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明辉
“边下单边涨价,时间相差20分钟,价格却涨了近150元。”重庆的李女士于3月12日晚10点50分左右,在某在线旅游平台上预订了7月18日至20日安徽合肥某Loft艺术公寓的大床房,两晚的价格分别为276元与268元。由于行程有变,约20分钟后,李女士准备再订一晚,但她打开页面后发现,该房型的价格已变为417元。同一家酒店、同一个房型,短时间内为何如此大幅度涨价?
事实上,酒店客房“瞬间涨价”并非个例。在社交平台上,不少网友分享了类似经历:有人因多浏览了几次酒店页面,价格就悄然上涨;有人下单后酒店尚未确认,再次查看时价格已然提高。
我国价格法规定,酒店客房价格属于市场调节价。这意味着,酒店有权根据市场情况自主定价,只要在法律框架内,外界确实无权干涉。但为何这类涨价行为往往会引发消费者的强烈不满?一方面,消费者怀疑遭遇了“大数据杀熟”;另一方面,此类涨价行为缺乏透明度,事前公示和说明机制严重缺失。
酒店根据市场行情调整价格本身无可厚非。比如在大型演唱会、旅游旺季等特殊时期,房源紧张,价格上涨符合市场规律。但问题在于,许多酒店缺乏实时的价格变动公示机制,部分酒店虽然在网上公布了客房计价单位和价格,但对于价格变动的触发条件,如房间剩余数量、预订比例达到何种程度会涨价等关键信息却未作说明,让消费者有云里雾里的感觉。
这种“半拉子标价”行为,不仅剥夺了消费者的价格知情权,也为部分经营者实施“大数据杀熟”提供了掩饰理由和可乘之机。消费者在面对短时间内大幅波动的网售价格时,难免会产生被欺诈的感觉,进而引发质疑和不满。
为了消除消费者的疑虑,规范酒店客房网售价格行为,必须严格落实明码标价制度。一方面,酒店经营者应严格按照现有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对网售客房价格进行全面、准确的标识,不得遗漏关键信息。另一方面,市场监管等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完善网售客房明码标价规则。例如,要求商家在网售客房时,明确公示根据客房总量、售卖比例等因素进行调价的具体条件,好让消费者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选择。此外,监管部门还应加大执法监督力度,严厉查处模糊标价行为,提高违法成本,让心存侥幸者不敢、不能再犯。
编辑:吴优
审核:陈显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