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建辉
走在路上,前面突然有人“吞云吐雾”,烟雾烟味随风“糊”你一脸……这些边走边抽形成的二手烟雾,就是游烟。近期,上海对游烟出手了:外滩、武康路、豫园商城等8个中外游客集中、人群密集的“网红”地标场所,多举措重点推进“游烟”治理。
和任何形式的在公共场所吞云吐雾的行为一样,公众对于“游烟”的态度,呈现出一边倒的反感态势。相关抽样调查表明,万名受访者中,近六成市民频繁遭遇“游烟”,九成市民对此深恶痛绝。超七成市民明确表示无法接受,理由涵盖危害他人健康、破坏市容市貌、存在安全隐患等多个方面。显然,拒绝“游烟”已成为大众的强烈呼声。
在这种情况下,上海率先对边走边抽烟的游烟族出手开展整治,可谓大快人心,其行动具有示范意义。但要根治这一难题,还需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科学治理体系。
首先,在立法层面,应进一步细化“游烟”的界定标准,明确处罚细则,使治理工作有法律依据。例如,可参考意大利米兰的做法,明确规定在特定公共场所半径范围内禁止吸烟,对违规者施以适度罚款,让法律的威慑力得以彰显。同时,结合我国国情,制定更具针对性的法律法规,如针对旅游景区、学校周边、医院附近等重点区域,设立严格的禁烟范围,对违规“游烟”行为加大处罚力度。
其次,在监管层面,相关部门要创新监管方式,加大巡查力度。除了传统的人工巡查,还可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手段。比如,在重点区域安装智能摄像头,通过图像识别技术实时监测“游烟”行为,一旦发现违规,立即通知附近执法人员前往处理。此外,建立健全举报奖励机制,鼓励市民积极参与监督,对举报“游烟”行为属实者给予奖励,提高公众积极性。
再者,从宣传教育层面,要持续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提升市民与游客的文明意识和健康素养。要通过社区宣传、学校教育、媒体公益广告等多种渠道,普及“游烟”危害知识,倡导文明吸烟理念。特别是新媒体平台,要制作有趣、易懂的短视频、漫画等内容,广泛传播禁烟知识,营造全社会共同抵制“游烟”的良好氛围。
上海此次对“游烟族”出手,彰显了城市精细化管理的决心与对公众健康和公共文明的高度重视。期待这一行动能有效遏制“游烟”现象,为其他城市提供可借鉴的成功范例。
编辑:吴优
审核:陈显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