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中华文化 铭刻寻根记忆!印尼万隆华裔青少年走进梅州夏令营侧记

“写毛笔字,握笔很关键,请大家把笔杆握在拇指、食指和中指之间……”在南源世第这座典型的客侨民居里,印尼万隆华裔青少年们在书法老师的指导下拿起蘸满墨汁的毛笔,认真书写“福”字的各种字体,感受中国书法之美。

夏木阴阴,夏花莹莹。6月24日至7月3日,来自印尼万隆的37名华裔青少年和领队老师来梅参加2024“中国寻根之旅”(风韵南粤——印尼万隆华裔青少年走进梅州夏令营),度过了一次丰富的文化之旅、难忘的寻根之旅。

印尼华裔青少年在五华奥体中心前的李惠堂雕像留影。(梅州市侨联供图)

印尼华裔青少年在客侨建筑南源世第学习汉字毛笔书法。

体验

感受非遗之美传统之韵

此次夏令营是自新冠疫情以来我市首次恢复举办的“寻根之旅”线下夏令营活动。在梅期间,营员们参加了一系列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关的体验课程,例如练习毛笔字、研学姓氏生肖、学唱山歌汉剧、欣赏客家茶艺等,营员们学习热情高涨、兴趣盎然。

“噢嘿!(依溜呀)阿叔(个),有好山歌(哇)你都溜(哇)溜等(哪)来(哊嗨)!”6月28日,国家一级演员、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客家山歌剧)代表性省级传承人杨苑玲在山歌剧团带领着大家唱起了梅县松口山歌号子,高亢辽阔、自信圆润的歌声,让人很难想象这是营员们第一次学习客家山歌。见同学们欢欣鼓舞,山歌剧团的演员们又把杯花舞和打竹板的“绝活儿”展示了出来,营员们模仿着蹦蹦跳跳,在心中种下了中华非遗文化的种子。

印尼华裔青少年学习打竹板。

印尼华裔青少年学习杯花舞。

客家山歌剧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杨苑玲带领印尼华裔青少年唱响梅县松口山歌号子。

当天下午,部分学生还体验了一回广东汉剧的扮相,营员们身着戏服,面画脸谱,夏日的高温早已让他们汗流浃背。“脸上的妆容和头上的发饰让我觉得不习惯,而广东汉剧演员们不仅要穿着戏服,还要表演出精准的动作和带有感情的唱腔,这并不容易。”营员郭晓发在妆发后发出感叹,对汉剧演员舞台下“十年功”的磨砺有了更深的体会。

脚步

寻找文化之根精神之根

印尼曾是客家先民“下南洋”的首站。为期10天的行程里,营员们参观了中国客家博物馆、华侨博物馆、梅县区松口古镇、梅县区南口镇侨乡村、梅江区城北镇联辉楼等地,追寻先辈筚路蓝缕艰苦打拼的历史。

印尼华裔青少年参观中国客家博物馆。

坐落于梅江区梅龙路的华侨博物馆以“海丝寻梦”为主题,以大量翔实的史料、珍贵的华侨文物,展示梅州海外客侨艰苦奋斗的移民史、创业史和爱国爱乡的贡献史。营员们一看到感兴趣的历史图片、文物、人物,都瞪大了眼睛争相拍照存影。“我在印尼雅加达参观过当地的客家博物馆,今天回到中国看到了更为丰富的史料,先辈们太不容易了。”营员林建伟被老一辈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和情系桑梓、反哺家乡的高尚情怀所深深打动。

位于千年古镇梅县松口的火船码头也让林建伟和同伴们印象深刻,斑驳台阶上的雕塑以辛劳的姿势矗立着,仿佛穿越回客家人为生计漂洋过海“下南洋”的年代。沿着河道漫步在中国移民纪念广场,以榕树造型托起地球的雕塑,是“印度洋之路”选择在松口建设的最后一个移民纪念碑,也是联合国在中国设立的唯一一个移民纪念项目,浓缩了客家文化和客家人迁徙、分布等元素。七个和平鸽代表七大洲,是客家人移居海外原乡的纪念和印证,更是海外华人寻根溯源的象征。

印尼华裔青少年在梅县松口火船码头处留影。

“客家的建筑很特别,充满了客家人的智慧和勤劳。”梅县区城北镇干光村的联辉楼是旅印尼华侨李炳章于1925年建成的一座客家民居,在这座百年侨屋里,印尼华裔青少年们通过倾听联辉楼主人后裔的介绍,近距离地感受了客家建筑的魅力和客家华侨的家国情怀。

传承

争当中印友好民间使者

“10天的时间太短暂,希望还能再来梅州……”闭营仪式上,印尼华裔青少年们以《友情》《感恩的心》等一首首中文歌曲表达出对此次旅程的不舍,相较起初见时略有些吃力的表达,营员们的中文明显有了进步。

“在印尼学汉语时,它只是一门语言,这次来到中国后,我才明白这是悠久文化和文明的精髓。”16岁的古赛拉说着一口流利的汉语,他曾多次参加印尼当地组织的“汉语桥”演讲比赛并获奖。“或许是受家人的影响,我对中华文化有一种天然的喜欢。除了汉语,我还学习了古筝,古筝悠扬的琴声总能帮我驱除心中的浮躁。”古赛拉说,“寻根之旅”暂告一段落,她的中国情结却愈发浓烈。回印尼后,她会把此行的所见所闻所感讲给亲人、朋友和同学听,讲好中国故事,努力成为中印两国友好交往的“民间小使者”。

“印尼万隆崇仁三语学校非常重视华文教育的传承和发展,每周开设了4节相关课程,有口语课、汉字课、音乐课等。”此次夏令营的领队杨美雪是印尼万隆崇仁三语学校的华文老师,她用“满载而归”四个字回顾了这10天的收获。“学生们在梅州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客家文化、足球文化等,还通过缔结姊妹学校、共植友谊树、足球友谊赛的方式与当地青少年建立起了诚挚的友谊,这必将进一步密切印尼华裔青少年与祖(籍)国、与家乡的情感连结。”杨美雪说。

客家寻根 戏里乾坤

——印尼学生观看广东汉剧的几点思考

●徐青

为弘扬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客家文化,增强华裔青少年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培养壮大知华友华新生力量,由中国侨联主办、广东省侨联和梅州市侨联承办的2024“中国寻根之旅”夏令营(风韵南粤——海外华裔青少年走进梅州夏令营)活动,从6月24日至7月3日在梅州举办。 6月28日下午,有关部门组织参营的37名印尼万隆华裔青少年及带队老师到广东汉剧传承研究院参观、体验和学习广东汉剧表演。笔者从对外文化交流的角度和业界文化的视觉,感想颇深。

印尼学生在舞台学戏。(广东汉剧传承研究院供图)

艺术为媒 魅力无限

作为具有三百多年历史的广东汉剧,秉持中原文化的传承,根植客都梅州,已形成特色鲜明,底蕴深厚的文化品牌,其艺术传播力和感染力极其彰显。当天下午,印尼师生在当地侨统部门相关人员的引导下,走进广东汉剧传承研究院三楼参观广东汉剧展览馆,讲解员梁思敏通过与带队老师(通晓中文的印尼教师)的互动,让学生们领略了广东汉剧的历史概貌和艺术特色。紧接着,参营师生走进剧场后台,由剧院化妆人员为学生妆扮汉剧人物,现场指导戏曲表演动作,进行体验并拍照留影。看到孩子们欢欣雀跃的身影,印尼领队李玲芳、宋玲玲和老师杨美雪、杨美女、黄秋娘等激动不已,深叹广东汉剧的艺术之美和无穷意境,她们说,自己和这些学生一样,都是平生第一次接触广东汉剧,过去曾在电视上看过中华戏曲,但不甚了解。这次来梅州亲自体验,受益匪浅,终生难忘。

为了让孩子们能有更深刻的记忆,广东汉剧传承研究院还在活动期间,安排国家二级演员潘智勇进行专题授课,讲述广东汉剧历史沿革,艺术特色和行当角色表演技巧。讲座过程中,印尼师生还粉墨登场,体验汉剧的服饰、化妆、道具等艺术表演应用,以水袖、髯口、花枪、圆场等模拟教学,一齐体会“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的艺术真谛。

精彩演出 别开生面

当天19∶30—21∶00,在梅州市“南国牡丹”剧场,印尼参营团的全体师生和梅州戏迷一同观摩了广东汉剧《周五有戏》。梅州艺术学校2020级广东汉剧幼苗班“梨园新秀绽芳华”专场演出精彩纷呈,台上表演的演员和台下印尼学生观众年龄相仿,都是十七、八岁的青少年。2020级汉剧幼苗班先后以广东汉乐《将军令》《采莲花》《赏花》演奏和广东汉剧《白水滩》《改容战父》《小放牛》《昭君出塞》《贵妃醉酒》等剧目表演登场,引发场效共鸣,现场掌声和喝彩声汇成一片,大家一起度过了一个美妙的艺术之夜。演出结束后,印尼师生集体登台,与演职人员一同合影,个别孩子还专门寻找自己心仪的角色演员 ,又是拍照,又是签名,互留联系方式,台上台下久久沸腾着友谊和真诚的氛围。

缔结友谊 永续情缘

2024“中国寻根之旅” 夏令营走进梅州的系列活动,时间虽然不长,内容却十分丰富。在活动座谈交流中,我们不难发现,印尼师生和我们有着一样的情怀和友谊。根据市侨联有关负责人介绍,这些孩子的祖先大多数都是客家人,然而,作为客家人的后裔,除了领队和个别老师以外,大部分孩子都不会讲客家话,甚至连华语都听不懂 。交流只能依靠翻译,让笔者既感陌生,更觉遗憾!一者,当年客家人离乡背井下南洋,仅仅一、二百年的时间(也许就是七、八代人),他们的后辈,乡音全失,令人感慨无限。二者,这群客家后人,只会说英文和印尼本土语言(过去叫“土语”),对中华传统文化和客家习俗一窍不通,不禁令人嘘嘘叹息。三者,中国经济社会崛起,这些客家人的后代能从遥远的国度,探寻“梅州之旅”,真是可喜可贺,实属难得!为此,作为一名客家文化的传承人,笔者深深觉得,以客家文化为载体,以广东汉剧艺术为媒介,走出国门,走进东南亚各国乃至世界华人侨居地,传播祖国优秀传统文化,讲述客家亲情故事是何等的必要。

沧海扬帆,意气风发。近年来,广东汉剧振兴发展工作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就。无论是精品创作、人才培养、阵地建设、非遗保护、文化交流和宣传推介等方面,都有新的进步和发展。但是,在新时代新征程中,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确立,为我们文艺工作者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我们应该冷静思考,奋发有为,为自我的生存和发展寻找出路;必须积极创造条件,克服诸多困难因素,在对外文化交流中寻求新的突破。一是在巩固闽粤赣边区、潮汕平原等老根据地演出市场的基础上,主动“融湾入海”。二是在形成“中国汉剧”申报“世界非遗”,多省市交流演出的实践中,做出业绩。三是继续开辟和拓展港澳台地区艺术巡演市场。四是紧紧依靠各级侨统和外事部门的支持,探索海外演艺市场的开发,以“广东汉剧海外(毛里求斯)传承推广中心”为可复制模式,在新加坡、印尼、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各国拓展演艺市场,继而紧跟国家“一带一路”建设,让国家级非遗项目,“南国牡丹”——广东汉剧稳步走向世界,焕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魅力。(作者系国家一级编剧、广东汉剧传承研究院副院长)

图文/梅州日报记者:何梓瑜

视频:侯渊增

辑:罗欢欢

审核:蔡颜颜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