蕉岭高质量发展怎么干?各镇党委主要负责人这样说…

2月10日上午,蕉岭县高质量发展大会在丘成桐国际会议中心召开,会上,8个镇主要负责同志逐一上台表态发言。

蕉岭县政协党组成员、蕉城镇党委书记  王裕胜

2024年,蕉城镇坚持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以“百千万工程”为统领,全力以赴抓好经济建设、圩镇建设和乡村建设,基本完成年初目标任务。全年招引7个项目落地蕉城,成功培育13家企业上规上限,全部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均达50万元以上,无经营收入的村全面清零,在全市镇(街)经济数据统计中各项指标稳居前列。2025年,我镇将围绕县委、县政府加力提速打造“百千万工程”典型县和苏区融湾综合示范窗口的目标,攻坚克难、担当实干,以“三个紧扣”为抓手,奋力实现“三年初见成效”目标。

一、紧扣培育产业升级新赛道,激活强镇富民引擎

深入实施“一把手”招商工程,引进2个以上项目,计划投资2.5亿元、实际投资1亿元。继续做好“一企一策”挂钩服务,净增“四上”企业6家。通过做大做强强村公司,大力发展物业经济,推动多村联动、村企联合,确保所有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均增长10%以上。

二、紧扣开辟城区品质新格局,夯实产城融合基础

抓牢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试点机遇,确保按时完成武梅高铁、205国道东移改线、高铁新城片区九年一贯制学校、高铁站综合交通枢纽等重点项目征地拆迁任务。推动10户自然灾害危险区域建房户避险搬迁,配合推进桂岭新区扩容提质和高铁新城片区未来社区建设,助力蕉岭成为“建筑师的天堂、工程师的战场”。

三、紧扣绘制乡村振兴新图景,打造宜居宜业样板

围绕“百千万工程”石窟河农文旅融合发展先导区建设,巩固拓展典型村建设成果,推动蕉岭南驿站、石窟河沿线等示范路段(蕉城段)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完成建设用地整理674亩,耕地规模化集约化流转经营3020亩,新增耕地173亩。创建“无信访村(社区)”12个,持续开展乡村绿化美化靓化,打造具有蕉城特色的和美乡村示范样板。

蕉城镇将深入贯彻此次会议精神,特别是鸿涛书记的讲话要求,以敢为人先的闯劲和善作善成的拼劲,在全县高质量发展大局中勇挑重担、勇立潮头,以优异成绩向县委、县政府和全镇人民交出满意的答卷。

蕉岭县委常委、县委办主任、新铺镇党委书记  罗伟春

2024年,新铺镇以“百千万工程”为统领,全力以赴一抓到底、抓出实效,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入选全国典型案例,新铺镇和同福村入选全省乡村振兴示范镇村创建名单,完成全市首宗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交易案例,成功申报2个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基本实现年初亮诺目标。2025年,新铺镇将围绕蕉岭县五个新使命任务,以典型担当大抓产业、大抓项目、大抓改革,推进产业发展“量质齐升”,奋力推动“百千万工程”取得新突破。今年招商引资实现计划投资额3亿元以上,实际投资额不低于1亿元。

一、工农文旅齐头并进,推动现代产业蓬勃发展

紧紧围绕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推动麦利信等项目,培育净增“四上”企业3家以上、本土农业龙头企业至少1家,引入新农业经营主体3家,实施“以工代赈”加快灾后重建。统筹新型城镇化和农文旅融合发展,积极融入“高铁+文旅”模式,借力院士团队、央企国企、帮扶单位,加快联通湾区,依托 “菜篮子”生产基地、省级产业园、黄坑茶山等农业产业基地和新铺古镇历史文化,打造同福村果蔬公园、黄坑茶山公园、辣椒研学基地、农事体验基地、古镇历史街区,助力打造“蕉岭版丽江”。

二、典型镇村引领带动,推动和美乡村宜居宜业

围绕“三年初见成效”目标,坚决扛起典型镇责任担当,聚焦“百千万工程”重点区域建设攻坚行动,以美丽圩镇和石窟河沿线、205国道沿线、新油线等示范路段为重点,加快推进中铁广投助力项目,发动群众参与绿美生态建设,种植不少于2.5万株苗木,完善绿化管护长效机制,持续推动典型镇村、和美乡村建设。深入实施基层党组织建设强基工程行动计划,推进党建赋能“书记领航项目”,巩固“无信访村(社区)”创建成果,形成共建共治共享基层治理新格局,持续稳定典型村村集体经济收入,非典型村集体经济收入增长10%以上。

三、全域土整持续深化,推动改革创新取得新突破

深化“三块地”集成改革,围绕打造耕地集聚区,全面开展农用地规模化流转经营,探索创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托管入股分红模式,促进耕地提质增量增效,总体流转经营增加3500亩以上,新增耕地928亩。全力推进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加快完成1032亩年度任务。推动全镇82户避险搬迁及突破性完成空心村优迁快聚工作,充分结合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做出新突破,以改革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

长潭镇党委书记 王辉

2024年,长潭镇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百千万工程”为统领,立足生态资源禀赋,厚植生态底色,成功签约并纳统招商项目4个,完成计划投资总额3.85亿元,固定投资总额1.77亿元;所有行政村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5万元以上,其中白马村、新泉村达到50万元以上;在2024年11月全市镇街经济数据排名全市三类镇第2名,基本完成2024年年初亮诺目标。

2025年,长潭镇将以第二批省“百千万工程”拟培育典型镇为契机,依托“好山好水好风光、好歌好酒长寿乡”的优势,拓宽绿水青山转化金山银山的路径,加快完成“百千万工程”三年初见成效目标,打造发展与生态共融的“蕉岭版丽江”。

一、加强招商引资,写好“经济文章”

加大招商力度,发挥我镇产业和资源优势,努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着力引进投资规模大、发展前景好、产业关联度高的项目。今年计划引进项目2个以上,计划投资额不少于2.5亿元,实际投资额不低于0.5亿元。精心对内培育,积极做好“四上”企业培育工作,深入挖掘住宿餐饮业发展潜力,挖掘工业增长新增量,今年计划培育3家以上“四上”企业。

二、抓实项目建设,写好“富强文章”

创新策划“文旅+演艺”“文旅+展览”“文旅+体育”活动,加快实施石窟河沿岸经济示范带项目。借助省市场监管局和星海音乐学院资源优势,打造长潭镇乡村文化振兴实践基地,输出客家民俗文化,讲好长潭故事,传递蕉岭声音。同时,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推动长潭镇农贸市场、新泉村全民水上健身中心建设项目落地,夯实农村经济发展基础。2025年继续保持所有行政村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5万元以上,其中白马村、新泉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50万元以上。

三、提升乡村颜值,写好“生态文章”

以落实“三清三拆三整治”为重要抓手,以长潭大道、白马村、新泉村为重点,积极开展“三线”整理工作,全面打响空中“清网仗”。加快推进灾后重建项目建设,完善“6·16”特大洪涝灾害受损基础设施建设、农田水利工程,目前长潭镇农业灾后复产重建项目、高陂村基础设施灾毁恢复重建工程等工程项目正在稳步推进。以新型城镇化工作为引擎,打造米香中心、云栖谷为核心发展区,提升周边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房风貌环线碧道等,加速推进和美镇村建设。

四、筑牢基层治理,写好“平安文章”

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为契机,整合细碎化的农村土地,计划整理建设用地450亩,耕地规模化集约化流转经营6000亩以上,新增耕地450亩;全力推进“一村一户”避险搬迁工作,结合长潭水库扩容搬迁工作,完成“一村一户”搬迁40户,三类避险搬迁37户;大力推广“六事”治理模式,发挥“全科网格”作用,创建无信访村(社区)10个以上。

三圳镇党委书记  徐晓威

2024年,三圳镇紧抓第二批典型镇村培育建设机遇,坚持加压奋进、加力突破,成功招引项目3个,新增“四上”企业3家,所有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均达15万元以上,基本实现年初制定的各项目标任务。2025年,三圳镇将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决策部署,深挖潜力、广借外力、凝聚合力,努力在推进实施“百千万工程”中争做示范、多作贡献。

一、深挖潜力,推动经济发展再提速

围绕做优做特农文旅经济、冬种经济、林下经济,持续谋划特色引流活动,大力支持农产品精深加工高质量发展,实现引流聚客、延链增效。同时,抓紧抓实招商引资、“四上”企业培育等工作,力争完成新引进项目2个、计划投资额2.5亿元、实际投资额6000万元,净增“四上”企业4家,推动全镇所有行政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同比增长10%以上。

二、广借外力,推动镇村建设再提质

抢抓政策窗口期和项目机遇期,充分依托省市场监管局、中铁(广投)集团等力量支持,加快推进地标产品展示平台、圩镇综合农电商服务中心、知耕园研学基地、晋元大道(西段)慢行步道等项目建设进度,一体建设美丽圩镇、和美乡村。

三、凝聚合力,推动攻坚工作再提升

统筹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自然灾害危险区域建房户避险搬迁、无信访村社区创建等攻坚工作,预计新增耕地728亩、整理建设用地464亩,实现耕地规模化集约流转6350亩、流转率60%以上。完成“一村一户”避险搬迁4户、三类避险搬迁12户。创建无信访村(社区)11个。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乡村绿化工作,新增种植树木1万株,全力推动宜绿空间应绿尽绿、各美其美。

文福镇党委书记  陈子建

2024年,文福镇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锚定发展定位、抢抓政策机遇,在坚守中突破,在改革中前行,各项工作均取得新成效,典型村长隆村获评第四批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乌土村获评广东省乡村治理示范村,在2024年11月全市镇街经济数据排名二类镇名列前茅,基本完成年初亮诺目标。

2025年,文福镇将以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的决心,主动融入苏区融湾综合示范窗口建设,做到“三个坚持”,为全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蕉岭实践作出文福贡献。

一、坚持强镇兴村,让“百千万工程”基础更牢

突出做好农村“三大革命”、农房风貌管控提升、镇村绿化美化等,继续高标准打造2个典型村;主动融入省际边界建设,以美丽圩镇“七个一”提升建设为抓手,抓好基础设施恢复重建等项目建设,结合丘逢甲故居、丘成桐祖居文化旅游景区等文福特色文化名片,打造多个景观节点;谋划示范路段建设项目,深入开展风貌提升,全面营造整洁、通畅的沿线环境;整合“四旁五边”空间,见缝插绿,计划种植苗木1万株。

二、坚持产业先行,让镇域经济动能更足

深入实施招商引资“一把手”工程,加大走出频率,力争实现新引进项目3个以上、投资总额2.5亿元以上,实际投资额达1亿元以上;紧抓全省首批创新型专业镇建设的先发优势,支持塔牌集团等建材骨干企业增资扩产、转型升级,做好“一对一”精准服务,力争明年净增“四上”企业3家;持续强化营商“硬件”基础,按时按量完成梅武高铁蕉岭段征收、协调服务等工作,打造产业集聚度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的专业镇。

三、坚持共建共治,让乡村治理质效更高

全力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计划整理建设用地781亩,耕地规模化集约化流转经营4250亩,新增耕地562亩,推动长隆村高标准农田集约流转160余亩,发展水稻连片种植;引导村民搬迁腾退宅基地,稳妥推进“一村一户”避险搬迁5户,三类避险搬迁16户;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化全科网格、平安乡村建设,力争建成8个“无信访村(社区)”。

蕉岭县政府党组成员、蕉华园区管委会副主任、广福镇党委书记  陈国政

2024年,广福镇以实施“百千万工程”为总抓手,紧扣实体经济和乡村振兴,铆足干劲强产业,凝心聚力提风貌,承诺事项基本完成。全年新增4家“四上企业”,签约招商项目1个总投资5亿元。全部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5万元以上,其中60%的村突破50万元。依托中铁广投等央企力量,以“福”元素为IP,对省门周边、G205国道沿线和圩镇主街“一横一纵”示范路段进行风貌提升。“无信访村”创建率达82%,镇综治中心获评2023年度广东省“1+6+N”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体系建设先进典型,广育村获评2023年度广东省乡村振兴示范村。

2025年,广福镇将坚决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按照县委的工作部署,全力打造省际交界处“百千万工程”示范窗口。主要是在三个“求突破”上下功夫:

一、在建功融湾上求突破

持续推进广福园区土地征收工作,保障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抓实抓细武梅高铁广福段征拆工作和无障碍施工保障,加快广福融湾入海便捷通道建设步伐。围绕广福园区定位开展招商引资,计划引进项目2个,计划投资2.5亿元以上,实际投入6000万元以上。坚持促上规、稳在库,加大培优扶强力度,力争再培育5家“四上”企业。

二、在富美乡村上求突破

以“百千万工程”典型镇村建设为总抓手,不断增强省际交界处窗口意识,统筹农房管控和乡村风貌提升,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配套。深入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全力完成412亩建设用地整理和600亩新增耕地任务,规范做好6150亩耕地规模化集约化流转经营。全力完成“一村一户”避险搬迁21户、三类避险搬迁19户。依托工作队组团单位资源,持续推动广福优质特色农产品对接湾区市场,擦亮广福“土特产”品牌,不断增加群众收入。加快发展村集体经济增收项目,不断巩固50万元以上村,力争培育村集体经济收入超100万元的村。

三、在强基赋能上求突破

抓实“书记领航项目”,定期调度研判“亮诺亮绩亮牌”推进情况,以“小项目”引领“大提升”。抓实基层党建,持续完善村内各类组织向村党组织报告制度,全面实施加强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接力计划”。抓实平安建设,全域推广“六事”乡村治理模式,健全完善“党建+全科网格+积分制”基层治理,活用“客家围屋定分止争工作法”,创建9个“无信访村(社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乡村治理新格局。

蓝坊镇党委书记  张  顺

2024年,蓝坊镇承压奋进、迎难而上,实现税收收入比增2.47倍,净增两家“四上”企业,所有行政村集体经济稳步增长、1个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55万元,成功打造“百、千、万”亩特色农产品种植基地,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镇村风貌显著提升,和美乡村建设再上新台阶,较好完成各项年度目标任务。2025年,蓝坊镇将继续以“百千万工程”为统领,重点围绕“123”工作思路,精准发力、加力提速。力争实现净增“四上”企业1家,创建无信访村(社区)10个,完成“一村一户”避险搬迁10户、三类避险搬迁67户,计划引进项目2个,计划投资额2亿元,实际投资5000万元。重点是要做到三个“聚焦”。

一、聚焦“强经济”,抓好1个“产业根本”

按照“1+N”的一核多元发展模式,围绕竹产业融合发展这一核心,做好竹林抚育、毛竹粗加工、精深加工、文旅融合的“竹+”文章,推动蔬、果、柚、酒、药等“N”个特色农产品多元发展,以集约化、规模化种植加专业化、精细化管理赋能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绘就蓝坊产业兴、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画卷。

二、聚焦“促融合”,抓好2条“精品游线”

依托“长寿乡中乡”资源品牌,打造文旅融合精品游线,持续提升聚人聚商聚产能力。紧扣“竹海听涛·品茗修禅”森林康养游线,在蓝坊片将竹产业与各村特色产业串联,结合龙潭飞瀑、古树公园等自然景观,打造寿韵竹乡绿美经济带;紧扣“明月古道·新高思”歌酒田园游线,在高思片围绕百年梯田、“药食同源”研学基地及十二联楼等景观节点,打造古香蓝坊文旅集聚区,让蓝坊“山水古韵”变“文旅钱景”。

三、聚焦“作示范”,抓好3大“破题攻坚”

突出全域土整这个法宝,用好耕地集中连片整治“千亩方”示范区,推进“土整+产业”发展模式,整理建设用地265亩,耕地规模化集约化流转经营4240亩,新增耕地445亩,打造现代农业示范样板。突出风貌管控这个优先,加快“光伏+农房风貌”一体化建设,建设1条有烟火气、有现代气息的“十字街”,打造生态宜居示范样板。突出绿美建设这个关键,统筹好山上山下、村内村外的植树造林,通过增“绿”、添“美”、加“景”,打造绿美蓝坊示范样板。

南磜镇党委书记  汤媚萍

过去一年,南磜镇在招商引资、村集体经济、乡村振兴等方面下苦功、出实招,净增“四上”企业1家、完成了年度招商任务、所有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稳定达到15万元以上。2025年,南磜镇将坚决贯彻落实此次大会精神,从四个方面奋力推动南磜镇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再开新局面、再出新成效。

一、深耕“百千万工程”,在全面提升发展质效上下功夫

拟培育净增“四上”企业1家、新引进招商项目2个,完成计划投资额2亿元,实际投入资金5000万元。紧紧围绕典型建设目标任务清单,深入推进美丽圩镇“七个一”建设,建设示范路段1条,力争培育典型村2个,所有行政村村集体经济收入增长10%以上。

二、发力人居环境整治,在推进和美镇村建设上下功夫

围绕省道S334线富足至步上段农房风貌提升项目和石寨村中心小公园及周边乡村风貌提升项目(一期),打造独具南磜特色的“美丽乡村走廊”。深入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力争2025年底村庄建设用地腾挪不少于15%,整理建设用地213亩、耕地规模化集约化流转经营2190亩、新增耕地509亩。从源头上防范化解自然灾害风险隐患,完成“一村一户”避险搬迁16户、三类避险搬迁109户。深化“1+6+N”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体系建设,创建“无信访村”13个。

三、聚焦聚力产业培育,在加快镇域经济发展上下功夫

积极培育新质生产力,延伸毛竹全产业链条,打造串联成线、产业连片的竹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用好农业灾后复产复建项目资金,打造1200亩“烟稻轮作”高标准农田,促进农业经营提质增效;谋划好2025年小型灾毁基础设施恢复重建以工代赈项目,全面推动基础设施复建与历史、生态、文化等元素深度融合,做好“旅游+”文章,构建全域旅游新格局。

四、放大省际交界优势,在加快示范窗口建设上下功夫

依托省际交界区位优势,在畅通道、建平台、育主体上统筹用力。扎实推进省道S223线蕉岭县隘罗坪至步上段改建工程,聚拢人气,吸引投资,畅通开放通道;因地制宜做好洋山村省际交界节点改造项目的规划设计,高标准打造省际美丽廊道开放平台;大力发展强村公司、精心选拔产业村长、支持鼓励闽粤合作,培育开放主体,着力形成新的村集体经济增收点。

梅州日报记者:杨乔颖

特约记者:汪敬淼

编辑:张晓珊

审核:蔡颜颜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