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脉相承 弦歌不断!庆祝梅州市艺术学校复办50周年特别报道

现梅州市艺术学校全景图

五十载风雨兼程,造就人才无数;五十载沧桑巨变,培育桃李满园。

自1973年秋复办至今,梅州市艺术学校走过50年风风雨雨,经过几代人艰辛劳作,实现从薄弱师资到精干云集,从“因陋就简”到现代化软硬件齐备,办学条件不断优化,办学规模不断壮大,蹚出了一条艺术强校之路。

回眸办学路 历经五个发展时期

梅州市艺术学校,原校名为梅县地区戏剧学校,前身是广东省汕头戏曲学校汉剧科。其发展历经广东兴宁汉剧训练班、广东汕头戏曲学校揭阳汉剧分校、汕头戏曲学校汉剧科、梅县地区戏剧学校、梅州市艺术学校五个时期。

广东兴宁汉剧训练班时期:1959年3月,为了培养广东汉剧人才,成立了广东兴宁汉剧训练班,设在兴宁城西门街一老祠堂。当时,由于初办戏校,缺乏办学、教学经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比较简单,除基本功训练外,大部分时间由老艺人以戏带功,边排边练。辅之政治、文化、演员修养、职业道德、舞台作风等内容。

广东汕头戏曲学校揭阳汉剧分校时期:1959年8月14日,广东省高教局正式批准汕头戏曲学校为普通中专学校,下设潮剧科、汉剧科、音美部(原汕头艺术学校音乐、美术专业合并到汕头戏校)。1959年秋,在揭阳县委大力支持下,汉剧科从兴宁迁址至揭阳榕城西门揭阳戏院内,称揭阳汉剧分校。

汕头戏曲学校汉剧科时期:1960年12月,揭阳汉剧分校(即汉剧科)从揭阳迁往汕头市韩堤东巷(当时,汕头戏曲学校校本部设在汕头市民权路),直至1966年冬。

梅县地区戏剧学校时期:1965年,原汕头专区分为汕头、梅县两个专区。1973年上半年,原广东省各戏剧(曲)学校复办。1973年3月21日,广东省编制委员会批复广东省文化局,同意把汕头戏曲学校内的汉剧科迁往梅县。原广东汕头戏曲学校汉剧科从汕头戏曲学校分出,扩展为梅县地区戏剧学校,内设汉剧科、山歌剧科,校址设在梅州市城区十甲尾。1973年9月下旬,第一批汉剧、山歌剧表演专业14名学生入学,于同年国庆节正式开学。当时办学条件艰苦,校舍是租赁的三座民房及民房前三个晒谷场。人员是从汉剧团、山歌剧团及外地调进的五名教职工。设备是从汉剧团借来的两张旧地毯,床是向地委党校借用的长木凳和木床板搭成的。照明是煤油灯,坐的凳子是每人一张小竹椅。教职员工学生20多人,因陋就简边上课、边招生、边建校。

梅州市艺术学校时期:为了适应改革开放形势的需要,拓宽办学路子,经过1985年试办音乐师范专业,取得成功的经验,1987年秋开始正式招收音乐师范专业学生。1988年3月,易校名为梅州市艺术学校。

跑出加速度 与时俱进彰显特色

梅江区学海路上,美丽的梅江河畔,一座具有传统客家建筑风格、又有现代钢琴键为灯塔标志的建筑矗立于此。这里便是在市委市政府重视之下、旅港乡贤李有权博士支持之下,兴建起来的梅州市艺术学校新校园。

作为我市唯一一所公办综合性普通中等艺术学校,梅州市艺术学校始终秉承“团结、诚实、勤奋、精严”的校训,严谨治学、开拓创新,为社会培养了大批文化艺术教育人才。2019年6月被评为广东省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2021年被广东省教育厅评为广东省绿色学校,2022年被评为广东省国防教育特色学校等。

目前,学校开设了山歌剧表演、汉剧表演、音乐表演、舞蹈表演、幼儿保育、艺术设计与制作、民族音乐与舞蹈等专业。戏曲表演专业与广东汉剧传承研究院、福建省龙岩市汉剧传习中心、福建上杭县客家木偶艺术传习中心、福建武平县汉剧艺术传承保护中心、梅州市客家山歌传承保护中心、梅州市梅县区客家山歌传承保护中心、河源市紫金县花朝戏传承发展中心等文艺团体实行委托培养联合办学,为非遗文化传承培养优秀人才。

此外,梅州市艺术学校积极拓宽办学思路,深入推进“升学与就业并重”办学模式,在保障学生专业技能培养质量的基础上,加强文化基础教育,每年设立“高考班”强化文化课教学。学生可通过普通高考艺考、“3+专业技能课程证书”高职高考、自主招生、三二分段中高职衔接等方式升学。

“学校积极为学生打通升学通道,2021年开设高职高考冲刺班,2022年幼儿保育专业与广东江门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23年音乐表演专业、舞蹈表演专业与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实行中高职贯通三二分段联合办学。” 梅州市艺术学校有关负责人说。

50年光阴,弹指一挥间,岁月峥嵘。梅州市艺术学校为社会培养了40届共3677名毕业生,涌现出如李仙花、杨秀微、郑钢坚、徐秋菊、钟礼俊、王映楼、张广武、陈禄泉、林文祥、曹艳常、黄丽华、潘倩、潘锡岳等一批杰出文艺人才,为梅州市乃至周边地区艺术教育和群众文化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

本报记者:江婵

编辑:廖玉芳

审核:廖爱玲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