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灯迎客,白鹅展翅,雄鸡啼声……位于兴宁市东部的永和镇,距兴宁市区仅10公里,205国道、梅河高速、兴畲高速贯穿其中,地理位置优越。在这里,不仅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的花灯,还能领略到别具一格的自然风光。
丰富的文旅休闲业态,让市民和游客在这里邂逅、徜徉和眷恋。而熙和湾·客天下花灯文化特色小镇的建设,更进一步推动了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让幸福永和“景”上添花。
近年来,永和镇紧紧围绕“花灯小镇·幸福永和”发展目标,加速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深入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
小镇大战略 引领新发展
进入九月,炎热的暑气开始慢慢消去,天气变得格外舒适。位于永和镇蓝排村的熙和湾·客天下花灯文化特色小镇也做好了迎接四方宾客前来游玩的准备。
漫步在花灯小镇内,形态各异的花灯点缀装饰着人们的视野,浓厚的花灯文化扑面而来。兴宁是“中国花灯之乡”,兴宁花灯起于明朝,盛行于清代、民国时期,历经600多年,未曾停滞和断绝。近年来,中国、广东省花灯文化节的成功举办,让八方游客尽情领略“火树银花满街舞,箫鼓喧闹到天明”的热闹景象,深切感受到了千年客邑·文化兴宁的独特魅力。
熙和湾·客天下花灯文化特色小镇。(吴腾江摄)
据介绍,熙和湾·客天下花灯特色小镇项目致力打造为花灯小镇、美丽乡村和新农村建设“三合一”的特色小镇示范区,成为兴宁市文化旅游、城市提质扩容的“新名片”。此外,花灯特色小镇的建设还在扶贫、就业等领域起着重要的带动作用。
“整个项目意向总投资80亿元,分三期开发。目前一期已经完工,二期建设正在筹备中,预计明年上半年动工建设。”花灯小镇建设项目负责人告诉记者,花灯文化特色小镇项目依托当地资源禀赋,结合花灯文化、围龙屋等客家文化元素,按照“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理念,正打造一个文化休闲和田园风光特色明显的精品项目,成为永和镇特色经济发展的一面旗帜。接下来,永和镇将大力发展服务业、旅游业和生态农业,加快产业集群发展、产业链延伸、服务业配套,推动特色小镇建设与文旅康养产业、生态农业融合发展,打造“特色小镇示范区、生态旅游名镇”。
旅游资源多 农旅迎契机
绿树掩映着白墙红瓦,村间小道干净整洁,道路一旁一畦畦嫩绿的时令蔬菜和宽敞明亮的温室大棚在阳光映衬下显得格外显眼。
风衣谷乡村体验基地。(罗玮摄)
“大棚是去年建成的,有了它,我们种植蔬菜就能减少气候不适和病虫害影响,提高了蔬菜产品生产的稳定性。接下来,我们将更有信心往采摘游和户外拓展方向发展……”说起这些年“梅一客风衣谷农耕体验园”的变化,负责人陈耿文言语中满是喜悦与期待。2016年底,以蔬菜为主题的“梅一客风衣谷农耕体验园”开始在永和镇新寨村建设。仅仅几个月的时间,昔日的滩涂荒地悄然变身。一片片土地被规划地整齐划一,种上了水果、玉米、板栗南瓜、有机高端蔬菜等农作物,还吸引了一批批游客慕名而来。
村民正在梅一客风衣谷农耕体验园里查看蔬果的长势。(罗玮摄)
这几年,该体验园通过承接亲子游、自驾游,带动乡村旅游,实现基地与村民及村集体共同发展、共同增收。2018年以来辐射带动周边农户53户,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我现在在这里干活每个月能拿到3000多元,收入不错,挺好的。”今年48岁的刘华荣高兴地说。她告诉记者,之前她在工厂做工,离家远,收入也不是很高。“现在从家里来基地骑摩托仅需10分钟,有收入,又能照顾家庭,我很满足。”刘华荣补充说道。
鸡鸣山上的标志性雕塑“金鸡报安”。(罗玮摄)
距离新寨村7.9公里外有一座鹅峰,因山形似一只公鹅,又被称为“鹅公山”。近年来,它也成了永和邻镇和兴城人喜欢游览和休闲的地方。然而,十几年前,鹅公山还是一座荒山,荆棘丛生,连一条像样点的上山小道都没有。在各级党委、政府和热心乡贤的大力支持下,2003年,鹅公山建设了永和鹅峰健身休闲场。此后,景区先后开通了七条水泥硬底化道路,安装了路灯,兴建了风雨亭、八角亭、文化活动中心楼宇、标志雕塑、文化长廊等,公共基础设施得到了进一步完善。
文化底蕴深厚的永和镇,不仅有鹅公山、鸡鸣山等自然景观,还有张瑾瑜烈士故居、古驿道等红色、古文化景点。永和镇干部表示,接下来将以产业园、古民居、烈士故居、古驿道为载体,把文化建设融入美丽乡村建设之中,做好“红色、绿色、古色”文章,重点打造“乐享农耕·新寨人家”“瑾瑜故里·红色大成”“驿道古风·夜明胜境”等10个乡村旅游特色村,推动全域旅游发展。
特色产业兴 助农奔小康
“蒲公英一年可以收割9次,10月我们又将播种了。”夜明村党支部书记吴新文拿着手机给记者展示了几个月前他拍摄的蒲公英种植基地场景。照片上,漫山遍野的蒲公英竞相绽放,黄灿灿的一片,煞是令人欣喜。
夜明村远离圩镇和城区,村民收入主要靠外出务工,常住人口仅200多人,有9户贫困户。乡村要振兴,特色农业是关键。近年来,夜明村瞄准中草药特色种植,大力发展蒲公英种植基地,并通过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让昔日田地里摇曳的小小蒲公英摇身一变,成了村民的“致富花”,走出了一条产业振兴、乡村蝶变的路子。
“当初只种植了2亩,慢慢扩大到10亩,如今已有65亩种植基地,计划明年再扩大到100亩。”吴新文高兴地跟记者介绍说,在帮扶单位武警广东省总队的支持下,还新建起了加工厂,注册了野生蒲公英茶品牌。“发展蒲公英种植,能有效带动村民就业,扩大村民稳定增收渠道,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去年,我们村的9户贫困户就全部退出了贫困行列。”吴新文补充说道。
“这里以前荒废了十几年,地上的野草长得都快跟树一样高了,单是清理杂草我们就花了一个星期。”永星村党支部书记潘辉指着眼前70、80亩的池塘告诉记者,今年,为改变现状,在永和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该村盘活闲置土地,引进小龙虾养殖,提高村民收入。“发展小龙虾养殖产业不仅能给村民带来收入,也增加了村里的就业岗位,让村民能够在家门口就业。”潘辉说道。
近年来,永和镇以“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为抓手,突破传统农业瓶颈,破解传统农业附加值不高、产业链单一、标准化程度不高等问题,持续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发展。目前,永和镇新寨村的蔬菜种植产业、三枫村和林场村的茶叶种植产业项目成效显著,还入选了首批省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村名单。
基础设施优 乡村颜值升
一边是发展兴盛的产业,另一边是城镇面貌焕然一新:美丽乡村提档升级,农村新房错落有致,垃圾分类智能化推进……永和呈现着一派新农村新气象。
乡村产业有特色,人居环境有颜值。日前,记者一行进入永星村内,映入眼帘的便是位于兴江河永星段以“孝廉文化、人文永星”为主题的党建文化长廊,图文并茂地展示了传统文化,并以孝廉故事教化村民培养好家风。据介绍,永星村在兴宁市纪委监委的帮扶下,以党建为引领,按照强化基层组织、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基础设施、强化乡风文明的思路,充分发挥村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助推美丽乡村建设。
“目前我们正在打造‘一河两岸’综合工程,工程已经完成70%左右,预计11月能够全部完成,结合绿化亮化工程的实施,以后也将会成为村民休闲散步的好去处。”潘辉告诉记者,下一步,他还准备在村里推行垃圾分类工作,让垃圾分类成为农村新时尚,真正让村民生活质量的“里子”和农村环境的“面子”都好起来。
“以前村里条件没那么好,村道都是坑坑洼洼的泥路,出行极为不方便。” 吴新文告诉记者,夜明村在去年完成了7条村道硬底化、5公里绿化带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村容村貌也跟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近年来,永和镇狠抓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不断深入开展“两美”行动,镇容镇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沿着圩镇街道行走,道路干净卫生、平整有序;美丽的休闲步道、健身设施完备的文化广场已是“标配”;靓丽干净的公厕等也不再少见;家家户户门口都有了路灯……村民的日子越过越舒坦。
去年,永和镇更是投入700多万元推进镇村污水处理管网建设工程,整改卫生站、养老院污水排放问题,切实维护永和良好生态环境。环境整治,道路修缮,绿化亮化美化工程实施,河湖“清四乱、五清”专项整治进一步落实……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和提升,不仅改善了镇容镇貌,更是为永和镇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记者手记
立足优势,发展才有强势
如今,行走在永和镇各乡村的村道上,处处能见到越来越有精神气的村民,感受到强劲的发展脉搏。
就永和镇而言,文旅资源丰富且独特,而且目前还在创建花灯小镇,有全世界最大的花灯。因此,永和镇发展旅游具有优势,也定位了自己的发展优势——花灯小镇·幸福永和。而当下,随着人们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的转变,越来越多的人更愿意在美丽乡村中放慢脚步,进行深度体验。再加上各地交通等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当此之时,瞄准市场、立足资源优势、以旅游带动产业发展,是趋势。这也是永和镇正在走的道路。
在永和镇,各村发展产业也并没有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是立足当地自然禀赋,挖掘地方特色资源,着力在“特”字上做文章。通过不断壮大特色优势产业,打造特色产业集群,拉长特色产业链条,让发展后劲不断增强。如今,永和镇发展“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已呈现出“万紫千红春满园”的局面,“产业兴,乡村旺,百姓富”的美好图景正在变为现实。
本报记者:叶惠玲
编辑:杨颖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