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瓦白墙,青山绿水...党建引领下,平远这个村的变化让人如此“亮眼”~

仁居镇依托红色村党建示范项目建设,绘就出“红色古邑·故事小城”动人画卷。

在畲脑村山瓦小组,老祠堂修缮一新,塘前花红柳绿,环境明媚整洁。绿草毯上立着一块朱红色的牌子格外醒目,上面写的“上举镇畲脑村党员卫生监督岗:吴特吾”。

同行的村支书杨玉华介绍,这是党员主动带头,对乡村环境整治长效机制的积极探索。“乡村要长久美下去,离不开干部群众一起努力,党员更是其中的‘领头雁’。”

乡村振兴要干成,头雁效应最关键。时值梅州乡村振兴取得重大进展之年,记者走马平远,赫然发现在一个个美丽乡村“蓝图变现实、建好更管好”的背后,头雁领飞比比皆是。

在畲脑村山瓦,古老楣干石下的“客家读书人”雕像栩栩如生。

党群合力“建”美丽

行走上举镇上举村石角小组,修缮一新的百年老屋瑞气华堂,黛瓦白墙的民居掩映屋后青山,房前绿水韵味十足,凉亭中有老少纳凉休闲,移步皆景。“这祠堂是乡贤募资修缮的,新村道是村民们无偿捐地建的,河边凉亭里的诗词也是群众的创作。”在副镇长曹锋玫的介绍中,记者得知,眼前的乡愁美景,不离群策群力。

2018年,“三清三拆三整治”持续推进,60多岁的畲脑村民吴小兰在党群理事会带动下,无偿拆除家里四间杂房捐建新村道。如今,这短短10多米水泥路成为村民生产生活的要道。“起初家人不同意,但我觉得老吴(党员吴特吾)说得对,方便子孙后代,值当!”

上举村黛瓦白墙的民居掩映屋后青山,房前绿水韵味十足,移步皆景。

在乡村振兴中,镇、村党员干部冲锋在前做表率,带头入户做工作,带动家人、身边村民自觉配合“三清三拆三整治”,积极参与环境整治,使“吴小兰”在平远并不鲜见。

群众积极参与美丽乡村建设背后,由各村党支部的领导成立的党群理事会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目前,平远县成立起1111个党群理事会,采取召开党员会、村民小组会、户主会等方式,向群众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乡村振兴中涌现出来的好人好事。

以深入实施“头雁工程”为契机,平远县建立起县镇村三级书记齐抓乡村振兴工作机制。

此外,以深入实施“头雁工程”为契机,平远县建立起县镇村三级书记齐抓乡村振兴工作机制,向农村选派第一书记 29 名,打造了54个党建示范点。以基层党组织全面过硬引领一幕幕美丽乡村图景“蓝图变现实”。

红绿相融“活”内涵

胭脂河碧漪长流,红色广场熙攘,霓虹点亮百年古桥……今年初,仁居镇仁居村被彻底被“红”字改变了。依托红色村党建示范项目建设,该村活化了红色文化底蕴、古城建筑瑰宝、绿色生态禀赋的“红、古、绿”三色,绘就出“红色古邑·故事小城”动人画卷。

无独有偶,在畲脑村山瓦,古老楣干石下的“客家读书人”雕像栩栩如生,崇文重教、耕读传家的彩绘跃然墙面,祖祠堂化身传播党政方针与耕读文化的综合活动中心。依托吴三立故居等得天独厚的生态人文资源与党建阵地建设相结合,畲脑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干出实效。

随着乡村游、红色游成为文旅市场热点,畲脑村热闹起来。

文化是乡村振兴之魂。在乡村振兴中,平远县充分发挥新时代党建引领,在推进“三清三拆三整治”和外立面改造工作中,让各地乡村红色文化、客家文化、绿色生态有机融合,因地制宜、科学谋划,绘就了河头梦里水乡、八尺红色故乡、东石钟灵毓秀等广大新农村“各美其美”的和谐画卷。

突出党建引领,下足绣花功夫,美丽乡村提高了“颜值”,丰富了“内涵”,也给老百姓带来好日子。去年底,随着乡村游、红色游成为文旅市场热点,仁居村热闹起来,前来参观美丽乡村、感受红色文化的来客络绎不绝。“生意明显好做了,就连晚上也有游客。”仁居村一特产店老板陈泉二笑着说。

突出党建引领,下足绣花功夫,美丽乡村提高了“颜值”,丰富了“内涵”。

共治共享“管”文明

“乡村建美了,要是乡亲们还跟以前一样不讲究卫生,会不会又回到脏乱差?”今年2月,群众在村民小组会上的提出的问题,令村民理事长吴特吾皱了眉。思前想后,他向村支书杨玉华提出,由他带头示范设立“党员卫生监督岗”,劝导群众树立文明新风。

采访那天,刚接到杨玉华的电话不到5分钟,吴特吾就赶到了监督岗的牌子跟前。“我把电话留在牌子上,方便群众随时反映卫生情况,自己也常在附近巡视。如果发现有村民随意堆放垃圾、农具、杂物等行为,就及时去耐心劝导他。”他告诉记者。

杨玉华告诉记者,监督岗设立几个月下来,畲脑村民的文明意识有了显著提高,经常主动清理房前屋后垃圾杂草禽畜粪,整齐摆置生产工具日用品等。接下来,他们将继续发挥党员率先垂范作用,在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将“党员卫生监督岗”的机制推广到全镇。

群众积极参与美丽乡村建设背后,由各村党支部的领导成立的党群理事会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

在此之前,平远还先后实行河长制、垃圾兑换超市、党员示范路等方式探索整治农村环境新模式。全县还采取“县政府购买服务、镇为管护主体、县直部门负责日常监督检查、发动群众参与”的模式,每年安排 500 万元用于管护整治后的农村人居环境和公共设施。村党支部还加强督查检查,对做得好的农户进行评星评级授牌激励。

“现在村庄越来越美,大家看到垃圾都会随手捡起来。还是特吾同志说得好,虽然政府帮我们把村庄建美了,维护还得靠人人参与呢。”家住梅畲石角小组的村民黄菊梅笑着说。眼下,平远已逐渐形成全县举力、全民行动、全面推进、全新变化的乡村振兴良好氛围。


本报记者:傅思林

摄影记者:钟小丰

特约记者:朱双玲 朱维佳

编辑:罗欢欢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