶奶的话,伴着我的青春渐行渐远

如门口那条小路

筀竹叶落下告别的枯黄

长出希冀的嫩绿

还有我的一头花白,正以另一种虔诚

在等待

老屋,青瓦,白墙,岸边的芦苇

将记忆铺满长长的溪岸

当我转过身来,一对红灯笼

紧紧跟随着我,走向童年和过往


想起爷爷

●卢艳梅

关于爷爷,有太多的话想说,太多的事想记录。尽管爷爷已不在人世,可一想起他,那些过往的如烟琐事就会浮上心头。当我坐着高铁飞速前进时,我会想:如果爷爷也能体验这样快捷的交通方式,他一定会兴奋得像个孩子。他一直都是一个闲不住的人。60多岁还要骑摩托车,即使摔跤骨折,等他恢复,他还是会雷打不动地每天往外面跑。

过年的时候,给家人准备红包,我会下意识地提醒自己去银行换最新的纸币,这是爷爷留下的传统。每年他为我们准备压岁钱时,都要特意去银行换崭新的钱。崭新的压岁钱让人更感新年的喜气。

爷爷的爱很细致。他会真正地爱屋及乌,爱你所爱。我从小喜欢养花,它成了我学习之余仅有的放松。神奇的是,我养的那几盆花从初中起便一直坚强地活着,偶尔发黄打蔫,也都挺了过来。后来我在外求学、工作,无暇再照顾它们。过年偶尔回老家,发现它们竟然依旧葱郁坚挺。奶奶告诉我,是爷爷一直帮我照顾着呢!

爷爷爱我,我也爱爷爷。从高中住校起,我便每周末都给他打电话。每次电话接通,人未语,爷爷爽朗的笑声便传来了。我们之间隔了半个世纪,能聊的话题并不多。于是,每次几乎都从“吃饭没”“天气怎么样”开始。我大学在海南,爷爷每晚必看海口天气;在南京读研,爷爷便转而关注南京;到了上海工作,上海的天气又成了他的关注点。天冷要加衣服,下雨要带伞,台风天不要随便往外跑——这些再寻常不过,甚至会让人觉得啰嗦的话,却是他牵挂我的独特表达。

2017年夏天,爷爷病重,只能躺在床上靠止痛药勉强维持。爱笑的爷爷,一向健谈的爷爷,从不愿意在家闲着的爷爷,最终只能以自己最不喜欢的方式度过人生最后的时光。老家的一切也仿佛沾染了主人的气息,变得颓败。记得那时小妹在家给我发来了这样一条短信:

“姐,还记得家里那口井吗?这么久了再看那口井,感觉真是又矮又小,锈迹斑斑,出水口的塑料圈还是很久以前爷爷换的。我装了一些水倒进去,摇啊压啊,愣是没压上水来。它以前多好用啊。病床上的爷爷是否也像这口井一样,再也无法流出汩汩的泉水?”2017年11月,爷爷告别了这个世界,以这样的方式终结了病痛的折磨。

可是,我又想,也许就像《寻梦环游记》里坚信的那样,只要爷爷依然活在我们的思念里,就不是真正的死亡。过去的好多个梦境里他清晰的面庞,照片里他依然微笑的模样,甚至此时此刻他引导我敲击下的每一个文字,都是他存在的印记。

我的爷爷永远慈爱,他从不对我们疾言厉色,摆大人的架子,即使犯错,也多是温和地批评。更多的时候,我们笑着聊天、笑着分享美食,就像朋友一样。

我的爷爷永远不闲着。他爱出门,几乎认识市场上每一个摊主,他喜欢和他们谈天说地;他忙着修理坏掉的东西,下午会去祠堂大厅的板凳上午睡,和人打牌;晚上看电视,关注国家大事、国际新闻。

我的爷爷永远好奇。当村里的老人都在用老人机时,他已经能熟练地使用智能手机,他和我们微信视频,上网看新闻、视频,手指在屏幕上灵巧地滑动。

我慢慢长大,他渐渐老去。我见证着一条条皱纹爬上他的脸庞,可是,在他身上,我却从没有感受过衰老、颓败的气息。他热情地拥抱生活,始终好奇地打量世界,勇于尝试新鲜事物;他真诚地关爱家人,永远那么地细致、温暖——这是他最让我钦佩的品质,亦是他教给我关于生活最重要的一课。


玄子的诗与远方(十)

●谢沐军

他们坐在客厅里喝了茶,互相寒暄一番后,玄子带着宋依依她们爬上一座高高的山岗。站在高岗上俯视四周,只见群山起伏、层峦叠嶂、恢宏而辽远,在眼前不远处的几道山坳上,种植着一棵棵排列有序的脐橙树、柑橘树,一阵凉爽的微风吹来,被果实压弯了腰的树枝在微微抖动,鼻子里闻到一种泥土混合着果实的清香。

宋依依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一脸好奇地问玄子,你咋搞起了绿色庄园?又是怎样搞起来的呀?看到宋依依一脸疑惑的样子,玄子有点不好意思地挠了挠脑袋,说这还不是依靠党的政策啊,如果没有政府的帮扶,这庄园他可没本事办起来。

玄子说到这里时眼睛亮亮的,他定定地看了看宋依依后,说县里为了帮扶到位,县农业农村局派来一批专家进驻到咱们村里,其中有位农业专家彭教授就住在咱家,一对一帮助我脱贫。我当时就想,碰上这么好的事,不会是天上掉馅饼了吧。玄子清了下喉咙,继续说,还真是遇到了活菩萨,那彭教授是位热心肠的人,不但帮我规划土地、种植和技术指导,而且还帮我搞到了贷款,到了第三年,山坡上种植的果树都挂了果。转眼到了秋天,第一批果子卖出去就赚了不少钱。几年下来,庄园种植面积也不断扩大,去年还成为全县的示范户哩,我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啊。

玄子说完摸了摸脑袋后接着说,自己不单还清了货款,还建起了楼房、买回了小车,庄园的基础设施也搞完善了,现在日子过得挺滋润的。多年前一直在外面飘荡的贝贝,经受了一番挫折后,静下心来复习功课,结果在次年考上了音乐学院的研究生,毕业后,又顺利应聘到本校当了一名教师。如今贝贝已结婚成家,丈夫是音乐学院的一名副教授,夫妻俩上半年刚生了个女儿,一家三口日子过得挺幸福哩,我和月兰也放心了。

看着玄子幸福满满,宋依依打心眼里替他高兴,她很欣赏地望着眼前的他,往昔颓废消沉的玄子不见了,如今站在她面前的他,好似春天里一束温暖灿烂的阳光。他俩不约而同都把目光移向对面的山坡上。宋依依转过身下意识地寻找邱吉文和娜娜的影子,却发现他俩爬到对面的山坡上去体验采摘果子的乐趣了,山岗上只留下玄子和宋依依两人。

玄子问宋依依她这些年来的情况,宋依依告诉他,说他回去后的第二年秋天,娜娜从美国留学回来了。她看到农村农业产业市场广阔、前景可观,决定自己创业办绿色农业产业发展公司,并动员自己也跟着她一起干。宋依依说到这里,抬眼望了望对面的山坡,一脸幸福地说起自己的婚姻,她说在一次朋友聚会上,她有幸认识了搞农家乐旅游的邱吉文,他是离了婚的男人,性格阳光豪爽,富有正义感,又很会体贴人。从那次认识后他俩经常联系,彼此产生了爱慕之心,不久他俩便登记结婚。结婚后,她和邱吉文、娜娜住在一起,一家三口相处得都很融洽,宋依依每天两头忙着跑,给邱吉文和娜娜公司里打理一些日常事务。这些年来,他俩的生意都很红火,业务在不断地扩大哩。

玄子挠了挠脑袋,沉思了片刻后告诉她,说他本想在附近的荒山上,再开垦出几片山地来扩大种植规模,再种些甜枣、板栗这些果树,可是又考虑到销路问题……玄子断断续续还未说完,宋依依打了一个让他暂停的手势后,慢慢转过身去望着对面的山坡,寻觅着邱吉文和娜娜他们,却没有发现他俩的影子。这时宋依依转过身重新接上话茬,对玄子说这个你不用担心,可以在网上平台上卖呀,邱吉文、娜娜他俩可是这方面的高手哦,你们可以联手合作呀,保证每一个果子能卖到大江南北。

“对,咱们可以联手合作!”不知什么时候,邱吉文和娜娜在他们身边冒了出来,邱吉文操着带着东北口音的普通话向玄子提出这样的建议。说完,他还兴奋地告诉玄子,说他和依依这次来这里的目的,主要是考察这边偏僻山区的农业产业化情况。这几天都在附近的几个山区县转悠过,发现这一带生长的脐橙和柑橘果大美观、肉质脆嫩、清甜可口,而且无公害无环境污染,市场前景一定广阔。

玄子听吉文这么一说,心里如同点燃了一堆火,陡地亮堂起来,他走上前激动地握住吉文的手:那成!玄子刚说出这两个字,宋依依,娜娜他们的双手也不约而同地握拢过来,然后一同举过头顶伸向高远而深蓝的天空,异口同声地大声喊出:那就一言为定!(完)



编辑:张茵晴(实习) 张晓珊

审核:张贝婕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