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进入关键阶段,疫情防控和生产发展“双线战役”已全面打响。梅州各地在抓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前提下,多措并举解决复工复产用工难题,力促企业复工复产和群众就业增收双赢。今日推出“家门口就业好处多”系列报道之四,就家庭环境方面深入采访有关群众,分析探寻家门口就业的优势和好处。
连日来,晴暖阳光一扫“疫情”阴霾。厂房车间里“隆隆”的机器运转声,再现火热的生产场景。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今年我市众多企业用工和就业求职遭遇新挑战、迎来新变化。各地各有关部门纷纷出手,支持服务企业在做好疫情防控、复工复产的同时,积极挖掘本地劳动力资源,为企业和求职者牵线搭桥,让更多人能留在家乡就业致富,助力企业解决“用工难”。尤其在度过如此难忘的春节假期后,很多外出务工人员家庭选择继续留在家乡、守护团圆。记者也采访多位返乡就业、创业人士,分享他们家乡就业的幸福“感悟”。
■“孩子说‘原来有爸妈这么好啊’,我就觉得回来对了!”
提起家里两个孩子,卡莱(梅州)橡胶制品有限公司车间维修设备员杨传标嘴角有了笑容。孩子曾是他们外出打拼的动力,却也是他们在外每时每刻的牵挂。
“都说父母教育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我们一直在外务工,孩子一直跟着爷爷奶奶生活,被宠惯了就会不自觉形成一些坏习惯。” 在外务工10多年后,人到中年的杨传标和爱人思前想后,最终还是决定回到家乡,从头开始。
“不忐忑是不可能的,由于常年在外就业,对家乡也不熟悉了,不知道能不能找到合适的工作,”杨传标说,没想到回来后发现,找工作一点不难,而且可供选择的岗位很多,“有多劳多得的,有固定工作时间的,也有工作时间较为灵活的,有种按需选择的感觉。”
在家乡就业2年后,他对家乡的“陌生感”变为“归属感”,也愈发感觉到家乡就业的种种优势。“最大的变化还是亲子关系。以前我们问孩子对爸妈的印象,他们说是‘一年回来一次’。在我们回来陪伴孩子后,他们有一回跟我说‘原来有爸妈这么好啊!’,当时我又是心酸又是欣慰,回来得太对了!”杨传标笑言,一家人在一起的感觉就像天天过年一样,心情特别舒畅。“现在一想到下班回家就能看到孩子,心里就暖乎乎的,也更安心、更有动力做好工作。”
■“我一直觉得,夜里回家有一盏灯为我留着就是幸福。”
2019年4月,广东省粤东商贸技工学校毕业生吴晓霞和丈夫开办的“蘑菇家”蛋糕店正式营业开张。精心制作的各类烘焙糕点和饮品为他们招揽了许多忠实拥趸,夫妻俩每天都当好“甜蜜搬运工”,也用勤奋为生活撒上糖霜。
“因为我学习的是电子商务专业,2012年毕业实习时很想去一线大城市。”那一年吴晓霞义无反顾地去了深圳闯荡,在历练中更理性看待自己和职业发展前景,而“工资不够用、房价太高、除了工作鲜有自己生活”等,都是驱动她回到了家乡因素之一。
“还是在家好呀!回来梅城之后,我经常会去参加一些文化沙龙活动,听一听圈子里小有名气者的分享会。”吴晓霞说,之前总有人误以为梅城年轻人不多、文化活动匮乏,“其实根本不是这样的,厉害的人哪里都有,家乡也不比外面差。”
在家人的鼓励下,吴晓霞决定尝试把爱好培养成事业,去创办一家甜品店,这也让她感受到梅州便捷的政务服务和政策的大力扶持。“说实话我一开始也不知道该怎么办,行政服务中心窗口单位工作人员很热情指导我,讲解办证所需证件和流程,整个手续很快就完成了,税务方面还有扶持我们中小微企业的优惠政策,觉得特别开心。”
现在,吴晓霞和丈夫每天都在店里为顾客准备各式甜品。忙得再累,回到家也能吃上热饭;忙得再晚,家里还留着一盏灯。“我一直觉得,家里有一盏灯为我留着就是幸福,我现在感觉就很幸福。”
■“在家就业收入不比在外差”
“家乡就是好地方,就业不用去远方。”无论是五华大街小巷,还是手机微信就业信息推送,类似鼓励留在家乡就业的宣传标语愈发多了起来。
昨日,广东康奇力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迎来了10多位新员工。黄俊贤、古锦华夫妻俩就是其中成员,与他们一同报到的还有村里几位邻居。“我们之前都是在佛山上班,今年过年回家,村干部来电告知我们附近有企业正在招工,薪资待遇不错,问愿不愿意来。”黄俊贤说,家人一番商量后,觉得在家门口就业也是不错选择,不仅可以免去在外房租伙食费用,每月节余收入反而比在外务工高,还能照顾家中父母和年幼的孩子。
“受疫情影响,一方面企业用工缺口较大,另一方面五华大量外出务工人员就业面临问题,所以我们主动出击,梳理提供10000个岗位,为企业和就业人员牵线搭桥,化‘危’为机。”五华县就业服务中心主任邓炼中介绍,通过政策奖励、送岗位上门等举措,发动媒体及镇村干部力量,至今已有1744人达成就近就业意向。“我们正在与互联网企业合作,计划借助互联网技术将企业招工需求和求职者就业需求进行大数据精准对接,帮助更多就业人员实现就近就业。
本报记者:张柯
编辑:罗欢欢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