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1200多年历史的梅县区松口镇,由于密布的河流、频发的灾害性天气,特别是汛期集中强降雨与上游水库泄洪叠加,长期经受极端天气的考验。去年,梅县区气象局与松口镇政府共同探索构建“上下联动、分区防治、主动避险”的气象灾害防御新机制。2024年12月,松口镇成功创建粤东首个“广东省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建设先行镇”,开启了从“靠天经验”到“知天科技”。
梅县区松口镇气象预警大喇叭。(孙志清 摄)
在松口镇车田村,四要素自动气象站静静矗立,实时数据源源不断传回松口镇气象服务站。“过去全镇只有4个观测站,防灾很大程度上依赖经验判断。”梅县区松口镇党委委员、副镇长梁彬介绍道,去年加快建设步伐,统筹规划新建了7个站点,覆盖农业、水利、交通等多个领域,编织起一张更精密的监测网。这些站点就是“前哨眼”,对做好农业服务和灾害防御至关重要。
在重大天气过程期间,松口镇每日通过天气会商系统与梅县区气象局进行实时会商,确保第一时间掌握最新、最权威的预报信息。针对松口洪水多发特点,梅县区气象局还为其“量身定制”了“松口气象服务系统”,重点建设韩江流域灾害性天气协同监测预报预警系统,让上游流域的雨情等尽在掌握。
松口镇干部实时查看辖区内天气情况。(吴丽伶 摄)
精准的预报预警信息,如何及时传递到每家每户?松口镇的答案是创新推行“气象预警+大喇叭+网格员”模式,全镇41个行政村、5个社区实现了农村气象大喇叭全覆盖。一旦监测到重大天气过程,预警信息通过梅县区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管理系统,可“一键式”启动所有大喇叭广播预警,信息同时精准推送至村干部和网格员手机端,确保“预警到户、责任到人”。
“农村老人多,手机使用率相对较低。以前预警信息传递是个大难题。”松口镇综合事务中心水务组干部何乐贤指着村里的大喇叭说,“现在,大喇叭一响,预警信息和河水水位情况瞬间传遍全镇,老百姓能第一时间做好撤离准备,心里踏实多了。”
除了“硬科技”支撑,松口镇同步深耕“软实力”培育。在松口中学,校园气象科普站让防灾减灾知识扎根于青少年心中;在承载着历史记忆的百年骑楼街,气象防灾减灾科普活动拉近了群众与气象信息的距离。
在广东省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建设先行镇创建过程中,梅县区气象局全力辅助松口镇完善三防应急预案,成立了气象灾害防御领导小组,明晰了从分管领导到具体工作人员的岗位职责,建立起涵盖气象服务、应急联动、灾情报送、业务管理的闭环制度和流程,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分级负责”的高效工作机制。尤为关键的是,梅县区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印发《梅州市梅县区乡镇岗位目录管理制度》,首次将“气象灾害防御”纳入乡镇岗位目录管理制度,从制度源头上破解基层气象职能定位不明、边界不清、协同不畅等问题。各部门、各层级责任环环相扣,筑起一道密不透风的“责任长城”。
如今,大喇叭的声声预警、网格员的匆匆脚步、监测屏的时时跳动,共同守护着这座千年古镇万家灯火的安全。“网格化责任体系+智能化监测平台+靶向化预警发布”——这套在实践中摸索出的“松口模式”,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并在梅州全域推广,为更多乡镇筑牢抵御灾害的“第一道防线”提供了可复制的“松口样本”。
梅州日报记者:吴丽伶
通讯员:吴文媚 曾惠娟 廖雪峰
编辑:李舒宇
审核:蔡颜颜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