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兴宁市坚持以“百千万工程”为总抓手,聚焦梅州市党建赋能“书记领航项目”,大力探索村集体经济县镇村“三轮会诊”模式,为壮大村集体经济“把脉、开方、祛疾”。通过县镇村逐级“抽丝剥茧”、逐村“过筛子”分析研判,直捣问题根源,整合各类资源、凝聚发展合力、推进消薄攻坚,实现村集体经济“强筋健骨”,助推“百千万工程”提质增效。
村级会诊把准“潜力”脉搏
变“沉睡资源”为“增收法宝”
“以前这里是一片荒废空地,建成厂房后出租给了企业,每年可以增加9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永和镇沙坪村驻村第一书记冯育平说。
沙坪村通过村级会商,利用发展壮大村集体资金、驻镇帮扶工作队广东联通公司出资共约85万元,整合盘活村委会办公场所后面的荒废空地,建设了这个厂房。随后引进在外乡贤回乡开办纸品厂,为村集体带来增收的同时,也为该村及周边村村民提供了20多个就业岗位。
和沙坪村一样,兴宁市各村通过村党组织书记召集“两委”干部、本村“产业村长”、驻村干部、第一书记等共同开展村级会商的方式,深挖发展潜力,盘活现有家底,把“存量”转化为“增量”,夯实村级经济发展根基。
“兴宁全市461个村经联社通过开展农村集体‘三资’监管突出问题集中专项整治,全面清理坏账、旧账,做到家底清晰、账目齐全,有效防止了村集体资产流失、集体经济亏损。”兴宁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经过村级会商,各村在厘清家底的基础上,更加明确了通过流转、租赁、承包经营、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盘活闲置山林、土地、房屋等资产的路径,实现“化零为整、积少成多”,用活闲置“三资”要素,充分释放经济发展动能。
镇级会诊开出“协作”良方
变“单打独斗”为“抱团发展”
前期,石马镇出台了实施光伏项目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施方案,激励各村投资光伏项目。在奖补机制的激励下,目前该镇25个村已并网实现收益,预计每年收益可达200多万元。
除石马镇外,福兴街道盘活零碎闲置土地打造“边角经济”,宁新街道发挥物业收租优势打造“滚雪球经济”,坭陂镇抢抓高铁开通机遇发展“高铁站前经济”,黄槐镇聚焦红色文化、国防教育、农业产业打造红绿黄“三色经济”……通过镇级会商,兴宁市各镇(街道)立足资源禀赋,找准发展定位,将资源集中汇聚在优势产业上,全力打造“一镇一业”。同时,兴宁市积极破除“就村抓村”路径依赖,推动村(社区)、机关企事业单位、两新组织、金融机构等党组织开展联建共建,整合资源“抱团发展”。如推动水东村和邹洞、河口、盐米“四村”联动,投资600多万元联合成立客都绿享原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通过出租土地、投资分红、流转土地种植水稻等方式,每年可为村集体经济增收约80万元。对于位置偏远、资源匮乏的村,兴宁市则鼓励发展“飞地经济”,采用异地共建项目等方式,实现资源腾挪。以宁中镇土坑村、丝新村为例,两村共投入80万元到古塘村福美床垫厂,年收益近5万元,可有效增强“造血功能”。
兴宁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说,通过动员各镇(街道)领导干部、驻镇帮扶工作队等组建“智囊团”,积极开展镇级会商,已推动198个行政村优化调整发展思路举措,15个村形成党建联建共建等合作关系,实现由“单打独斗”向“抱团发展”的转变,有效攻克村集体经济“小、散、弱”难题。
县级会诊祛除“薄弱”顽疾
变“短板劣势”为“振兴旺势”
“我们联合兴宁市农业农村局、各镇(街道)有关领导干部和驻镇帮扶工作队长等开展县级会商,充分发挥各部门职能优势,强化要素保障,聚力消薄攻坚,实现村集体经济发展换挡提速。”兴宁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
为最大限度提供资金、人才、政策等要素保障,兴宁市积极争取2024年中央农村综合改革资金1763万元扶持6个典型村集体产业,预计每村每年收益分红可达15万元。同时坚持“头雁工程”“雏鹰计划”和村“两委”干部学历提升工程同步发力,选优配强64名第一书记,帮助578名干部提升学历。并选聘182名“产业村长”,培育“土专家”“田秀才”161人,带动发展项目146个,增加村集体经营性收入1137.4万元。
此外,兴宁市全力打好经济薄弱村“消薄攻坚战”,对薄弱村细化研判,补齐发展短板。通过发挥驻镇帮扶工作队等各类帮扶优势,持续加大资金、资源、产业等倾斜力度,以产业和消费帮扶、镇经济联合总社“输血”等方式,拓宽收入渠道、强化兜底保障。
经县级会商,聚焦问题,整合力量,消薄攻坚,兴宁市无经营性收入的215个村(社区)已全部实现清零“摘帽”,按照会商后的思路举措,预计兴宁69个经济薄弱村在今年底前均可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兴宁全市村集体经济总收入可达2.69亿元,同比增长21.3%;年总收入100万元以上的村可达28个,比增211.1%;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的村27个,比增80%,跑出村集体经济发展“加速度”。
梅州日报记者:陈思杰
通讯员:刘丽辉
编辑:张晓珊
审核:张英昊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