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微言小议】罗青山 | 故事新编《都都平丈我》(外一篇)

艺林/摄
故事新编 《都都平丈我》

(外一篇)

□罗青山

旧时村塾聘一宿儒为师。老先生熟读经史,博学多才,然生性懦弱,优柔寡断。学童皆不服管教,上课交头接耳,大声喧哗;更有甚者,或迟到早退,或旷课逃学,三日打鱼两日晒网。村之公堂甚为不满,不久即予辞退。

新聘塾师年轻气盛,手执教鞭,气势汹汹,对学童要求甚严,但学问却尚欠火候,仅有半桶水。他接续老先生教授孔子的《论语·八佾篇》。他读一句,叫学生跟着念一句。当读至“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时,将后半句错念成“都都平丈我”。学童知其念错,哄堂大笑。后竟有学童不满他授课而逃学。他恼羞成怒,借机整肃学风学纪。其时科技落后尚无手机5G二维码,不能以科技手段——扫二维码去应对学童迟到早退旷课,而只能按老例行新法,实行“教鞭主义”:半日三点卯,课前、课中、放学各点一次;上课不专心听讲、交头接耳做小动作者,罚企堂(即站立)一个时辰;不跟随先生诵读,高声喧哗者,罚企堂一上昼(即整个上午);上课迟到早退中途逃学者,每次打十教鞭;旷课半日至一日,转告家长处罚,并停课三至五日;旷课三日即予开除。学童家长望子成龙心切,村公堂希望付出有回报,均大力支持。

新规施行日,学童均遵规守矩,不敢越雷池半步,唯独欺负新先生视力、听力不佳,上课时任其唾沫纷飞,就是充耳不闻,虽不敢高声喧哗,暗地里却歪斜腰身,伸长鸭脖,或与同桌、邻桌搔首弄姿,挤眉弄眼,搞怪献丑,做小动作,或交头接耳,窃窃私语;或传递字条,偷看黄书。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学童换了一拨又一拨,新先生变成了老先生。“都都平丈我”便习非成是,为学童所接受。于是便有新歌谣曰:

都都平丈我,满堂歪斜坐;

郁郁乎文哉,学童偶尔来。

  附原版笑话《都都平丈我》 

明代,某村私塾学堂有一老塾师带着学童读《论语·八佾篇》,当读至“都都平丈我”时,来了一位饱学之士,纠正学生说,应该读“郁郁乎文哉”。不料,学生听了一哄而散。于是有人编成歌谣曰:都都平丈我,学生满堂坐;郁郁乎文哉,学生都不来。

后有学者考证,此笑话出自宋代。

——————

安全带

A单位司机老张头,性格沉稳持重,技术精湛,尤其安全意识堪称一流。早年尚无摄像监控装置,系安全带全凭自觉,但老张头深知干的是高危职业,每行车,必先系好安全带。30余年如一日,从未出现过重大事故。仅有一次过弯道时被对面来车挤逼,导致车辆侧翻。幸得安全带保护,他毫发无损,从此便视之为生命守护带,入车即系,从不懈怠。

随着他年岁渐长,单位念他劳苦功高,便照顾他转行当门卫。他上岗伊始,便腰系一条牛皮皮带,扎得紧紧的,威风凛凛,寒暑不改,即便上厕所解手,也不拆卸。领导每天上下班,都见他这么一副滑稽扮相,甚觉奇怪,便问道:“单位门卫又不是武装警察,你怎么总是戴着武装带?”老张解释说:“这不是武装带,是安全带。”领导更奇,提醒说:“这里不是汽车的司机座,是单位的门堂大厅,稳如泰山,安如磐石,用得着戴安全带?”老张说:“戴总比不戴好,万一突然来个地震什么的呢?戴了就有安全感。”领导哑然。

(刊于梅州日报2025年3月26日梅花版)  

编辑:廖智

审核:陈嘉良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