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汪昌莲
近日,民政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专门印发通知,要求全面做好2025年清明节祭扫工作。通知提出,各地林业和草原部门要紧盯重点地区、重要时段,持续推行包片蹲点现场指导和专家服务指导,积极主动协调解决火灾隐患。在倡导文明祭扫方面,通知要求,各地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村(居)委会、红白理事会等组织作用,培育文明环保、简朴庄重的殡葬礼仪和治丧祭扫方式。
清明节,作为中华民族缅怀先人、寄托哀思的重要传统节日,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与情感价值。然而,在每年的这个时节,因祭扫活动而引发的种种问题,如环境污染、火灾隐患、交通拥堵等,却时常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因此,如何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实现文明与安全并重,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文明祭扫,是对传统文化的现代诠释。古人云:“万物齐乎巽,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清明的本意在于清清新新、明明白白,而文明祭扫正是这一理念的生动体现。传统的鞭炮轰鸣、纸屑漫天的祭扫方式,不仅污染环境,还容易引发火灾,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威胁。相比之下,“网络祭祀”“鲜花祭祀”等现代文明祭祀方式,则以其环保、便捷的特点,逐渐被人们所接受。这些方式不仅在心灵深处表达对逝者的深切缅怀,还减少了对环境的破坏,让清明更加“清明”。
安全祭扫,是守护生命与环境的底线。每年清明节期间,因上坟焚香、烧纸等引发的火灾事故屡见不鲜,不仅给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巨大损失,还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安全。同时,大量的人员和车辆集中出行,也容易导致交通拥堵和安全事故。因此,我们应牢记安全大于天的原则,合理安排祭扫时间,错峰出行,避免人员聚集和交通拥堵。在祭扫过程中,严格遵守防火规定,杜绝使用明火,共同守护绿水青山和生命财产安全。
清明祭扫文明先行,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更是对社会责任的担当。在现代社会,每个人都是文明祭扫的参与者和推动者。我们应该从自身做起,摒弃陈规陋习,积极倡导和实践文明、安全的祭扫方式。这不仅是对逝者的尊重,更是对生者的关爱和对社会的贡献。同时,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也应加强宣传引导,提高公众的文明祭扫意识,完善相关设施和服务,为人们提供更加便捷、安全的祭扫环境。
清明节祭扫是传承文化、寄托情感的重要方式,但我们也应在祭扫过程中彰显文明和安全。让我们以文明的方式缅怀先人,以安全的行为守护生命与环境,共度一个文明、绿色、平安的清明节。
编辑:吴优
审核:陈显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