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有效引导激发群众参与社区治理的主动性,梅江区西郊街道瑞兴社区坚持党建引领,以“5451(我事我议)”工作法(五方协同队伍、四级协商体系、五步工作流程、一个核心引领)为抓手,将基层治理由“社区事”变成“家家事”,带动群众从“袖手看”到“动手干”,推进基层治理再上新台阶。
党建引领“聚合力”
瑞兴社区按照“党建引领、多方联动、共建共享”的工作思路,不断改进优化社区治理的机制和模式。一是建优建强人才队伍。通过民情走访、居民自荐互荐等形式选出“小区能人”、热心居民代表、“红色楼栋长”,建立社区人才信息库;充分发挥社区离退休老干部、老战士、老教师、老专家、老模范等“五老”作用,广泛开展“五老人员”拉家常、化纠纷活动;成立以网格员、楼栋长、志愿者、党员代表、物业管家为主要成员的“红色话匣子”议事队伍……推动全龄段人群全方位、全过程常态化参与基层治理,真正激活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的“一池春水”。二是构建“社区+物业+楼栋长+居民”工作模式。充分运用小区微信群、“线上议事厅”、小区板凳会、社区意见箱等多种沟通反馈渠道,做大共建“朋友圈”,坚持“把话筒交给群众”,变群众“台下看戏”为“上台唱戏”,打通“民意直通车”。通过问计于民、问需于民、问效于民,建立需求清单、资源清单、项目清单“三张清单”,实现从“政府发话”到“群众当家”,逐步形成“党建领航—骨干认岗—党员带动—全民参与”工作合力。
创新机制“提效力”
瑞兴社区积极探索协商议事与基层治理衔接的方法路径,创新建立“网格调解—小区协商—社区议事—街道联席”四级议事协商体系。一是深化“网格调解”作用,充分发挥网格员、楼栋长、物业管家“触角”“前哨”作用,第一时间发现、调处邻里矛盾纠纷,确保各类纠纷及早发现、提前介入,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和初始阶段。二是细化“小区协商”体系,进一步整合居民骨干、党员代表、片区民警、物业公司等多方力量,针对网格内未能解决的矛盾纠纷以及居民集中反映的公共问题进行专题协商,确保“小事不出小区、矛盾就地化解”。三是优化“社区议事”平台,充分利用社区“5451”居民议事平台,由社区党委牵头,“两委”参与议事,对辖区内重大问题、群体矛盾进行化解,解决民生关切。四是强化“街道联席”机制,将社区无法解决的难点堵点问题及时上报街道或上级职能部门联动解决。
同时,瑞兴社区积极探索创新基层治理机制,利用“积分+”的管理模式,将党员、企业、新业态群体与居民紧密结合起来。在“积分+”管理模式下,党员积极认领积分项目,主动参与扶贫帮困、环境保护、理论宣讲、科普宣教等志愿服务,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动更多群众参与社区治理;企业则组成“爱心联盟”,积极融入社区服务,通过资源整合、项目共建等方式,推动社区治理从“要我干”向“我要干”转变,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氛围;快递小哥、滴滴司机、外卖员等新就业群体也通过“随手拍”的方式,成为社区治理的“移动哨兵”,及时反馈环境卫生、安全隐患等问题,为社区治理注入新活力……此外,瑞兴社区还将积分制运用到人居环境治理中。通过将党群服务中心侧闲置土地打造成“共享菜园”,以菜园环境整洁度、蔬菜种植管理、资源节约利用等作为积分考核标准,有效解决菜园脏乱差、难管理的基层治理难题,形成治理的良性循环。
五步议事“激活力”
按照“大事大议、小事小议、急事快议、无事不议”原则,每个月召开1—2次议事会。一是“问事”。通过“红色话匣子”队伍网格走访、12345诉求反映、两代表一委员接待日以及线上方式等途径,广泛收集群众反映问题并进行归类整理。二是“议事”。将根据群众反映较为集中的问题意见形成议题,按照“议内不议外、议实不议虚、议小不议大、议公不议私、议有不议无”原则,召集“大党委”兼职委员、党员和群众代表、物业公司代表、社工以及利益相关方等共同参加研究讨论。三是“定事”。邀请法律顾问对前期讨论的初步方案进行集体举手表决方式,进一步明确各自职责分工,对协商事项形成解决方案,确定办结时限。四是“督事”。社区党总支在协商议事过程中,全程参与监督,跟进了解项目进展情况,对问题解决情况及时跟踪督促。五是“评事”。采取线上通过发放调查问卷,收集居民反馈,线下定期回访,与居民一对一谈心谈话,了解居民对议事协商结果的评价,及时了解群众满意度,为改进工作打下良好基础。截至目前,瑞兴社区已召开18场议事会,讨论议题和确定整改项目52个,举办社区“睦邻集市”、便民志愿活动、关爱未成年人和劳动者等各类群众活动等26场,引进项目或资金15.3万元,已完成45件,群众满意度为99.5%。
梅州日报记者:张莹娜
通讯员:池宝珠
编辑:张晓珊
审核:张英昊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