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数梅城的桥

梅城非身居水乡,却因着一条倒U形的梅江和汇入的程江、周溪,而凸现桥梁的纽带作用。

梅江桥

横跨梅江最早新修的,也是梅州桥梁中名气最大的,莫过是修建于民国年间的梅江桥(1931年)了。历经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几经修缮扩建仍屹立于U形顶端,成了当年沟通潮梅的咽喉要道。梅江桥造型美观实用,拱形的护栏,和白玉兰桥灯已经成为梅州香烟的商标,也是早年梅城的标志性建筑。20世纪60年代在桥的两侧扩建了人行道,使得机动车和行人各行其道,增强了梅江桥的通行能力。80年代大桥南端还有军人站岗,守护着大桥的安全。孩童时每每经过梅江桥,心里不由肃然起敬,是因着大桥的雄伟还是军人的威武,已无从考究了。70年代后期,梅城通过梅江桥向南拓展,突破了城市仅止于江北片的现实。经过40多年的建设,到如今,城市的重心已经向南迁移,形成了江北老城、江南新城、梅县新城三足鼎立的城市格局。

东山大桥

梅江上第一条钢筋混凝土大桥,也是具有现代化意义的大型桥梁是东山大桥(1986年)。据说当年建设图纸画了又画,总是不能很好解决江北引桥问题,最后还是梅州籍的我国桥梁专家李国豪亲自操刀解决一桥飞架两河的问题(跨周溪处为发明桥)。

嘉应大桥

现在梅城交通最繁忙的桥梁,非嘉应大桥(1988年)莫属。此桥和嘉应大学一字之差,追论起来它们还真有点关系。当时修建大桥的费用没着落,于是动用了侨胞捐给嘉大的办学基金,再通过收取过桥费来偿还。

梅州大桥

号称“梅州速度”,建造工期最短,也是桥面最宽的该是梅州大桥(1993年)。这条大桥让205国道和206国道绕城而过,于此交汇。分流了大部分闽赣往潮汕方向的过境车辆,让东山大桥和嘉应大桥成为沟通江南江北,单纯的城市交通桥梁。

秀兰大桥

秀兰大桥是江南通过S223线前往雁洋五大旅游景点的重要通道。在梅城的城市规划里,东山芹洋片是最靠近城市核心区的处女地带,秀兰大桥把城市化已经很成熟的江南和一江之隔的乡郊田野连接起来,把千佛塔佛教圣地、东山谷森林公园和繁华闹市连接起来。同时也平衡了梅江U形一端的交通状况,拓展城市的新空间。

广州大桥

介绍梅城风光的画面上,出镜频率最高的当是2014年修通的广州大桥了。梅城唯一一座斜拉索桥,由广州市政府捐建故名广州大桥,不过,窃以为,何不命名广梅友谊大桥更恰切些,广州大桥总让人有身处何方的错乱感。

客都大桥

梅城最近新建的一座大桥就是新县城通往江南的客都大桥,造型是比翼双飞的白鹭,将梅县西片主干道剑英大道和江南新城主干道客都大道连通,交通作用不言而喻,可预言客都大桥将是日后最繁忙之桥。

罗乐大桥(吴腾江 摄)

罗乐大桥应该算是梅城最新的一座跨梅江的大桥,位于炙手可热的芹洋半岛和东升工业园之间,是城市东扩的重要基础建设之一,也是梅城盆地东端的交通要冲,有望成为梅城新外环的重要节点。

程江原本是流经现在的金利来大街,大概在南门八角亭(接官亭)那个位置汇入梅江。20世纪80年代这里还可见许多船只,出于泄洪的考量,90年代才改由人工开挖的新河道流入梅江。

程江在梅城的最古老桥梁是牛岗圩旁的程江桥,改道后,此桥已荡然无存,桥址现在成了车水马龙的金利来大街,原来桥边的松香厂也是一蹶不振,慢慢湮没在历史的尘烟里。

德龙桥

银利来大桥也是在原有小桥旁加建的,大桥把江北老城区和梅县新县城连接起来。俗称“彩虹桥”的德龙桥就在300米开外的两江交汇处,夜晚江面波光粼粼,霓虹闪烁,灯红酒绿。正是这座城市最妩媚的地方所在。

饶公桥

状元桥

嘉应桥

梅城的桥,不止于坐落这两江之上,周溪上的饶公桥、贤母桥、状元桥分别把嘉应学院、高级中学、东山中学这些承载着梅州文化美誉的名校以一溪之水牵起来。难怪有人要称周溪为“文化河”。此外的黄塘河基本上是条暗河、“龙须沟”,只有那座黄塘桥还让人缅怀它曾经是一条欢腾的小河。文化公园里的嘉应桥,据说嘉应州正是据此而得名,而如今也掩藏在公园的湖光水色中,乏人问津了。

东山人行浮桥

梅城的桥,还有一座值得一提,那就是连接东山教育基地与梅江南堤的观光人行桥——东山人行浮桥,成为市民休闲之地,市外游客的观光景点之一。

文:何其乐

图:陈莫凡 夜色光明

编辑:李子莹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