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审议通过,中国气象局日前正式印发实施《粤港澳大湾区气象发展规划(2020-2035年)》(以下简称《气象规划》)。《气象规划》由中国气象局组织广东省气象局、香港天文台、澳门地球物理暨气象局共同编制,旨在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一国两制”方针,围绕建设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统筹构建现代气象监测预报预警服务体系,最大程度地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协同推进气象强国建设。
《气象规划》强调,气象工作关系到人民福祉安康和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到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关系到大湾区发展、“一带一路”建设全局。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也是典型的气候脆弱区,灾害性天气多发。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各有关地方和部门必须紧抓战略机遇,深化粤港澳合作协调机制,全面推进内地气象同香港、澳门协同发展、互利合作,支持香港、澳门融入国家气象事业发展大局,推动粤港澳携手提升气象对大湾区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等方面的基础性保障作用。
《气象规划》以创新机制,共建共享;科技引领,智慧先行;服务湾区,保障民生;对接全球,开放合作为原则;以将大湾区建设成智慧气象发展先行区、气象科技深度合作示范区、气象全球战略辐射基地为战略定位。发展目标是:到2025年,将大湾区气象事业打造成我国气象现代化、智慧气象服务和“一带一路”气象合作的示范窗口,灾害性天气预警平均时效提升到60分钟以上,数值天气预报模式分辨率提升至500米或更高,台风24小时路径预报误差小于50公里,暴雨预报准确率在现有基础上提高15%,公众气象服务满意率提升到85%以上;到2035年,建成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大湾区现代气象业务、服务、科技创新和管理体系,气象服务全面融入大湾区城市群发展建设各领域,气象信息产业健康发展,智慧气象发展水平、气象科技创新能力、气象服务“一带一路”建设能力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气象规划》明确了五方面建设任务:
一是创新发展机制,推进三地深度融合发展。探索全新合作共享模式,促进区域业务协同发展;充分利用三地政策优势,建立区域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开展科技创新联合攻关;建设大湾区信息基础设施,拓宽范围和服务渠道,建立健全政策和共享机制,加强数据资源开放共享;发挥三地气象业务、科技等基础优势,健全人才交流培养机制。
二是加强优质供给,保障湾区宜居宜业宜游。通过构建高效科学的气象灾害防治体系、提升气象灾害链综合监测预警能力、搭建气象灾害分析研判“一张图”、强化网格化灾害风险预警业务、建立气象信息发布综合枢纽、推进靶向式预警信息发送服务、加强防灾减灾救灾科普宣教,实现防减救灾服务“安”民;通过提供精准型、均等化、个性化、多元化服务,实现公共气象服务“利”民;通过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服务、突出环境问题治理气象先导联动服务、绿色发展气象基础保障服务、宜居宜业宜游气候服务、气候资源承载力评估服务、快速交通网络服务、港口群及海洋服务、机场群气象服务,实现生态气候服务“惠”民。
三是突破核心技术,打造气象科技创新高地。以推广雷达协同智能观测,建立一网多能立体观测,推进泛在感知集成观测为要点,发展智能综合观测;以发展智能预报技术、推广人智协同业务、强化智能网格预报、研发人工智能预报员为要点,完善智能预报业务;以研发区域资料同化系统、改进优化物理过程方案、研发区域集合预报系统为要点改进区域数值预报;以开展交互式按需响应服务、场景式跨界融合服务、全渠道定制推送服务为要点,强化智能预警服务。
四是着力共建共享,夯实智慧气象发展基础。建设气象监测预警预报中心、国际气象人才教育培训中心、亚洲航空气象服务中心、气象科技融合创新平台、智慧气象云端计算平台、气象众创开放共享平台。
五是深化国际合作,共促“一带一路”建设。展现香港国际开放优势;发挥澳门葡语系国家影响;针对“一带一路”建设的标志性工程、沿线公众服务能力薄弱的区域和气象灾害致灾严重的区域,优化“一带一路”气象服务;充分发挥大湾区面向国际的战略辐射基地作用,加强国际间气象交流合作。
《气象规划》还明确有关保障措施。将成立统筹协调工作机构,统一协调、三地联动、协同工作;加大财政性资金对气象基础设施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加强气象科普场馆和设施建设,增强全社会防范意识和避险、自救、互救能力。(梅州市气象局)
编辑:罗欢欢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