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评|AI技术“复活”历史名人 需警惕碎片化传播的冲击‌

■ 王志顺

最近,以“老祖宗回答我”为主题的AI短视频在各大社交平台刷屏,李白、苏轼、杜甫等历史名人被AI技术“复活”,以现代人的口吻吐槽生活、调侃职场,甚至化身“段子手”与网友互动。这类视频凭借其趣味性和娱乐性迅速走红,吸引了大量观众。

碎片化传播的便捷性与娱乐性是其爆火的重要原因。通过AI技术,历史人物被赋予了现代语境,比如李白吐槽“写诗不如当网红”,苏轼调侃“职场内卷”,这些内容轻松幽默,容易引发共鸣。然而,这种传播方式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历史被“标签化”,复杂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生平被简化为几个“梗”或“金句”,观众在娱乐中获取的只是零散的信息,而非系统的知识。

例如,有学生看了AI版唐伯虎的视频,误以为他是“古代反内卷先锋”,却不知道他的人生充满了科举失意和家庭悲剧。这种“断章取义”的传播方式,不仅削弱了历史的丰富性,还可能导致认知偏差。当历史被压缩成“文化零食”,深度思考的土壤正在悄然流失。

碎片化传播的另一个隐患在于,它正在重塑人们的认知习惯。神经科学研究表明,长期接触短视频会强化大脑对浅层信息的依赖,弱化逻辑推理和深度思考的能力。河南博物院的一项测试显示,完整观看30分钟历史纪录片的观众,知识掌握度比刷短视频的观众高出4倍。然而,在短视频冲击下,越来越多观众更倾向于获取“快消式”信息,而非系统学习。

这种认知方式的转变,不仅影响个人对历史的理解,还可能对文化传承产生负面影响。当历史被“滤镜化”,不知内情的观众看到的只是经过加工的“娱乐版”历史,而非真实的历史全貌。长此以往,历史的深度与复杂性将被逐渐遗忘,取而代之的是肤浅的“梗文化”。

面对碎片化传播的冲击,我们并非无计可施。事实上,娱乐化传播与深度认知并非不可兼得。关键在于,如何在吸引观众的同时,引导他们走向更深层次的思考。例如,故宫博物院通过将《千里江山图》的矿物颜料制成文创产品,成功将观众的兴趣从“好玩”转向“好学”;成都武侯祠的全息剧场在演绎《出师表》时,通过弹幕互动与历史资料相结合,既保留了娱乐性,又提升了知识性。很多实践表明,碎片化传播完全可以成为深度认知的“跳板”,而非障碍。



编辑:吴优

审核:陈显东

(作者:王志顺)