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粮”策聚力“广梅千亩同心田”、强产业带动三产“融”出产业链、拓销路助推农产品“出山入湾”……三年来,广州市荔湾区驻梅县区畲江镇帮镇扶村工作队(以下简称“工作队”)立足“梅县所需、荔湾所能”,在畲江镇脱贫攻坚水平提升、产业帮扶、劳务协作、消费协作、公共基础设施水平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提升、党建促乡村振兴水平提升等方面凝心聚力、久久为功,取得了显著成效,助推梅县区畲江镇高质量发展。
发展产业
乡村振兴增添动力
低温储存、烘干、碾米、抛光、全自动包装……走进广东畲穗丝苗米产业园,满眼都是隆隆作响的机器,经过精细的加工程序,稻谷变成一袋袋稻香扑鼻的大米,将被送往千家万户的餐桌。“产业园建有日产120吨烘干中心、100吨智能大米生产中心、720吨智能籼谷储存输送中心、4911立方米冷藏中心等,真正实现三产融合发展。”产业园负责人刘建方介绍道。
广东畲穗丝苗米产业园是畲江镇党委政府和驻畲江镇帮镇扶村工作队共同策划,利用政府闲置资产老旧畲江粮所,通过招商引资投入超3000万元打造的,补齐了农产品冷链物流短板,逐步完善了农产品仓储、分拣、加工、包装、预冷等一体化集配设施建设。
“为推进畲江镇撂荒耕地复耕工作,工作队与畲江镇党委政府共同谋划开展‘广梅千亩同心田’认耕认种活动,活动开展以来筹得认耕款161.1万元,共认耕地537亩,为撂荒复耕注入了启动金。”工作队队员徐德元告诉记者,在多方助力下,畲江镇2023年复耕面积达9868.65亩,实现了让“撂荒地”成为“丰收田”的愿景,同时也让畲江绿色农产品成为了湾区餐桌上的一道特色餐。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先行。三年来,工作队帮助畲江镇引进了蓝莓和菌菇种植基地,其中菌菇产量可达18万棒,小菌菇撑起了“致富伞”;与畲江镇党委、政府推进农田改造,让“小块田变大块田”,改良冷浸田变“高产田”,牵线与航天生物集团达成合作种植水果玉米、西瓜等作物;推动福和生态农业产业升级,提供葡萄采摘、钓鱼、露营等多种娱乐活动,助力农文旅融合发展。
为了拓宽畲江农产品销售渠道,工作队还广泛开展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深化拓展消费帮扶。“我们采取‘线上+线下’方式,在广梅两地举办展销会、品牌节等活动拓宽农产品销路,帮助企业参展第31届广州博览会,并在荔梅两地开设乡村振兴馆,让湾区群众更直观地了解‘山货’;同时,多次举行助农直播活动,在互联网平台加强宣传,让山里的好东西走向全国。”工作队队员李杰说,三年来,组团单位直接消费协作帮扶262万元。
精心谋划
圩镇容貌蝶变焕新
圩镇干净整洁、街道平坦宽阔、车辆停放井然有序、居民休闲去处多……美丽圩镇建设让畲江镇实现蝶变,一幅悠然闲适的生活画卷徐徐展开。“近两年圩镇变化明显,道路更宽更平坦,主干道也陆续进行了‘白改黑’,越来越有城市的‘气质’了!”居民赖百君滔滔不绝地说道,畲江公园的建设更是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锻炼身体,幸福感油然而生。
美丽圩镇建设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举措,是深入落实“百千万工程”的具体行动。“我们坚持规划先行,紧扣城乡融合发展、美丽圩镇示范镇建设和全域乡村振兴主题,结合实际制定了规划性文件;并深入调研,再从现有资源利用入手推动产业振兴,做到科学规划、精准设计,制定的《梅县区畲江镇域乡村振兴规划》还荣获广东省优秀镇域乡村振兴规划一等奖。”工作队队员冯帆说。
为助力畲江镇打造城乡融合发展省级试点镇,工作队先后投入455万元支持畲江镇建设美丽圩镇,其中投入300万元“631资金”用于农贸综合市场升级改造、咸和村小型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等美丽圩镇建设项目21个,投入95万元自筹资金修葺疏通红星村灌溉水渠、共建公和村小广场、智慧图书馆等帮扶项目11个,投入60万元特色资金实施帮扶项目1个。同时,以撂荒复耕为牵引,打造了“新化——太湖”连线连片美丽乡村示范带。
为加快美丽圩镇建设,工作队还主动参与、助力圩镇范围内的“三清三拆三整治”和生活垃圾处理、污水治理、“厕所革命”等工作,进一步巩固人居环境整治成果;同时,积极参与乡村绿化建设,协调各方参与公和村、咸和村、连江村、红星村、圩镇绿化建设和捐赠植树款,联合企业在上墩村开展“绿美梅县·蓝莓采摘节”等活动,推动畲江镇绿美生态建设。
三年的时间,第一批工作队为帮扶畲江镇打开了局面,如今第二批工作队已经进驻,将再接再厉,持续推动畲江镇的乡村振兴和“百千万工程”深入实施。“我将继续带领第二批工作队队员尽快进入工作状态,做好从驻镇到助镇的角色转变,充分发挥组团单位优势,加大帮扶力度,推动畲江镇实现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朱北辰表示。
图/文:梅州日报记者 吴丽伶
特约记者:冯森达 王雅 曾勇
编辑:李舒宇
审核:蔡颜颜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